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与其严防死守,不如理性思考:如何让孩子能够有节有度地面对诱惑呢?

今年两会的热点话题不断,其中不乏关于儿童使用电子产品的提案。

其中,六盘水市实验小学教师吴明兰建议,从立法角度规范青少年使用电子产品。

其实早在2021年年初,教育部就发布了《关于加强中小学生手机管理工作的通知》,“原则上不得将手机带入校园,禁止带入课堂”

电子产品被禁止进入校园,规范青少年使用电子产品的重担,就压在了父母的身上。

限制孩子使用手机,要改变环境

信息时代,成年人都离不开电子产品。

但是为了避免孩子沉迷各种短视频和网络游戏,家长一定要发挥自身的榜样作用。

还记得《中国诗词大会》的武亦姝同学吗?她凭借霸实力和充沛才气圈粉无数。

其实,武亦姝的优秀离不开她的家庭——她爸爸每天下午四点半就关机,专心陪伴孩子。

优秀的家庭都是相似的。

高晓松母亲、建筑师张克群出身名门,她曾说:“我爸妈从来不督促我的功课,爱学不学。一回家我爸我妈都趴桌子上奋笔疾书,谁也不理我,所以我就也看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是当孩子安静玩玩具的时候,如果家长在一旁拿着手机哈哈大笑,孩子一定会问“妈妈你在做什么”,这个时候孩子对成年人的世界充满了向往,也对电子产品生出了好奇心。

孩子跟妈妈学会了怎么样哈哈大笑,他会用同样的语调,同样眉毛上挑的表情,同样的节奏哈哈笑。

时间长了,孩子会知道电子产品是有趣的、有价值的,他的专注点也会拉到电子产品上来。

所以在使用电子产品这件事上,全家应该达成一致,如果要求孩子每次使用10分钟,那家长也要在限定时段使用;或者家长每隔40分钟使用一次,一次不超过5分钟。

如果家长都做不到,还想要求孩子做得好,那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限制孩子使用手机,你是哪种父母?

好多家长都说,限制孩子使用手机太难了!

因为当孩子的需求跟家长的要求产生冲突的时候,孩子会难过会哭,他会使用各种方法折磨家长,家长可能就会觉得:“算了,把手机给孩子吧,他不闹了我也自由了。”

所以限制孩子使用手机,涉及到了怎么样制定规则的问题。

家长应该遵循教育心理学家鲍姆瑞德提出一个原则,我们要做哪种类型的父母。

鲍姆瑞德根据两个维度将父母分成了四种类型。

一个维度就是你对孩子有没有合理的要求;另一个维度就是你是不是爱孩子。

这两个维度一整合之后就生成了四种类型。

如果你对孩子有要求,对孩子需求又敏感,那就是权威型的父母。

如果你对孩子有要求,对孩子需求不敏感,那就是严苛型的父母。

如果你对孩子有爱,还会无条件地满足他的要求,或者孩子一哭闹你就妥协了,那就是溺爱型的父母。

如果你对孩子没有要求,孩子做什么事情你都不在乎,而且对孩子又没有爱,那就是放任型的父母。

我们这代人的爸爸妈妈大多是严苛型的父母,就是他们推崇“棍棒之下出孝子”,他们在家说一不二,孩子再哭闹也不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限制孩子使用手机这件事上,这四种类型父母的状态就不一样。

溺爱型的父母会对孩子说:“玩手机对眼睛不好,咱不用行么?你非要用?那你拿去吧。”

结果就是,孩子就学会了用发脾气、哭闹、撒娇来达到目的。

溺爱型的父母最大的问题在于,他们眼里只有孩子当前的需求,但看不到孩子的成长需求。

如果家长只满足孩子当前的需求,其实也就削弱了孩子的成长,所以溺爱一定有问题。

严苛型的父母问题在哪里?如果家长突然禁止孩子玩手机,孩子当然会哭闹,严苛型的家长会说:“哭有什么用?哭也只能玩10分钟!”

严苛型的父母根本看不到孩子的情绪,或者直接无视孩子的情绪。

孩子就会觉得我的需求不重要,我哭,爸爸妈妈也不会满足我,我哭,也换不来手机的使用权,我的需求完全不会被爸爸妈妈看到。

当孩子的需求不被父母看到的时候,他内心的安全感、价值感也遭到破坏了——我的需求不重要,代表着我不重要;妈妈不对我的需求温柔以待,代表着妈妈不会对我温柔以待。

在未来的日子里,如果碰到“我想要但得不到”的冲突环境的时候,孩子心中“我不重要”的感觉再次涌现,所以孩子就会选择退缩。

三、限制儿童使用手机,兼顾他的需求和成长的需求

做家长难,难就难在得兼顾孩子的需求和成长的需求。

在电子产品这件事上,家长得理解孩子想玩游戏、看视频的需求,也得知道对于孩子长期的成长来讲,限制他们使用手机时间的重要性。

如何兼顾呢?方法就是把成长的需求化成一个具体的要求提给孩子。

1、怎么提要求呢?

大部分家长会对孩子说,你应该有更多的时间去学习,更多的时间去运动,更多的时间去阅读,所以你不能玩太长时间的手机。

这样提要求的结果是什么?那就是孩子变得抵触学习、运动和阅读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提要求的时候,应该从科学的角度入手。

比如眼科医生说了,或者世界卫生组织说了,每天最多用10分钟电子产品,对孩子的发展会更好。不要提剩下的时间去做什么事情,只要让孩子明白每天只能玩10分钟就够了。

当然一开始的时候,孩子一定不会接受,或者家长说的时候接受,但第二天开始实施规则的时候,孩子一定会哇哇大哭。

这里面就涉及到家长提要求的时候怎么样才能入脑入心。

首先家长得慢慢地提要求,在这10分钟内,允许孩子尽情地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

其次不要对孩子说“妈妈给你计时”。

如果家长跟孩子说“10分钟后妈妈叫你”,当孩子看得正高兴的时候,家长咔一下说“时间到了”,没玩够的孩子一定会哭闹。

怎么计时呢?家长可以买一个正好10分钟的小沙漏,孩子一边玩,你就提醒“看沙漏,沙漏漏完了,咱们的时间就到了”。

孩子会一边玩一边看沙漏,最后还剩两小关没玩的时候,沙漏也快到了,然后把这两小关玩完就结束了,这样他对时间就有了一个预期。

家长这样提要求,孩子就会明白,“每天10分钟是对眼睛的强制要求,所以也没办法,我得接受”,而且孩子能够看到时间的进展,他也会更容易接受。

所以家长在提要求的时候,一定要根据孩子的认知水平去提,给孩子一个能够理解的时间概念。而不是要求孩子到点立刻停止,因为孩子对10分钟这个抽象的概念没有感觉。

2、孩子哭,怎么办?

孩子想要玩,但家长不让玩,那是一种求之不得的苦。求之不得是一种真的苦,跟成年人想要一件东西而得不到的痛苦,是一样的。

这个时候,家长要怎么办?

当孩子哭的时候,家长不要去立刻哄他,有的家长会选择转移孩子的注意力,比如跟孩子说“小鸟飞过去了”,“我们快来吃西瓜吧”,或者“我们吃个冰淇淋吧”。

一旦这样去做,明天孩子一哭闹就要求吃冰淇淋,另一个坏习惯又出现了。

当孩子哭的时候,家长要做的就是允许他哭,允许他出现坏情绪,然后正视他的坏情绪。

家长要对孩子说,“妈妈知道你正在玩一半,不想停下来。”

听到妈妈理解的话,孩子可能会继续哇哇地哭,然后要求继续玩手机。

这个时候家长就要说出孩子的情绪,“现在确实没法玩了,但妈妈知道你很生气/伤心/愤怒……”

如果孩子愤怒地说:“你出去,你出去,我不要你陪我。”那家长就说:“妈妈知道你特别愤怒,但妈妈也不放心你一个人在房间里,那么房间门开着,妈妈在房间外面等着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总之,家长要理解孩子的哭闹,然后又将情绪讲给他听,让孩子看到自己的情绪,理解自己的情绪,正确发泄自己的情绪。

情绪是一种力量,发泄着发泄力量又没了,慢慢地可能孩子的哭就会停下来。

当哭停下来的时候,孩子的心情也就平静下来了,他马上去问“明天我能不能自己选内容”,“我能不能自己上定时器”,“我能不能自己倒沙漏”……孩子就会开始想怎么用好每天的10分钟的问题。

总结来看,限制孩子使用手机有两个最重要的坎,一个是要求提得精不精准,另一个就是对孩子的情绪好不好接纳。

我们家孩子在4岁的时候,我开始限制他使用手机,每天只能用10分钟。

第一天孩子大哭,我就一直陪着他,整个过程他自然地哭完。

第二天、第三天又哭,等到一周哭下来后,第二周开始的时候孩子特别精准地问,“我能自己选内容吗?我想看小猪佩奇,我可以自己定时间看10分钟吗?”

他会把10分钟用得特别好。一年级的时候,他玩一个叫《我的世界》的大型游戏,其实每天10分钟不够,他竟然用三个月时间把整个游戏建设得特别好,玩得特别通透。

就算到现在,他还会玩游戏,而且每个游戏玩得都不错,但他也会控制时间。

所以限制孩子使用手机,最关键的就是一开始立规矩的时候,对孩子痛苦情绪的处理。

在其他方面也是一样的,家长要做的就是要求和爱并行的权威型的教养方式,也就是“温柔的坚持”。

四、限制青少年使用手机,最好的方法是“契约法”

如果孩子正值青春期,家长再跟他硬拿一个规则,到了时间硬给孩子关上手机,那亲子之间就非常容易起冲突了。

新闻上,经常看到被没收了手机而跳楼的孩子,也有很多孩子因此抵触学习,反正就是跟家长绷着干。

这里面就涉及到了教养权的问题。

当孩子小的时候,我们称之为前育阶段,就是父母引领孩子的行为,父母处在绝对管控的地位。

等孩子到了青春期之后,我们称之为后育行为,就是孩子管自己,甚至有的时候他能够引领父母。

中间的过程,从上小学到初中,我们称之为并育阶段,就是孩子和父母要同时管理孩子本人,也是管理权逐渐从父母手里边慢慢转移到孩子手里的过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对于大一点的孩子,甚至青春期的孩子,父母怎么管呢?

最好的方法叫做契约法,就是父母跟孩子签订一个合同,想一想玩电子产品对孩子的好处是什么,不玩电子产品对孩子的好处是什么。

比如孩子特别想玩游戏,如果家长不考虑好处而直接拒绝孩子,孩子肯定很难接受的。

家长就要去想孩子为什么要玩这个游戏,玩这个游戏孩子到底会获得什么。

有的孩子可能觉得学习好无聊,玩游戏有意思,孩子在游戏中获得了乐趣。

有的孩子学习很差,但游戏玩得很棒,孩子在游戏中获得了成就感。

有的孩子平常比较孤单,没有什么朋友,或者跟朋友在一起没有共同话题,但孩子发现朋友都在玩游戏,孩子会为了跟朋友有话说而玩游戏。

没人陪、没朋友、没得玩、学父母,这些就是孩子过度使用电子产品的症结所在。

家长一定要弄清楚游戏到底给孩子带来了什么,如果明白了孩子获得了什么,家长也就知道怎么去满足孩子的需求。

了解孩子的需求之后,家长就可以开始使用契约法了。

契约法是基于什么呢?家长有希望孩子做的事,有不希望孩子做的事,孩子自己有喜欢做的事,也有希望家长做的事,也有不希望家长做的事。

首先,孩子跟家长坐在一起聊一聊,家长先说希望孩子做什么、不希望孩子做什么?

比如家长希望孩子每天晚上回来能够先完成作业,希望孩子每天玩手机的时间能够控制在一个小时,不希望孩子每天11点后还玩手机,不希望孩子每天一点运动的时间没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然后家长问孩子希望什么什么?

听到家长“每天玩一个小时手机”,孩子可能会觉得挺公平,但会提出要求,就是说这一个小时玩的过程,所有的时间都归孩子所有,家长不要在门口探头探脑,也不要总是催促孩子,一个小时就让孩子轻轻松松地玩。

再比如家长希望孩子每天11点睡觉,但孩子会觉得,“我总是11点才完成作业,所以我会希望能够再多15分钟,我能够一边洗漱一边听歌,我能够有一个放松的过程。”

家长再问问孩子不希望什么?

孩子可能会说,“我不希望在我玩得高兴的时候爸爸妈妈在一旁唠叨,我也不希望快要睡觉的时候爸爸妈妈还唠叨我。”

如果孩子每天玩手机的时间确实太长,家长想要在短时间内做出改变,那就可以让孩子每天少玩一会儿,周末可以多玩一会儿。

总之,契约法就是商量出双方都认定合理的标准出来。

商量过程结束后就开始抄一份合同,标注出父母希望、父母不希望、孩子希望,以及孩子不希望,这样就形成了父母的责任、父母的权利、孩子的权利、孩子的责任。

最后还可以确立几条规范。

第一条可以是如果一个小时到了,孩子没有关上手机或者游戏没有停止,由谁来负责提醒,可以由孩子自己关,如果孩子没关,家长怎么提醒是更合适的,这条要确定好。

第二条可以是如果今天作业太多,孩子只玩了40分钟,剩下的20分钟该怎么用?能不能累计?尽可能多地确定好可能发生的状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各种规范都确定好之后,全家一起过一遍后都觉得没有问题,然后父母签字,孩子签字,一份契约就设立了。

这份契约就是将家长心里的担忧、心里的期望都商量好,现在开始就去用这份契约。

用的过程中一定不顺利,其实每个孩子内心都会希望自己能够控制打游戏、看段视频的时间,但有的时候确实控制不住。

如果第一天如果运行得挺好,家长就要用眼睛去观察孩子怎么到点就关掉游戏的,自己是用哪种语气去提醒孩子就特别好用的。

如果第二天孩子没有到点关掉手机,家长提醒了三次才关。睡觉前家长就可以跟孩子复盘,今天妈妈提醒了三次你才关,你喜欢被妈妈提醒三次的感觉吗?孩子一定会说,我不喜欢。

家长就可以说,其实妈妈提醒了三次,时间整体往后拖了3分钟呢,妈妈也不太喜欢这催促你的感觉。要不然明天你把时间设置成57分钟,到点铃响之后,后面3分钟你慢慢自己停下来,这样妈妈就不提醒你了。

如果出现了问题,家长还是要去思考问题出在哪里,主动跟孩子沟通,将契约逐渐完善。

所以最早提要求的时候,家长一定不要卡得太死,不要期望孩子一天完全不玩手机。

如果一次目标没有达成的话,对孩子的信心是非常大的打击。经过了几次下定决心,又没完成目标,孩子和家长都会感到非常无助的。

所以家长要跟孩子商量出一个能够实现的目标,而且费尽一切力量去完成它。

孩子在跟电子产品的博弈中有了一点儿主动权,未来在人生中碰到其他忍不住的时候,孩子也就会有办法、有定力去战胜诱惑。

本文内容选自春藤家长学院儿童心理学教育专家田宏杰老师《如何防止孩子沉迷电子产品》系列课。

为了让孩子少接触电子产品,大多数家长的做法是威逼利诱,却无济于事。

想让孩子合理使用电子产品,先要了解他们的内心需求,从而理解孩子的行为。

学习本门课程,请上春藤家长学院APP,从APP上更好的学习怎样合理引导孩子合理使用电子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