一般人都知道“只问付出,不求回报”的道理;布施了以后,不要一直想着希望对方来报答自己,也不要想着,要从对方那里得到什么好处。佛法讲“诸法缘起,缘起性空”,修行要广修一切善法、福德、功德,修而无修,了达缘起性空之理,做了等于没有做,心当中始终不执着、能所俱空,这念心无相、无住,没有执着、分别,如此,心就能得解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果不知道这个道理,看到佛经上讲“舍一得万报”,布施一块钱,将来能够得一万块钱的果报,为了要得到一万块钱,才去布施,这就是着了相。佛法说“种善因得善果”,虽然是着相布施,但还是有福报,只不过这是人天的福报;想要更提升、超越,就要在心念上去超越。修布施进一步要了达能所俱空、没有能所,心中不执着,做而无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布施虽然有功德,但我们不执着功德,也不会去分别别人有没有布施。例如,有些人总喜欢计较别人有没有布施,想着:“这个人这么有钱,为什么不拿些钱出来做点功德?真是个吝啬鬼!”假使明白能所俱空,心量广大,我们就不会有这样的心念,这念心提升、超越,到达无念、无住、无为,功德也提升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般人常讲“舍得”,布施就是舍得,有舍才有得,借由布施,把我们的无明、烦恼舍掉了,清净心就现前了,这就是得。初初开始修布施,知道布施是菩萨行,又能自利利他;进一步明白一切法缘起性空的道理,心当中不执着,布施了以后,没有能布施的人,没有所布施的对象,当中没有布施的财物,三轮体空、无相布施就是真功德,这念心就能得解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妙法莲华经》云:“我见释迦如来,于无量劫难行苦行,积功累德,求菩提道,未曾止息。观三千大千世界,乃至无有如芥子许非是菩萨舍身命处,为众生故,然后乃得成菩提道。”但菩萨求菩提道,行六度利益众生的愿心未曾止息。《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亦云:“大悲心,无所分别等施一切,名真施也。”这念菩提自性具足无量性功德,超越一切时间、空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即使无法至精舍用功、当义工,但心中随缘尽分体认家人、同事、乃至相遇的陌生人正是行菩萨道的福田,行者可以“无财七施”利益身旁的人。《杂宝藏经》云:“佛说有七种施,不损财物,获大果报。”七种施分别为:眼施、和颜悦色施、言辞施、身施、心施、床座施、房舍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