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认为佛教是消极宗教,我们学佛是一种逃避现实生活的举动。其实,佛教是积极的处世教育,只不过大家没有深入地去了解佛学,才会有这样的误解。我们要知道,佛陀之所以出家,主要有两个方面的考量,第一肯定是出于自身的考量,也就是为了自己找到解脱生死苦恼的方法,其二便是为了被压迫的苦难众生,也可以说他的国民,古印度时期的阶级制度非常森严,所以才会有解救一说。关于古印度的阶级制度我在后面会详细地解说,这里暂且卖一关子。

我们为什么说,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是出于这两种问题的考量,才决定放弃太子之位,选择出家修行?

如果我们了解释迦牟尼住世期间的奋斗历程,我们一定会认同他是一名伟大的先驱革命者。释迦牟尼佛虽然贵为一国的太子,按理来说,不应该是革命者,因为他处在高位,而一般的革命者都是由下至上的一种变革。

正因如此,便体现了佛陀的与众不同和崇高的人格品性,佛陀的革命对象归纳起来有三种,其一便是古印度的阶级制度,其二针对的便是没有究竟真理的神权宗教,其三便是以自我解脱为主的生死循环之苦难。

我们谈到革命这一话题,首先我们遥看古往今来众多所谓的革命者,其本质都是表象,像释迦牟尼佛这样的无私的革命先驱,古往今来实属少见。我们之所称释迦牟尼为革命先驱,主要是源于释迦牟尼的慈悲心肠,以此激发内心,去感化众生,由最初的阶级制度,转变为人人平等的普世制度。因为释迦牟尼本来就是阶级制度的受益者,其革命与一般的革命不同,可以这样说,释迦牟尼的是在革自己家族的命。

前面已经说过,释迦牟尼是净饭王之子,是王族太子,古印度的王族与婆罗门都属于贵族阶层,而且这种王族之中的王位跟我们封建社会的制度一样,都是世袭制的,所以释迦牟尼可以说将自己的权贵给革命了,因为他身为太子,是未来的储君。

释迦牟尼深知每个人都有一个自私的小我,都有生死之源的烦恼无明,他为了证得真正的自在解脱,舍弃荣华富贵,舍弃世间一切的爱染,选择一种平淡无奇的生活,这种精神古往今来之甚少。

讲到佛陀的人生经历,我们就不得不提古印度的社会制度,古印度是一个种族分化非常严重的一个国度,当然,当时的古印度不像现在的印度,当时是以小邦国为主,没有形成大一统的局面。

古印度时期的邦国之争,社会自然而然的就形成了一种征服者与被征服者的关系,当然,征服者中同样有贵族与平民的划分,但是,被征服者中只有贱民与奴隶的划分,因此,形成了古印度时期的四个等级阶层,将人划分三六九等。

征服者中的最高阶层就是婆罗门族,这个族群主要是掌管宗教信仰,在古印度的地位列在第一位,当然,还有掌管军事和政权的刹帝利族,它虽然排在第二位,但是掌握了实权,是一股不可小觑的力量。

婆罗门族的人主要是古印度的宗教徒,他们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便推行一部《摩奴法典》来愚化世人,以鬼神论要求其他阶层的民众,必须信奉和接受自己的教义,以此来巩固自己的崇高地位。

释迦牟尼便是出生在刹帝利族,这一族群主要是古印度的王族,与婆罗门同属贵族阶层,刹帝利掌握军事政权,在他们眼中,普天之下的臣民与财富,都是王族之物,至于普通民众只是自己家的一名劳役而已,并无任何的人权可言。

还有古印度的农工商团体,一般属于吠舍族群,这一族群比身为贱民的首陀罗要好一点,但是同样没有任何的人权资格,就连最基本的受教育权限都没有。首陀罗族群便是被征服者,他们是古印度公认的贱民,或者说生来便是奴隶,没有任何的翻身机会,想想真是可怜。

结语:

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出生在古印度的贵族阶层,身为王室太子,未来的储君,但是释迦牟尼并不眷恋这种至高无上的权贵生活,并不想利用自己的权力去威慑和统治人民。相反,释迦牟尼舍弃荣华富贵,出家修行,证得圆满佛果,便以慈悲平等的真理,向古印度阶级森严的社会宣战。其次,佛陀的十大入室弟子中,便有一位出生首陀罗族的剃头匠,他就是号称“持律第一”的优波离。

欢迎在评论区留言互动,发表你的高见!

文章中部分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属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