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郑庄公按照祭仲的安排把两车绢帛平均的放在十车糠的上面,伪装成十车财宝,打着宋国不敬周王。郑庄公代替周天子讨伐宋国的旗号,浩浩荡荡向着宋国进发。并以周王的名义邀请自己的盟友齐国和鲁国前来助阵。在当时周王室早就没了往昔的辉煌,自然大家也心照不宣的早就不拿周天子当回事了,所以对周王不敬完全就是个口袋罪,什么都可以装进去成为你对周王不敬的理由。

虽说周天在现在没人拿他当回事,但毕竟名义上还是天下的共主,联合国秘书长。因此郑庄公这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做法多少有些令宋殇公头疼,于是他就通过和齐国有姻亲关系的卫国的联系到了齐国,希望由齐国出面,和郑国和谈,但这个时候的郑庄公哪有和谈的心,巴不得借此机会把宋殇公撵出中原,可是虽然郑庄公没有参加,但还是让齐国替自己出面和宋国以及卫国达成了和解的盟约,这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的多国共同参与的盟约。史称瓦屋之盟,结盟的地点大概是在今天焦作附近的温县,之所以叫瓦屋之盟,有两种解释,一是签署的地点叫做瓦屋,二是在一座瓦房里面签署的,因为当时受到建筑能力的限制,一般人的房子还以茅草为主,除了王室很少有瓦顶的房子,因此说明签署盟约地点是比较正式的地方。

盟约的具体内容是什么现在已经不得而知了,不过从后面来看,不到一年的时间郑齐鲁的三国同盟就兵临宋国,说明这个盟约应该没有什么干货,比较的水。那么为什么郑庄公放弃了这么好的一个机会而不打宋国呢,因为后院起火了。北戎打了过来。

北戎在是当时聚集在山西交城附近的戎人组成的国家,在当时算是半开化状态吧,大概是处于从游牧向农耕过渡的这么一个阶段,和中原国家不同的地方在于士兵整体以步兵为主,而不是车兵为主,当时的中原国家打仗还处于炫富的阶段,基本上就是看谁车多,车好,比的是战车互殴,坦克大战。战车虽然在防御性和攻击性上面要强于步兵,但是对地形的要求和机动性上要弱于步兵,因此当时各国对于打北戎都比较头疼,郑庄公也不例外。

不过公子忽给他献上了一条妙计,现在来看其实挺普通的,三国演义里面经常会有人用,不过当时应该说是一种创新,就是由一个人率领部队与北戎交战,但是只许败不许胜,把北戎的士兵引到事先设好的埋伏圈内,放过先头部队之后,左右后三股伏兵同时切断北戎部军队前后的联系,然后诈败的部队再回过头来,迎头痛击,全歼追杀过来的北戎军队。结果自然是如公子忽所料,郑国的军队杀的北戎军队大败,不但先头部队全军覆没,后续的部队也被杀的丢盔弃甲鬼哭狼嚎,大败而回。郑国取得了压倒性的胜利。借着士气正旺,郑庄公把矛头又指向了宋国。毕竟自己还肩负着“周天子伐宋”的重托。因为依然高举周天子的伟大旗帜,这次不光叫上了齐国,连鲁国也拉了进来,三家联盟的军队浩浩荡荡的奔着宋国而来,对付一个郑国对于宋国来说已经不轻松了,何况还加上老牌强国齐国和鲁国,很快宋国的郜邑(今山东武城县)和防邑(今山东金乡县)就丢失了,但是宋殇公也非泛泛之辈啊,眼看三国联军风头正盛,决定避其锋芒,出奇兵去直接打郑国,于是联络了卫国和蔡国,三路联军直扑郑国的都城。

郑庄公很快得到了消息,不过他并没有表示出来,而是故作姿态的对齐国和鲁国表示自己是替周天子讨伐对他不敬的宋国,只是教训一下就好了,没有必要做的太过分了,因此有了退兵的打算,不过为了感谢齐国和鲁国的出兵,打下来的两座城池自己不要,一座给鲁国,一座给齐国,当作这次联合作战的谢礼。看到郑庄公这么大方,齐国的君主齐僖公也大笔一挥把郑庄公送给齐国的那座城池送给了鲁国,鲁国白得了两座城市自然是非常高兴,觉得和郑庄公混十分有前途,这之后的鲁国跟在郑国齐国后面足吃足喝了不少的好东西。不过话说回来其实这也不是郑庄公和齐僖公有多大方,不在乎地盘,主要是这两个地方只和鲁国接径,而郑国和齐国都并不接壤,所以还不如做个顺水人情送给鲁国,还能落个人情。

郑庄公解决了同盟联军问题之后,带着部队急急忙忙返回郑国,不过这个时候宋,卫,蔡的三国联军已经攻入了郑国的戴邑(金河南民权县附近),郑庄公一看连忙派大军死死的为主了戴邑,这下可要了三国联军的亲命,三国联军此次攻打郑国,除了宋国是真心实意以外,卫国就是半推半就,而蔡国索性就是来占便宜来的,所以后勤补给完全是宋国负责,而郑庄公回防的即时,三国联军虽然攻下了戴邑,但是后方的补给部队还没完全跟进,此时戴邑被郑国的军队团团围住,连吃饭都成了问题,而面对郑国战车的防御阵型,三国联军虽然几次想要突破,但都没有成功,最后的结果不言而喻了,除非是打算饿死,否则只有投降这一条路可以选,郑庄公轻松的俘虏了三国的军队,获得了一场大胜。

这之后的几年,郑庄公可以说是连战连胜,一时风头无两,然而一场危机也正渐渐的在靠近,久违露面的周桓王按捺不住要对郑庄公出手了。转了一个圈子,咱们终于要说回繻葛之战了。

公元前707年,周桓王以郑庄公大不敬为有率领三路大军攻打郑国,其中自己率领周国的直属部队坐镇中军,右路为虢国国君率领卫国,蔡国的联军,周公黑肩率领陈国的部队为左路,三路大军浩浩荡荡的奔着郑国杀来。

面对来势汹汹的周天子,摆在郑庄公面前的只有两条路,或战或降,毕竟对方是周天子,而且是御驾亲征,如果一旦开战搞不好就是与天下为敌,但是如果认输投降,自己辛辛苦苦打下来的基业恐怕就会付诸东流。经过再三考虑,郑庄公还是决定拼死一战,不管结果如何,至少不能让自己多年的努力付诸东流。

在战前会议上,郑国大夫公子元提出的策略得到了大家一致的认可,他的主要思路就是部队先攻击左路的陈国军队,一来三路中左路军队是最少的,二来郑国军队曾经大败过陈国的军队,面对郑国军队,陈国军队从心理上就已经先败了。而且陈国现在本身刚结束内乱(公子佗弑兄自立),此次出征纯粹是没办法,所以斗志肯定很差,只要稍作攻击应该就能击破。陈国军队一旦溃败,中路的周王的部队就要分出一部分去帮助左路防守,这时候他就无暇顾及右路的卫蔡联军了,卫蔡联军本身就各怀鬼胎,陈国军队撑不住了,又没有中路部队的支援,他们肯定也会很快溃败,左右两路一旦败退,就集中优势兵力去进攻周王的军队,一举击败周王。

就这样根据事先定好的安排,在繻葛平原上(大概位置在前面提到的长葛东北边)郑国军队分成左中右三路迎战周天子的部队,太子忽统帅右路全力攻击陈军。祭仲统帅左路全力攻击卫蔡联军,郑庄公带领原繁,高渠弥等人坐镇中军。

这里再多介绍下春秋战车进攻时候的基本配置,前面也提到过战车上三个人,按左中右排列。其中左边的士兵主要负责用弓箭射击远方的敌人,属于战车三人组的小队长,右边的人用戈或者矛在两车接近了之后近身杀伤对方的士兵。其中右边的士兵还有份苦差事,也就是如果战车因为地形原因被卡住无法前进,下车推车的也是他,一人多职啊。中间的自然主要是驾驭战车,春秋时期能够上战场的基本上都是贵族,最次也是士一级别的,不到这个级别你只能干干后勤保障一类的。而且三个人中身份最高的一定是中间这个司机,周代贵族必须会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中的御说的就是御马,所以当时的贵族也不容易,你得会各种礼节,还得会各种乐器,还得会射箭会开车,字也得写的好看,还得懂得数理化。一点都不比现在考大学的学生轻松。

郑庄公这次的阵型也没有用春秋时期常用的单一战车模式,而是在大夫高渠弥推荐下,吸收了北戎军队步兵的优势而独创出了战车步兵相结合的鱼丽之阵,所谓鱼丽之阵就是每五辆战车分为一队,每辆战车除了车上的三个人外再左右各配一名使用矛或戈的步兵,也就是二十五人一组,这样的好处一来增加了杀伤力,二来也可以做到对战车的防护。起到双重保护的作用。因为两名跟在战车后面的士兵像鱼的左右两个鱼鳍一样,所以被称为鱼丽之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