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段历史牵涉的人物众多,随便提起一位,在史册上赫赫在列。比如秦赵两国的君主,秦昭襄王嬴稷,另一个是赵孝成王。而长平之战的两位主帅,前期是王龁和廉颇,后期是战神白起和纸上谈兵的赵括。长平之战后秦国围攻邯郸,又有战国四公子的身影,平原君赵胜、春申君黄歇、信陵君魏无忌。全歼10万匈奴兵,那是战国后期四大名将之一李牧的功劳。
长平之战起源于赵孝成王的一个贪念。
而这个任务自然就落到了战神白起身上,白起出战,无往不胜。韩国被打的找不着北,答应把上党十七郡拱手让秦国,可是到嘴的肥肉却飞了。
而造成这个转折的关键人物是上党郡的太守冯亭,冯亭是一个极端的爱国者。他不愿意把上党拱手让给秦国,可是又自知实力不济,所以他与赵国谈判,宁愿把这十七郡送给赵国。毕竟赵国是三晋之一。
赵孝成王认为出动百万大军,未必能拿得下十七城池,而自己不费吹灰之力,就轻松拿下十十七城,这种好事不能放过,不顾阻拦,派平原君赵胜去接手上党郡。从强秦手里抢肉吃,秦昭襄王恼羞成怒,马上派大军进攻上党。
长平之战拉开序幕。这一年,是公元前262年。
虽说长平之战最后的赢家是秦国,但是秦国远途作战,损失也非常惨重。当时秦国也是强弩之末,最后就是双方国力的考验。后来还是范雎开启第二战场,利用间谍战,赵国换了赵括,秦国启用白起,才使战争天平倾斜到秦国。最后反攻,从七月到九月,四十六天的战斗,赵军战死、饿死五万人,投降四十万人,全军覆没,而且还全部被白起坑杀,按道理这四十万军人也是赵国的举国之力。
一年后,秦军兵围邯郸,这摆明了要灭掉赵国。根据《战国策》记载:兵力数倍于赵国。数倍是几倍,没说清楚,我们以三倍来做个估算。我们假设赵国有十万军队,那么秦国的兵力多达三十万。应该说,秦国是占有绝对的优势,可是邯郸解围了,这又是为什么?
按照白起话说,已经失去最佳战机,长平之战后,若乘胜追击攻打邯郸,如风卷残云,手到擒来,东方六国虽嚷嚷援助赵国,却都是观望,无一国出兵,而秦国经过一年修整,秦军士气也不是一下子就鼓动起来的。可是秦昭王却让白起撤兵回国。那就给了赵国喘息恢复的时间,赵孝成王虽说不是优秀君王,但他有个优点:知错能改,这次邯郸之战,他老老实实采用坚壁清野战术,只守不攻,打一场消耗战。况且邯郸是战国时代一座名城,有坚固的防御工事。赵国军民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勇气与凝聚力也空前提高。
白起认为此战不会胜利,拒绝出战,秦昭王志在必得,任命王陵为将进攻邯郸。结果如白起预料得一样,久攻不下,秦昭王不肯认输,他任命王龁为主帅,取代王陵。王龁包围邯郸九个月,仍无法越雷池一步。当然仅仅靠着赵军同仇敌忾的战斗精神是远远不够的,只要秦国人锲而不舍地围困,邯郸终究难逃沦陷的命运。要挽救赵国的命运,还得寻求“国际援助”。
取得国际援助的重任,自然就落到了平原君赵胜身上。他先是出使楚国,楚考烈王犹豫不决,平原君手下有一个门客毛遂,以死相逼,历数楚国被秦国羞辱往事,让楚王羞愧难当,楚考烈王答应出兵援助赵国。而魏安釐王知道唇亡则齿冷的道理,他派大将晋鄙率十万大军驻扎边境,密切关注邯郸战局。也就是他在观望,还在犹豫不决,后来又受到秦国使者的威胁,吓得他命令晋鄙不得越境援赵。而信陵君看得长远,无奈做出了窃符救赵的叛逆行为。
被围困一年多的邯郸城已岌岌可危。粮食紧缺,饥荒蔓延,为了阻击秦军,平原君赵胜散尽家财,招募三千敢死队,发动奋力一击,为援军到来争取宝贵的时间。
信陵君率八万精兵,日夜兼程奔赴邯郸。与此同时,赵国的盟友楚国也发兵相助,由春申君率领的二十余万兵团也抵达战场。他们合力从河内入赵,猛攻秦军后背,秦国河内郡与河东郡岌岌可危!
而秦军郑安平作为支援部队,他收集情报搞间谍工作擅长,他不是军人出身,打仗却是外行,他是范雎的亲信,在信陵君的魏军包围下,竟然率部众两万多人投降了。
这场旷日持久的邯郸保卫战,终于以赵国的胜利而告结束。
随着邯郸解围,那些历史人物的命运也跟着改写了,白起因为拒不奉命攻打邯郸,被秦昭王赐死,一代名将就这样结束了生命。范雎也因为举荐不力,无颜面对秦王,选择了急流勇退,递交辞呈,退出政治舞台。
信陵君因为窃符救赵,魏安釐王对他更加忌惮,在赵国待了十年不敢回去,后来还是魏国被秦国攻打,才返回救国,但是他的威望才能始终让哥哥魏安釐王放心不下,最后沉溺酒色,郁郁而终。
范雎免相后四年,在位时间长达五十六年的秦昭王去世,昭王时代结束。在他长达50多年的统治时间,战国中期的四大强国赵、齐、燕基本上已经无法和秦国抗衡了。 但赵国不愧是一个伟大的国家,经历长平之战与邯郸之围后,这个国家仍有不可小觑的军事实力。
在廉颇之后,李牧如同一颗明星冉冉升起。这位赵国传奇名将缔造了不可思议的奇迹,他以一支北疆偏师,几乎全歼十万匈奴骑兵。石破天惊绝不是偶然,而是李牧长达十年的准备。他的军事原则是打歼灭战,不仅是击溃对手,而是最大程度地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由于长年在北疆与匈奴等游牧民族对峙,他深知匈奴优势,面对匈奴骑兵的优势,李牧始终以守为主。他每天好吃好喝养着士兵,从来不和匈奴正面作战,保住有生力量,而士兵训练毫不放松,所以李牧训练的骑兵也精于骑射,具备强大的机动作战能力,剽悍善战。
而李牧的一味防守让匈奴产生了轻蔑之心,而赵王也一度不理解李牧的做法,把他调回朝中,另外派大将去接替他,而这位大将面对匈奴骚扰总是主动出击,结果却连连败北,没办法赵王又把李牧放到北疆。经过几年准备,李牧觉得时机成熟,便开始了收网工作。
他用大量的牧人放牧牛羊,引诱匈奴,牧人也不反抗只顾逃命,大量的牛羊任由匈奴掠去。就这样匈奴大部队闯进李牧布置好的口袋,然后李牧各种兵种全力配合,骑兵、车兵、步兵、弓箭兵搭配协同作战,打得匈奴满地找牙,除了单于带着少量人马逃走外,匈奴十万人马被全歼。战国后期的那一段历史,各国斗智斗勇,都凭着实力说话,当然秦国是最大赢家,赵国实力也不容小觑,两场大战居然还能屹立不倒,也委实让人佩服。幸好有个李牧,否则赵国真有可能成为第一个被灭的国家。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