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为什么要吃胚芽米
说到胚芽米不得不提到日本,因为日本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开始吃胚芽米,在政府的倡导和民间的共同努力下,胚芽米在日本一度非常普及。后来,胚芽米的营养价值逐渐被其他亚洲国家所认识,中国、韩国、新加坡、泰国等也开始逐渐把胚芽米推行出去。
那么,为什么日本人要吃胚芽米呢?是因为日本人的健康意识特别强,还是有其他原因呢?
日本的国民病
其实,日本人重视胚芽米的原因,主要是源于一场危及日本全国的疾病,当时称之为“江户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叫法呢?原来在日本的江户时代,就出现了电动碾米机,对大米的加工更加精细,生产出去掉种皮和糠层的精米。而在当时精米是将军、武士、富商等上层人士的主食,一般平民百姓只能吃稗、小米等杂粮。但一段时间以后发生了怪事。吃精米的上层人士开始发生怪病,其症状是全身疲倦,腿脚浮肿,严重者会突发心脏病而死亡,但是吃杂粮的平民百姓却没有这个病,而且武士奉调去外地办公差一段时间后,这个病会自动痊愈,一回到江户又会发生。
这种病曾经在日本十分普遍,有资料显示,1916年~1926年间,日本每10万人中就有40~50人因此病而死亡。1926年,日本租屋赁居的大学生中,每50~60人的一个班中就有5~10人患上。
此病从何而来?病因是什么?成了当时日本医学界的难题。
原来,“江户病”,也叫“脚气病”,本质是一种神经性炎症,其症状是全身无精打采,胃肠的状况不佳,心情焦虑。在医师诊断时,若敲打膝关节部位,小腿无法立刻反弹。医师若再按压胫骨附近,会发现经按压而凹陷的部位,无法完全恢复。病情严重者危及心肺功能而死亡。
直到1929年,日本从米糠素中提纯出维生素B1的结晶,并在长期观察和检验中,得出了这种维生素对于“脚气病”有特殊治疗效果,这才得以控制这种疾病持续发酵与蔓延。
胚芽米在日本的推广
此后,日本开始减少大米加工的精度,重新生产带胚芽的胚芽米。1927年,胚芽米首先成为东京大学附属医院及第一高等学校餐厅、宿舍的主食。后来也陆续成为陆军、海军的军粮,以势如破竹之势迅速普及。根据记录显示,1929年首次食用胚芽米的海军,在次年(1930年)中,脚气病的患者逐减为五分之一。每一年因脚气病死亡的人数如下:1924年,每10万人口中即有46.5人;两年之后,即1926年,有20.1人;1935年有14.6人;1940年时,便减少到10人,可以想象当时胚芽米的普及情况。
但胚芽米在日本的推广并非一帆风顺的。它遇到了一系列的问题,第一是加工问题。胚芽和胚乳并不是紧紧连接的,在从谷子加工成糙米,再从糙米加工成胚芽米的过程中,胚芽很容易脱落而无法得到真正意义上的胚芽米。为此日本人费尽苦心,改进加工机器,也只能生产出带着种皮的糙米,和去掉部分糠层和胚芽的七度米。因糙米口感差,七度米虽只有部分胚芽,但强过精米,所以日本得以推广的实际是七度米。第二是太平洋战争后,日本连连遭遇失败,国内粮米供应日渐短缺,被迫实行配给制度,顾不上生产胚芽米,配给的全是白米,胚芽米的供应中断。第三是战后日本被美国占领,西方吃面包的生活方式在日本流行,日本人开始减少大米的消费。胚芽米的推广受阻。
脚气病卷土重来
随着胚芽米在日本人餐桌上消失,日本的脚气病卷土重来。1976年,日本乌取大学的高桥和郎助教授,在日本营养食粮学会中发表报告,称在此3~4年之间,前往医院治疗的病人中,有人罹患原因不明的神经炎。其特征是四肢尤其是下肢末端麻痹,或力量减弱而无法行走,行走20~30米就需要花费2~3分钟。其中也有肌肉本身萎缩而变细者,也有人心脏肥大、心音中混有杂音,或者手肢、脸部浮肿,肌肉缺乏弹力,一旦按压,便不容易恢复原状。
原先认为发生了新的疾病但经过各种检验后,却出乎意料地发现,此病便是已绝迹30年的脚气病。类似这样的报告不但在乌取大学、日本神经学会及日本循环器官学会等处成为热门话题,并且,在鹿儿岛大学、京都大学、熊本大学、九洲厚生年金医院、高知县立中央医院、三重大学、东邦大学及其他几所医院及大学也陆续提出,其中甚至有的花费了三年的时间才诊断其为“脚气病”。
神奇的米糠里有神奇的维生素B1,属于人体不可或缺的微量元素之一。缺了它,人们就开始生病,吃了它,人们就恢复健康。日本人就是在近百年与脚气病斗争的过程中,在付出成百上千生命的代价后,才认识到胚芽米的重要性。对于日本人来说,吃不吃胚芽米不是健不健康的问题,而是生与死的问题,不想死的就把主食改成胚芽米。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