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羹尧和隆科多是雍正最重视的两个心腹重臣,两人在雍正继位和巩固皇位的过程中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这样说,没有年、隆二人,雍正坐不上皇位,至少坐不稳皇位。
在处理完年羹尧后,雍正的目光就转向了隆科多。
隆科多在康熙一朝绝对是根正苗红的皇亲国戚,他有多牛掰呢?
早在雍正还是雍亲王的时候,他就和隆科多走得非常近。康熙帝的两度废立太子让他有了夺位的野心,他秘密地、不露声色地培植自己的势力,而年羹尧和隆科多就是他最为重视的两股力量。而隆科多当时任理藩院尚书、步军统领,手中握有兵权,对胤禛争储非常有利。他负责京师九门、畅春园及宫禁警卫,地位至关重要。
在康熙临终前,只有胤禛能够自如地来到他的身边,而在康熙驾崩后,又是隆科多向雍正宣读遗诏,雍正得以即位,因此雍正顺利即位,隆科多起到了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
雍正登基后,皇位并不牢固,各位皇子是各种不服,明里暗里总在抗拒,朝政一时混乱。作为掌握京师禁军的步军统领,隆科多坚定按雍正的旨意行事,将京城一度封锁,这对稳定局势、巩固雍正的皇位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在雍正登基前后,隆科多是支持雍正的皇室内部最亲近、权势也最高的大臣。
当然,雍正是感恩戴德,给予这位舅父非常尊崇的地位,把他视之为第一功臣,让他承袭父亲的一等公爵位,加太子太保头衔,兼任总理事务大臣和吏部尚书。
隆科多担任总理事务大臣并主管吏部后,经他操办的铨选,人们称之为“佟选”,可想而知,满朝的官员中有很多都是隆科多的门生。而他们已经形成了党派。这对雍正的皇权产生了威胁。
客观的说隆科多因为是皇亲国戚,见多了皇子之间的尔虞我诈的斗争,他政治敏感性很高,深知“高处不胜寒”的道理,所以做事比年羹尧收敛低调得多。他全程参与雍正谋位的计划,知道雍正的秘密太多,他从不相信雍正是真的为他好。在雍正二年,他看到年羹尧的倒台,看到雍正对兄弟的狠辣无情,都让隆科多嗅到了一种兔死狗烹的味道。
他开始在努力地自保,可是权力就像毒品,沾上了欲罢不能,全身而退谈何容易?况且隆科多任人唯亲,贪污受贿,擅权是不争的事实。
雍正鼓励大臣揭发、搜集他们的罪证。特别是处置年羹尧后,雍正就着手对付隆科多。
而隆科多却在关键处昏招不断,让雍正抓住了不少把柄。
他先是处置财产,为了防止雍正抄家,他把财产转移到亲友家里和西山寺庙里。他这做法有点此地无银三百两,坐实了财产的来源不明,不幸的是这事被雍正知道了,这让隆科多很难堪。虽然雍正没有及时惩治他,但似乎只是个时间问题。
接着在雍正二年,隆科多主动辞去步军统领的职务,雍正爽快答应了,马上让他的死对头巩泰来代替。隆科多显然比年羹尧更懂得官场的进退,但是退得还不够,或者说对雍正这样的皇帝来说,远远不够。
年羹尧案发后,隆科多也不能置身事外,他们关系盘根错节,年羹尧儿子也是隆科多义子,他不得不为年说些好话,包庇年的罪行,他不由自主地陷进去了,这让雍正愤怒无比,认为隆科多与年羹尧结为朋党。结果隆科多被免去太保一职,到阿兰善山修城垦地。
雍正三年,在处理年羹尧之子年富时,雍正同时免去了隆科多的二儿子玉柱的乾清门头等侍卫、总理侍卫事、銮仪卫使等职务。
年羹尧被处死后,雍正四年,隆科多被削去职务,但雍正还是命令他以待罪之身先去阿尔泰山主持准噶尔和喀尔喀蒙古游牧地的划分疆界事宜,后来又派隆科多代表中国政府与俄国使臣举行会议划定中俄中段国界。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在中俄边界会谈时,隆科多坚持维护中国领土完整和国家主权的严正立场,强烈要求俄国归还它所侵占的中国蒙古族地区。
正当隆科多为维护国家主权与俄国使臣紧张谈判时,雍正派人追查隆科多府邸,在其家里发现了“玉牒”,这是记载皇家宗谱的东西,非常神圣,除了宗人府,外人是不能查看的。隆科多私藏玉牒,属“大不敬”之罪。
当时有大臣建议雍正等隆科多谈判完了再修理他,但雍正觉得外部问题远远没有内部问题重要,雍正命策凌等人接替隆科多,策凌等在谈判中没有坚持维护国家主权,却接连向俄方让步,在当年七月签订了中俄《布连斯奇条约》。
隆科多回京后,诸王大臣给隆科多罗列了四十一条大罪,大不敬罪五条,扰乱朝政罪三条,奸党罪六条,不法罪七条,贪婪罪十六条等。雍正五年(1727年),下令将隆科多永久监禁,禁地设在畅春园附近,这是很有象征意义的:当年你隆科多就是在畅春园拥护我起家,知道我太多的秘密,现在我就让你在畅春园终老,让你体会因果循环的滋味。
雍正六年(1728年)六月,隆科多死于禁所。隆科多死之前说过这样的话:“白帝城受命之日,即是死期已至之时。”
话里他自拟为诸葛亮,感觉暗指康熙临终前遗言,扶持胤禛为皇帝,或许里面有胤禛和隆科多之间不可言说的秘密,似乎有不少隐情,反正就是知道得越多,死得越快。
可惜我们已经无法得知这些隐情,隆科多将这些秘密带进了坟墓。喜欢文章加个关注,欢迎评论交流。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