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年轻女孩来说,嘴馋时,脑海中第一个想到的,往往是甜甜的食物。酷暑难耐,来份香草冰淇淋;半夜饿了,来一块轻芝士蛋糕,追剧口渴了,再来一杯碳酸饮料。不可否认的是,人类对甜食的喜爱,其实是天生就有的,每当我们摄入甜食的时候,人体内的多巴胺就会分泌,进而带来一种愉悦的感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很难想象,古人为了追寻甜味,究竟付出了多少辛酸。从远古时期开始,人类就已经知道从鲜果、蜂蜜、植物中摄取糖分,他们的想法很简单,每当吃完这些“甜食”,就会有使不完的力气。所以,只有对甜食进行主动探索的人,才能在残酷的环境中生存下去,这便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久而久之,古人学会从谷物中制取饴糖,从甘蔗中制作蔗糖,不过相对于蔗糖来说,饴糖的则占有更加重要的地位。《诗经·大雅》记载:“周原膴膴,堇荼如饴。”这句话的意思是,周的土地十分肥美,堇菜和苦苣就像饴糖一样甜,可见,我国在西周时,就已经有饴糖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饴糖属于淀粉糖,也是世界上最早制造出来的糖,它是以米(淀粉)和麦芽经过糖化熬煮而出的,自创制以来,已经在民间广泛流传。关于甘蔗制糖的最早记载,则是公元前300年印度的《吠陀经》,以及中国的《楚辞》,中国和印度是世界上最早的植蔗国,能够开发出提取蔗糖的技术是理所当然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楚辞·招魂》有云:“胹鳖炮羔,有柘浆些。”“柘浆”是从甘蔗中取得的汁,这就说明,战国年代的楚国,已经能对甘蔗进行原始加工。另外,《三国志·吴书·孙亮传》中,还有“亮使黄门以银椀并盖,就中藏吏取交州所献甘蔗饧……”的记载,所谓的“甘蔗饧”,则是将甘蔗汁浓缩至一定浓度的结果,更加便于储存食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到了东汉,中国的制糖技术则再次取得了突破。张衡所著的《七辨》中,有“沙饴石蜜”的记述,这里的“沙饴”,指的是微小的晶体糖,可以看作是砂糖的雏形。

6世纪时,《名医别录》中提到:“蔗出江东为胜,卢陵也有好者,广州一种数年生,皆大如竹,长丈余,取汁为砂糖,甚益人。”可见,那时的古人已经能将原先的甘蔗饧加工为砂糖,这是制糖工艺的又一大进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公元647年,唐太宗派人出使印度,专门学习熬糖法,对此,《新唐书》中有这样的记载:“贞观二十一年,始遣使自通天子,献波罗树,树类白杨,太宗遣使取熬糖法。”自那时起,制糖的新技术与新工艺也相继出现,白糖、冰糖相继问世。

唐宋时期,我国的制糖工艺已经相当发达,居于世界前列。随着文化交流的进行,中国的糖产品远销波斯、罗马等地,不但促进了国际间的贸易往来,还将制糖术传到了世界各地,大大促进了落后国家的社会文明进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然而,到了18世纪末19世纪初,制糖业再次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由于甘蔗只生长于热带、亚热带地区,寒冷地区无法提取蔗糖。所以在1786年,当阿哈尔德成功从甜菜中提取到蔗糖时,甜菜制糖业也在未来几十年得到了极大发展。

在19世纪初到19世纪60年代这段时间,机械化制糖工业得到了快速发展,随着制糖新工艺、新设备的不断涌现,科学家探索出了渗出提汁、糖汁加灰二次碳酸饱充清净、多效蒸发、真空煮糖结晶等技术,使人类永远不再为制糖而发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今,糖的种类变得更加丰富,蔗糖、果糖、葡萄糖、麦芽糖等,早已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科学表明,糖可以给人体提供热能,一克葡萄糖就可以在人体内产生4千卡能量。此外,人体所需的70%能量都是糖分提供的,它不但可以保护肝脏功能,还是维持生命的重要物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适量的糖对人体有益,运动时,它可以防止虚脱,提供热能;疲劳饥饿时,它可以被迅速吸收提高血糖;头晕时,它可以稳定情绪;在学习工作时,它还可以振奋精神,保持精力充沛。据美国科学家研究表明,饭后吃一些巧克力,还可以避免下午打瞌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然而,虽说糖好处多多,但也不能大量食用。数据显示,全世界每年死于糖尿病、高血糖疾病的患者,高达3500万人,这是一个十分庞大的数字,绝对不可以忽视。此外,英国医学家表明,相对于男子,年轻女孩则是糖类食品的主要受众群体,她们的患病几率每年都在上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因此,无论是为了身材还是健康,年轻女孩一定要适量摄取糖分,绝对不要过量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