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8日,农业农村部就新一轮畜禽遗传改良计划有关情况举行发布会,当天发布了《全国畜禽遗传改良计划(2021-2035年)》,明确了未来十五年我国主要畜禽遗传改良的目标任务和技术路线。农业农村部新闻发言人、办公厅副主任刘均勇在会上指出,要全面强化企业主体,支持畜禽种业企业做强做大、做专做精,打造一批具有核心研发能力、产业带动力的领军企业,提高企业品牌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

刘均勇表示,作为国家层面启动的第二轮畜禽遗传改良计划,提出了立足“十四五”、面向2035年推进畜禽种业高质量发展的主攻方向,这是确保种源自主可控、打好种业翻身仗的一个重要行动。

第一轮全国畜禽遗传改良计划实施以来取得了哪些进展、存在哪些问题?

关于新一轮全国畜禽遗传改良计划的编制背景,刘均勇指出,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畜禽种业不断发展,但总体上长期处于散、小、慢的状态。从2008年到2020年,农业农村部实施第一轮畜禽遗传改良计划,覆盖了奶牛、生猪、肉牛、蛋鸡、肉鸡和肉羊等六大主要畜种。经过十二年的努力,畜禽生产性能水平明显提升,畜禽种业发展的整体性、系统性明显提高,核心种源自给率超过75%。总体看,我国畜禽种源立足国内有保障、风险可管控,基本解决了我国畜禽良种“有没有”“够不够”的问题,为畜牧业健康稳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种源支撑。

“十四五”时期,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适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我国畜禽种业必须再上新台阶。

一是中央有明确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种业发展。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和2020年国务院关于促进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都明确提出,要实施畜禽遗传改良计划。

二是产业有迫切需要。随着畜牧业规模化、标准化发展进程不断加快,对稳定的优质畜禽种源供给需求愈加迫切。人民群众对“有肉吃、吃好肉、还要吃得多样”的需求日益增长。从我国畜禽种源保障看,黄羽肉鸡、蛋鸡、白羽肉鸭种源能实现自给且有竞争力;生猪、奶牛、肉牛种源能基本自给,但性能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个别种源还主要从国外进口。要不断满足新需求,就必须在国家层面统筹部署安排,尽快补齐短板弱项。

三是国际有成功经验。制定实施中长期的畜禽育种战略规划,是发达国家的普遍做法。如丹麦政府主导组织实施国家生猪育种计划已长达百年之久。美国通过实施奶牛群体遗传改良计划,50年时间将产奶量提高了近2倍。

刘均勇表示,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我国将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2035年将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对打好种业翻身仗做出了总体部署,为制定实施新一轮畜禽遗传改良计划及畜禽种业自主创新指明了主攻方向,提供了基本遵循。

新一轮全国畜禽遗传改良计划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关于新一轮全国畜禽遗传改良计划的主要内容,刘均勇指出,新一轮畜禽遗传改良计划坚持系统谋划、分类施策、聚焦重点、精准发力,重点是要解决“好不好”“强不强”的问题。实施期限从2021年到2035年,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瞄准一个主攻方向,覆盖三大发展领域,聚焦四个全面强化,把握好五个方面关系。

“一个主攻方向”:就是要力争用10-15年的时间,建成比较完善的商业化育种体系,显著提升种畜禽生产性能和品质水平,自主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突破性品种,确保畜禽核心种源自主可控。

“三大发展领域”:就是包括生猪、奶牛、肉牛、羊、马、驴等家畜品种,蛋鸡、肉鸡、水禽等家禽品种,以及蜜蜂、蚕等。

“四个全面强化”:就是要全面强化自主创新,以高质量发展为主线,突出主导品种选育提升,注重地方品种开发利用,提高育种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和应用能力;要全面强化育种基础,开展高效智能化性能测定,构建育种创新链大数据平台,提高遗传评估支撑服务能力;要全面强化育种体系,以国家畜禽核心育种场为依托,支持发展创新要素有效集聚、市场机制充分发挥的联合育种实体,提高核心种源培育能力,要全面强化企业主体,支持畜禽种业企业做强做大、做专做精,打造一批具有核心研发能力、产业带动力的领军企业,提高企业品牌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

“五个方面关系:就是注重把握好传承与创新、政府与市场、中央与地方、自主与开放、当前与长远等五个方面的关系,较好地体现了科学性、战略性和前瞻性。

和第一轮的畜禽改良计划相比,新一轮的畜禽改良计划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要实施十五年?

概括来说,新一轮全国畜禽遗传改良计划要立足新的发展阶段,实现品种在性能和品质上的双突破;要贯彻新发展理念,把自主创新摆在首位,加快畜禽种业向数量质量并重、资源节约高效方向发展。以我们的生猪为例,据测算,如果我们的生猪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话,可节约的饲料能够达到630亿斤,相当于节约耕地5500万亩。

着眼构建新发展格局,就是要确保畜禽核心种源自主可控。具体体现为三个方面的特点:在品种范围上,除原来六大畜种以外,我们增加了水禽、马、驴、蜜蜂和蚕,基本形成了“主导+特色”的发展格局。其中生猪、奶牛、肉牛、羊的生产性能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白羽肉鸡要实现零的突破,蛋鸡、黄羽肉鸡、白羽肉鸭还要在现有的基础上加快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品种。在育种体系上,支持企业牵头组建多种形式的联合育种实体,培育壮大第三方社会化育种服务组织,加快组建国家畜禽遗传评估中心,大幅度提升企业精准选育的能力。性能测定的指标由原来的以生长发育性状为主增加了肉质、健康等性状,育种数据获取由核心育种场拓展到全产业链。在技术应用上,我们要加快育种基础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变,推动饲料转化率、肉品质等性状的智能化测定技术研发和应用,推进基因组选择技术平台升级,大幅度提升遗传评估结果的准确性,强化种源净化和疫病防控,整体缩短育种时间,提高育种效率。

新一轮遗传改良计划时间跨度定为15年,一方面是由畜禽育种培育需要8-10年,家畜要15-30年,应用新技术可以缩短育种时间,但至少也要15年,所以着眼15年有利于强化我们工作部署的系统性和整体性,也有利于引导企业长期稳定地投入,另一方面这也是我们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目标,种业翻身仗要取得重大突破的根本要求。

新一轮全国畜禽遗传改良计划时间跨度比较长,任务涉及三大领域的多种畜禽,如何保障这些任务落实落地?

刘均勇表示,育种企业和科研院所是实施新一轮计划的主体。要弘扬企业家精神,用好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增强市场主体资源要素配置的效率和竞争力,打造畜禽种业领军企业。要培育一批帅才型的科学家,有效整合科研资源,推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政策支持要跟进到位。优先支持国家畜禽核心育种场,提升基础设施装备水平。2021年起中央财政新安排专门经费,稳定支持开展种畜禽生产性能测定。各地也要加大项目资金支持的力度,保障好国家畜禽核心育种场用地。

同时,社会力量动员到位。多措并举调动各方面支持种业发展的积极性,及时宣传报道发展成效、先进人物和先进事迹,弘扬“一茬接着一茬干”的工匠精神。积极发挥现代种业发展基金引导作用,带动各类社会资本、金融资本积极支持畜禽种业发展。

以上信息由经济带网—中西部地区(http://www.iic21.com/iic-zxbtz/)小编整理,如若想要了解更多相关资讯,可立即前往了解。

经济带网(www.iic21.com)秉承“共建、共享、共用、共赢”的原则,诚邀国内外各级政府机关、商会协会、科研机构、高校院所、新闻媒体、企业单位、投资经营创业者等各类优质资源共同参与、各展所长,形成基于市场机制的多样化合作模式和合作机制,建立以经济带网数据中心为主体,共享资源、共谋发展,更好地推动经济带沿线:智慧城市平台建设、产业链型平台开发、地方产业经济宣传、产业供需数据分析、项目产品宣传推广、入驻园区招商对接、商务金融服务对接、战略学术研究等工作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