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认为,作者给“袭人”起这样一个名字,并不简单是“花气袭人知昼暖”这样诗句里的意思,“袭人”还有真正的含在字面上的意思,她最终是要“袭”击人的,不管是明着“袭”,还是偷着“袭”,袭的人也不仅是她的同类晴雯,甚至还包括宝玉、黛玉等。

(袭人)

什么?还包括宝玉。是的,她虽然是宝玉的“贴身之人”,但她终究还是“偷袭”了宝玉。或者说,在第三十四回,宝玉挨打之后,袭人就“背叛”了宝玉。

让我们来看一下这“背叛”与“偷袭”的过程:

(袭人陪伴宝玉)

宝玉被打,在老太太处(前院)稍加处置之后,被抬到了怡红院(大观园内)里休养,身在前院的王夫人母子连心,自然是要了解情况的,于是,派了婆子来传话,“叫一个跟二爷的人”,这显然只是简单问话差使,以袭人的身份,这种传话的差使,她是不需要亲自去的,但袭人早有打算(为什么早有打算,下面会说),她回身悄悄告诉晴雯、麝月、檀云、秋纹等说(作者很有意思,一定要交代清楚,这个当口身边人很多,并非非她不可):

“太太叫人,你们好生在房里,我去了就来。”

下面的描写也是这样:王夫人也觉袭人来得意外,这样传话的事儿,袭人不必亲力亲为。

显然:袭人是主动来经营她自己的前途的,但她的经营必然以背叛宝玉为代价,针对这一点,袭人是想清楚了的。袭人是主动来王夫人处的,因为她要来说一番必须说的话,这一番话,关系到她自己的前途。

袭人的前途是什么呢,当下是宝玉的丫鬟领班,是副小姐,未来的前途是平儿(通房大丫头,没过明路的妾),如果经营得好,就是赵姨娘、周姨娘(过了明路的妾)。这样的前途,是她跟宝玉“初试云雨”时就确定了的“人生目标”,因为在站她的角度想,这已经是最好的前途了,甚至袭人的娘也觉得这个目标很靠谱。

实际上,就是让我们站在她的角度想,她的人生最高目标也应当如此。

(跟袭人一个级别的平儿和鸳鸯)

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她应当搞定的首要人物是王夫人,其次是老太太,然后才是宝玉,现在,宝玉不是问题,因为两个人的关系足够特殊,而老太太那里,本来就是想要她向这个方向发展,问题也不大,最大的阻力在王夫人这里。

那么,袭人目前最重要的事儿,就是搞定王夫人。

(王夫人)

时机来了——

第三十二回“诉肺腑心迷活宝玉”时,宝玉发呆,对着来送扇子的袭人讲了一大通不该讲出来的话:

好妹妹,我的这心事,从来也不敢说,今儿我大胆说出来,死也甘心!我为你也弄了一身的病在这里,又不敢告诉人,只好掩着。只等你的病好了,只怕我的病才得好呢。睡里梦里也忘不了你!

这段话本是宝玉说给黛玉听的话,偏偏让袭人听了去,这段话点醒了袭人:宝玉心中的人,是黛玉。

而黛玉,是个不好侍奉的主子(她心里想着黛玉的刻薄),远比宝钗要差得远(宝钗替她做女红,替她解忧,且体察下情)。

(宝钗和袭人)

而宝玉的未来,眼下来看,要在黛玉和宝钗二人中选一个(湘云已经出局),最清楚这一点的,就是袭人,站在她的角度,她要站队,一定会站宝钗,这是她不用深思就可以得出的结论。

宝钗这边“金玉良缘”的主持人是谁?王夫人,薛姨妈,或者还有深宫里的那位贾元春,于是,袭人要站在王夫人身边,站得越近越好。

(王夫人和薛姨妈)

既要站近王夫人,就要站在王夫人的角度思考问题。

1、王夫人最担心什么?当然是担心宝玉,首先担心宝玉在人品名声上出问题,其次担心宝玉不好好读书,不知经济学问,将来不能有好的前途。这一点,袭人很清楚(其实,大家都清楚)。实际上,这也是袭人担心的问题,因为宝玉未来的前途好,就是她自己的前途好。宝玉的荣华,就是她的荣华。所以,她站队王夫人,一点问题也没有。

2、王夫人最想达成什么?当然是最想达成“金玉良缘”。宝钗不错,且宝钗是自己妹妹的女儿,与宝钗的联姻,是振兴荣府经济的最佳选择(对于薛家,则是走向再度复兴有了朝中的靠山)。宝钗当二奶奶,对于袭人来说,太合适了。所以,这一点,她站队王夫人,一点问题也没有。

(袭人向王夫人进言)

但也不是没有问题,因为袭人知道,这不是宝玉的念头,投向王夫人队伍的同时,就是对宝玉的背叛。在这一点上,袭人可能有一定的心理负担,她去王夫人处做长篇大论时,想必是经过一番思想斗争的,但很快,理智战胜了情感,有什么东西比有个可靠的未来更好呢?

于是,她向王夫人进言,成了王夫人的嫡系。有人说这是袭人告状宝玉,不是的,站在袭人的角度,她这样做,再合理不过,这也不是告状,一定要定性的话,这次“进言”其实是对宝玉的背叛。

第一层进言:

“论理,我们二爷也须得老爷教训两顿。若老爷再不管,将来不知做出什么事来呢。”

这话当然是王夫人心坎上的话,由此,袭人跟王夫人的关系近了一层。

第二层进言:

“我也没什么别的说。我只想着讨太太一个示下,怎么变个法儿,以后竟还教二爷搬出园外来住就好了。”

这一段话,听得王夫人心惊肉跳,她最担心宝玉在园子里出问题,袭人这样说,当然让她心惊(其实这里有点反讽的意味,来讲“男女大防”进言的,竟然是与宝玉屡试云雨的袭人,果然“来说是非者,必是是非人”)。

接下来顺着这个话题直下,全说到王夫人心坎:

“……但后来二爷一生的声名品行岂不完了,二则太太也难见老爷。俗语又说‘君子防不然’,不如这会子防避的为是。太太事情多,一时固然想不到。我们想不到则可,既想到了,若不回明太太,罪越重了。近来我为这事日夜悬心,又不好说与人,惟有灯知道罢了。”

这段话讲完,袭人迅速成了王夫人的“知心人”和“恩人”,因为这话正让她联想到金钏儿的事儿(袭人也知道)。于是,王夫人的承诺紧跟着就来了:

罢了,你且去罢,我自有道理。只是还有一句话:你今既说了这样的话,我就把他交给你了,好歹留心,保全了他,就是保全了我。我自然不辜负你。

袭人在经营自己的前途,她的美好未来几乎可以看见了。对于袭人来说,做这种经营,无可厚非。她做这样经营唯一的负担,就是心理上对于宝玉的背叛。正是因为这个心理负担,导致袭人在此之后一面继续扮演着宝玉“最依赖的人”,一面“因王夫人看重了他了,越发自要尊重。凡背人之处,或夜晚之间,总不与宝玉狎昵”,逐渐疏远宝玉,和当初那个陪伴宝玉一起“通人事”的自己拉开距离,划清界限,在奔向姨娘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这才导致袭人越来越面目可憎,不可爱了。

(袭人和宝玉的关系早期)

至于后来袭人终未成功,除了荣府事败,有可能是袭人和宝玉的“旧事”被王夫人查出,也有可能是宝玉查出了她背叛了自己(或者晴雯之死也算到了她的头上),又或者是袭人吐血的旧疾被曝光……原因很多。

宝玉是个有灵性的人,当他发现这个人心灵上不是自己一路人时,他会主动去隔离。这不,袭人从王夫人处回去,宝玉似乎就有了感觉,她心里记挂着黛玉,满心里要打发人去,却“只是怕袭人”,于是让袭人去找宝钗借书,安排晴雯去给黛玉送帕子去了。从这时起,宝玉和袭人“隔了心”。

(【跟着布丁读《红楼》】之86,图片源自网络,版权归原版权方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