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国大将王贲临终前对嬴政说过一句话:“丞相李斯,斡旋之心太重,一己之心太过。陛下体魄堪忧,该当妥善处置朝局了”应该说王贲对李斯的评价入木三分。
我们毫不怀疑他的政治才能,学识渊博,他是战国后期大学问家荀子的学生,和韩非子是同学。如果我们了解他的家境和他的经历,对他的选择应该就能理解了。
李斯父亲曾经是楚国新军的一个千夫长,家境还说的过去,有百余亩水田与一片桑园。李斯是家中次子,自幼聪颖过人,被父母早早送进了上蔡郡一家学馆学习。到他十五岁时,父亲在与秦军的丹水大战中阵亡。母亲承受不住打击一病不起,没有两年也随父亲去了。安葬了母亲,李斯的哥哥立誓为父报仇,也从军去了。三年之后,李斯的哥哥在水军操练时不慎落水溺亡,至此,尚未加冠的李斯成了一个十八岁的孤子。
幸亏李斯少学有成,识文断字,得亭长举荐,在郡守官署做了一个记录官仓出入账目的小吏。就是在官仓他每天观察一群仓鼠,这群官仓老鼠住在大屋之下,安然享受屯中的谷物,悠然自得,根本无人打扰它们。反观茅厕的老鼠,吃的是污秽之物,还不时地被狗追撵,慌慌张张逃窜,逃的慢的就被狗咬死。
同为老鼠为什么境遇却有天壤之别?那就在于所处的环境不同。
让他领悟了一个道理,就是“环境决定论”,就是为人处世,要站对边、靠对人。这就成了他以后的处事理念。
然后再结合李斯的家境,他本身家境一般,如果不是他聪明,估计都不会接受教育。家族也没有什么大人物提携他。纵有壮心雄才,可惜举荐无门,做事都要三思而后行!
他知道做个郡守小吏毫无前途,楚国也并不是实现理想之地。要改变自己的命运,必须脱离自己的处身之地,离开上蔡,甚至离开楚国。
后来他投拜荀子门下,他刻苦自学,四年都没返乡,用时人话语说,李斯从此开始“乃从荀卿,学帝王之术”。
政治斗争的玩法,还是吕不韦门客时就被李斯玩熟了。吕不韦都没玩过他啊。
在始皇一朝,李斯是当朝丞相,三十年如一日,嬴政对李斯的信任从未有过丝毫衰减。李斯的几个儿子,娶的都是皇室公主。皇帝的几个皇子,娶的正妻都是李斯的女儿。
自古以来,君王与丞相的关系亲密到如此程度,只怕也是绝无仅有了。
可是始皇东巡,沙丘病逝,李斯和赵高狼狈为奸,没有选择英明神武的扶苏,却选择了昏聩、毫无主见的胡亥。其实还是李斯一贯人生信条在起作用。
赵高素来与蒙毅不和,他因为犯事差点就被蒙毅杀了,所以他害怕万一扶苏即位,他的日子也就到头了。
当赵高来拉拢李斯时,开始时李斯义正辞严,驳斥赵高异想天开,显然他还没意识到自己的处境。
赵高开始给他分析局势了:“公子扶苏与蒙恬交情深厚,您的才能比得上蒙恬吗?您的功劳比蒙恬大吗?您的谋略比得上蒙恬吗?让天下人心服口服,您比得上蒙恬吗?与公子扶苏的交情,您与蒙恬能比吗?”
李斯自觉比不上蒙恬,赵高继续分析:“皇帝有二十几个儿子,长子扶苏刚毅勇武,深得士人之心,即位后蒙恬一定会荣升为丞相,到时您恐怕连侯爵之印也保不住。我赵高曾奉诏教授公子胡亥学习数年法律,没见过他有什么过失,慈仁笃厚,轻财重士,虽然口才欠佳,心里却明辨是非。在这些方面,皇帝其他儿子都比不上他。我看他有能力即位,就看您的决定了。”
李斯不由得开始思考自己前途了,赵高这个人有双贼眼,知道李斯权力欲很重,为了威风,甚至出行车队都超标,这件事还令皇帝不痛快。这么个人,要是哪天失了权势,怎会甘心?蒙恬北破匈奴,修建长城,驻守北疆十余年,是帝国柱石,朝廷栋梁,正是李斯强有力的竞争者。而在咸阳,有蒙毅、冯劫为首的上卿,嬴政后期,特别器重蒙毅,大有取代李斯之势。他们两兄弟一内一外,自己真没什么政治优势。
当惯了米仓的老鼠,还能当茅厕的老鼠吗?李斯心一横,管它什么仁义道德。于是他与赵高合作了,他们伪称得到皇帝诏令,立胡亥为太子。胡亥为太子,则扶苏必须死。
李斯与赵高又伪造一封皇帝诏书,加盖玺印,大意如下:扶苏作为人子不孝,赐剑自裁;将军蒙恬知扶苏阴谋,不匡正其行,为臣不忠,同样赐死。
随着扶苏自杀,蒙恬,蒙毅的相继被杀,胡亥如愿做了秦二世,李斯也保住了他的丞相之位。可是,赵高的野心绝不是只做个中车府令。接下来两年里,赵高施展种种机谋,顺利清除了一个个权力障碍,使始皇帝在世时的三公九卿基本清理干净,把始皇帝的皇族嫡系后裔也几乎灭绝了,然后开始收拾李斯、冯去疾、冯劫三公。
冯劫、冯去疾死得有骨气,全部自杀,保留了最后的人格尊严。
而李斯随着长子李由被项羽杀死,长媳嫡长公主自杀殉夫,李斯家族也成了赵高的俎上肉。
赵高以谋逆大罪逮捕李斯,在狱中他受到非人折磨,死前还受到五刑惩罚,最后腰斩,死前面对儿子大声喊到:“拓也!多想与儿回归故里,牵着黄狗,出上蔡东门追逐狡兔,岂可得乎——!”听来也让人惋惜不已。公元前208年夏天,李斯就这样走了。
李斯是缔造大秦帝国的首席功臣,也是毁灭大秦帝国的第一罪人。既在于李斯的巨大的性格缺陷与人格缺陷,他低估了赵高的奸险阴毒,也低估了胡亥的下作昏聩。
在历史剧烈转折的紧要关头,在关系帝国存亡的重要抉择时,李斯自觉不自觉地渗进了私欲。这就是他的性格缺陷与人格缺陷,最终屈辱地毁灭了自己生命及李氏家族三代。在《史记·李斯列传》之后,太史公司马迁有一则独特的评判:
“李斯以闾阎(平民)历诸侯,入事秦,以辅始皇,卒成帝业,斯为三公,可谓尊用矣!……听高邪说,废嫡立庶。诸侯已畔,斯乃欲谏争,不亦末乎!人皆以斯极忠,而被五刑死。察其本,乃与俗议之异。不然,斯之功且与周、召列矣!”
这里,司马迁肯定了李斯对秦朝的贡献,也指出了李斯所犯的诸般过失,以及最后的徒然作为。天下大乱之时,李斯才想到强力谏争,不是晚了么?而且,司马迁和以往观点不同,他不认同李斯是“极忠”之臣的评判。明白表示:如果说李斯没有末期罪责,那李斯的历史地位便可与周公、召公并列了。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