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清明近在眼前,许多人在计划祭祖的时候也开始筹备游玩踏青,毕竟祭祖并非清明习俗的全部内容。除了上坟祭祖与踏青以外,还有许多地方有“寒食”的习俗。而寒食节与清明难得出现在一天,民间还有“清明遇寒食,吃冷早送粮”的俗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清明在自古相传的二十四节气中排第五,古人通常把太阳黄经处于十五度之际当作清明的界定标准。而太阳黄经在古代可以说是家喻户晓的历法常识,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地球公转一圈要耗时365天5小时48分,如此一来,便会在阳历中出现每4年多一天的情形。这种公转现象在肉眼看来更像是太阳在运动,古人大多局限于地心之说,所以历来都认为太阳是绕着地球运动,从而将太阳的运动轨迹称为“黄道”。而太阳运行的“黄道”便是一个360度的正圆,把360分成二十四等份,每等份的弧度对应一个节气,而太阳黄经就是古人在这个圆上划分的刻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此一来,二十四节气就非常容易理解了。古人根据天空中太阳的位置再结合现实的气候变化而制定节气,通常是不会计算一年365天之外多余的时辰,从而使得清明的时间也因此并不统一,不过大致可以精确到四月四六之间,“四五清明”的说法也是由此而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因此也能感受到近年来只要前一年是闰年,那次年的清明必然是四月四日。直到2028年期间都可以据此推算来年的清明时间。而清明节的主要意义便是扫墓祭祖,缅怀先人以寄托哀思。而扫墓祭祖历来就有许多讲究。除了常见的祭拜清扫以外,还会准备一些瓜果。在以往必不可少的还有祭祀用的猪肉和一些纸钱。人死往生的观念由来已久,人们认为多烧些纸钱先人便能衣食无忧,从而更好的庇佑子孙后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寒食节就没有清明这般著名了,不过在个别的地区依旧非常热闹,它起源于两千多年前,据说是民间为了纪念春秋名人介子推而自发兴起的。介子推作为五霸之一晋文公的肱骨之臣,一起流亡数十年不仅没有怨言甚至在晋文公想吃肉的时候“割股啖君”,最后更是不求名利而毅然隐居深山,晋文公想要其共享荣华而烧山逼迫,没曾想介子推至死未出。晋文公感念忠臣之志,便下令当地每逢介子推忌的日都必须禁火寒食,因此而流传了下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通常的寒食节都不会与清明重合,只有在出现闰年的特殊年份中偶然出现。两个习俗本来时间均为错开所以不存在冲突,如果陷入重合的尴尬情形。延续寒食习俗的人们通常会以寒食为重,在清明当天通常不会生火烧钱。不过为了同样表达哀思,人们通常会在寒食之前先送钱粮,如此一来也就不由担心先人衣食了。他们将这种现象谓之“清明遇寒食,吃冷早送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