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起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那么很多人都会想到1939年9月1日,德国入侵波兰的波兰战役,通常这被视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标志。可值得一提的是,在即便是在波兰战役爆发时,希特勒也没想过要对英法全面开战,他一度认为这只会是一场有限的战争,甚至考虑过要在波兰战役后和英法媾和,从而恢复双方的和平。那既然如此,为什么他心目中的有限战争,最后还是变成了一场全面战争呢?

收益颇大的冒险

事实上,这里我们要指出一点,希特勒上台前确实叫嚣德国需要一次大战,但这也仅仅是上台前,而在他上台后这一点就被改变了。希特勒这个过去的愤青在1933年担任德国总理后就深刻认识到了一件事情——德国的人民们惧怕另一次世界大战,而德国的将领们也忧心忡忡,尽管每个人内心都期望于洗刷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耻辱,可如果让他们再打一次世界大战,那么无论是德国的平民,还是德国军官团的将领们,都对此感到了深深的畏惧。

这一点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获取到的德国档案中有所体现,德国的将领们在1939年之前都对于世界大战抱有畏惧心理,原因是他们对于自己的国力并不自信,认为没有能力再打一次世界大战。与之相对应的,在1936年希特勒要求德国国防军出兵进驻莱茵非军事区时,德国国防军内部就持反对意见。同年的西班牙内战时期,希特勒决定出兵援助弗朗哥政权时,德国国防军也再一次提出了反对意见,理由都是担心挑起一次世界大战。

然而,事实是当时英、法等国都对德国的举动无动于衷,至多是有微不足道的抗议声,虽然希特勒也顺应国防军的反对意见,限制了其行动规模,可是这不能掩盖这一系列的冒险行为都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这壮大了希特勒和其麾下将领的“胆量”与“雄心”,具体表现就是在1938年,希特勒决心吞并奥地利,进行一次胜利阅兵,他认为这将是一次光荣的胜利,而他麾下那些往往和他唱反调的将领们却对此采取了沉默态度。

吞并奥地利的行动异常顺利,这让希特勒愈发觉得自己看清了英、法两国,认为英、法的态度是只要能不引发另一次世界大战,那么万事都是可以商谈和妥协的。也因此,希特勒决定开始他的另一次冒险——主张夺取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地区。德国当时的陆军总参谋长贝克将军曾反对希特勒的决议,因为这有可能会爆发一次世界大战。可希特勒对此根本不屑一顾,贝克将军也只能辞去了自己的职务,并在暗中策划一次政变,以期推翻希特勒来阻止可能的战争。

但是贝克将军完全没有想到,在他谋求推翻希特勒的时候,英、法两国却对希特勒做出了妥协。面对希特勒咄咄逼人的要求,英、法两国采取了著名的“绥靖政策”。在英、法两国眼中,只要能够避免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那么让捷克斯洛伐克的利益受损也不是不可接受的,毕竟德国索取的东西并不是很多,慷他人之慨也无需有什么心理负担。也因此,英、法两国领导人最后同意了希特勒夺走苏台德地区,甚至坐视了日后德国吞并整个捷克斯洛伐克。

对于英、法两国而言,慕尼黑会议的召开与《慕尼黑协定》签署可谓是一次重大的外交与政治胜利,英国首相张伯伦甚至称赞这是:“我们时代的和平”。然而,张伯伦却不知道,《慕尼黑协定》对于希特勒才是一次真正的胜利,他不仅让希特勒得到了他梦寐以求的土地,更让他看到了英、法的色厉内荏,所以希特勒对于战争的恐惧心理也有所降低,他觉得自己是时候采取更进一步的行动了。

英法态度的反转

不得不说的是,希特勒对于战争仍旧是谨慎的,但因为此前多次的冒险行动得到了巨大的收益,又没有付出任何代价,所以希特勒的行动也就愈发大胆起来。而那些此前不断发出警告,声称冒险行为将带来战争风险的人,现如今也只能发出微弱的声音,因为事实与他们的推测截然相反,那么自然他们的这种警告也就愈发失去意义,甚至他们很多人自己都动摇了,认为这种风险并不存在,也无需做出任何警告。

同一道理,当德国和波兰就有关但泽走廊问题进行交涉,而波兰人又断然拒绝了德国的要求时,希特勒自然也就觉得他可以采取一些较为冒险的举动了。在希特勒的眼里,虽然英、法两国和波兰有签订盟约,但希特勒仍旧不认为英、法两国会为了波兰而选择与德国开战。毕竟世界大战是英、法所不能承受的,那么为了避免大战的爆发,英、法两国也必然会选择牺牲波兰的利益,用以维持自身的利益不受损害。

基于这样的思维,希特勒在1939年9月1日壮起胆子对波兰宣战,在希特勒的心中这将是一场有限的战争,即不会导致英、法对德国宣战,亦不会让德国卷入一场旷日持久的世界大战之中,尤其是在苏联已经和德国签订了《互不侵犯条约》之后,希特勒就更为坚信这一点了。因为希特勒无法相信,在波兰无法得到来自东线的援助,将在短时间内被打败的前提下,英、法两国会选择对德国宣战。

可事情接下来的发展却让希特勒大跌眼镜,在德国对波兰宣战并展开入侵之后,英、法两国立刻对德国宣战,法国军队动员并开赴德法边境,而英国远征军也渡过了英吉利海峡来到了法国,整个欧洲局势顷刻间变得紧张了起来。希特勒无论如何也无法想明白问题到底出在了哪里——英、法面对捷克斯洛伐克这种拥有欧洲小国中最精锐军力的国家尚可弃如敝履,为何反而在德国入侵波兰时反应如此激烈?

希特勒自然不会明白这个问题的答案,事实就是在《慕尼黑协定》签署后,希特勒一再的违反协定,甚至在1939年3月彻底吞并了捷克斯洛伐克,这一举动让英、法两国政府都倍感屈辱和愤怒。希特勒的举动意味着他们遭到了彻头彻尾的欺骗,国内的反对言论变得强烈,这迫他们开始采取对德国强硬的举措,纵然英、法两国政府仍旧畏惧于世界大战的爆发,现在也不得不做出激烈的回应。

当然,这种举措在某些程度上是毫无价值的,英、法两国都对波兰做出过安全上的保证,可是他们也不得不做出这样的保证,即便是为了面子和保住自己不被弹劾,也必须做出这种无法做到的保证。此后的时间里,英、法两国军队都在法国边境上和德国军队隔空对峙,这种现象被称之为“静坐战争”,也称之为“假战”。但无论如何,英、法两国已经对德国宣战,战争将不可避免地爆发,德国必须对此出回应。

世界大战的爆发

对于希特勒而言,英、法两国对德国的宣战是超过了预估和常理的,这颠覆了希特勒此前对于局势的所有判断,尽管从表面上看局势或许还有挽回的可能——英、法两国并没有立刻进攻德国,双方只是在边境上维持着对峙局面。可这种对峙还能够维持多久,对于希特勒可是一个难以捉摸的问题,所以在1939年10月6日,希特勒向英、法两国提出了召开“和平会议”的提议,然而这个提议却没有得到英、法两国的回应。

这一局面让希特勒大感失望,也意识到德国和英、法两国已经没有了和平的可能。如果对英、法两国做出让步的话,那么德国就必须退出波兰领土,恢复波兰的独立性。可先不说波兰一半的领土在同样出兵的苏联手上,作为胜利者的德国也不可能把吃到嘴中的波兰土地让出。假如德国对英、法两国让步的话,那么希特勒和纳粹党在德国的威望就将一落千丈,所以无论如何希特勒都不可能让出土地。

那么留给希特勒的选择就只有一个——和英、法两国开战,最好是抢在英、法前面发动攻势。希特勒自知德国的国力远不如英、法,因此他需要孤注一掷地投入自己所有的筹码发动进攻。在1939年10月9日,希特勒签署了《元首第6号特别训令》,着重解释了德国为何要对英、法宣战,和为什么必须先下手为强。在这份冗长的命令中,其实就只透露出了一句话:为了保住德国的既得利益,德国不得不承担更大的风险和将战争继续下去。

希特勒的所作所为就如同一个狂热的赌徒,他渴望得到更多的金钱并且也已经赢得了数不清的财富,可是当他有失去所有既得利益的时候,他也必须为自己的野心和贪婪买单,为此他将不惜代价的以战争来守住自己的利益。但讽刺的是,让希特勒的野心愈发膨胀和不受控制的,也恰恰是英、法的绥靖政策与不作为,若他们在捷克斯洛伐克遭受威胁时便挺身而出,则局面或不至如此。可现在一切都为时已晚,战争将不可避免的爆发,而且将会是一场更为惨烈的世界大战。

参考文献:《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三帝国兴亡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