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专业为核心的考核标准与腾讯一直以来强调的“以用户价值为依归”的理念,决定了腾讯CDC在公司内部诞生的必然性,也决定了腾讯CDC走出公司、走向产业和社会的发展方向,决定了其在走向产业和社会时能够抓住的主心骨,以及保持进步、保持专业性的方式。

作者 | 周亚波

腾讯需要什么样的“公司级设计团队”?显然,问题的答案会随着腾讯自身发展的变化而变化。而随着行业与社会的发展,问题本身也会开始涉及到各个方面,进而演化为对“设计的价值”的直接追问。

在有着“产品经理文化”的腾讯公司,设计与用户研究的交互也并非一日养成,而关于“设计”、“用户研究”等关键词在腾讯的进化,恰恰反应了腾讯本身的一系列发展历程,这其中既包括了从PC互联网时代到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演变,也包含着从消费互联网到产业互联网的进化。

组建于2003年、正式成立于2006年5月18日的“腾讯用户研究与体验设计部(Customer Research & User Experience Design Center)”(以下简称“腾讯CDC”),如今迎来了自己15周年的生日。这一“致力于提升腾讯产品的用户体验,探索互联网生态体验创新”的组织形态,也经历了从最早的“服务链上的一环”、“单一的需求解决者”到“专业研究者”、“工具开发者”等角色的演变。

腾讯CDC总经理陈妍在接受城市OurCity(微信公众号ID:varicity)采访时表示,CDC的“价值和目标都被定位在专业上”,组织上的一些原则成为了专业的源头保障,而三本《在你身边 为你设计》的出版则见证了演变的过程和专业内容的提炼结果。值得一提的是,几乎每一本《在你身边 为你设计》,马化腾都亲自撰写了序言。

以专业为核心的考核标准与腾讯一直以来强调的“以用户价值为依归”的理念,决定了腾讯CDC在公司内部诞生的必然性,也决定了腾讯CDC走出公司、走向产业和社会的发展方向,决定了其在走向产业和社会时不变的主心骨,以及保持进步、保持专业性的方式。

OurCity

“专业是价值和目标”

与许多团队的设计一样,在腾讯发展初期,CDC设计团队也经历过“美工时代”。包括最早期腾讯在内的许多创业公司,都经历过这样的一个阶段:在产品研发的过程当中,由“美工”完成对开发好的程序进行视觉化的过程,即“加个皮肤”。

但在“压缩渠道、提高效率”的互联网时代,用户交互的价值是与日俱增的。这就意味着,设计与用户研究一开始就是密不可分的。2003年起,腾讯就在尝试组建CDC部门,2004年开始,“研发先行”的流程被逐步更新,2005年,腾讯开始设立用户研究岗位。

2006年5月18日,在原本设计中心的基础之上,以“创世界一流互联网设计团队,为用户创造优质在线生活体验”为愿景的腾讯CDC正式成立,研发流程的更新也正式完成。

“这是一个比较彻底的改变。”陈妍告诉城市OurCity(微信公众号ID:varicity),在有了CDC之后的流程当中,“前面先会有整个产品和体验的规划,然后开发再根据我们产品功能以及体验怎么样去使用这样的规划,再去准备开发的工作,以及测试的工作。”

2006年距今已经有15年,不论是腾讯公司还是互联网行业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就腾讯公司内部而言,并行业务线的几何级增长、各业务之间的复杂性决定了,腾讯CDC在组织形态上不可能“无限扩张”,在这个过程当中,腾讯CDC怎样与各类具体业务协同工作,成为观察腾讯CDC的进化乃至腾讯进化的一种角度。

陈妍表示,CDC几乎服务过腾讯所有业务群,“曾经所有的资源都来自业务”。以2011年内部组织架构调整为分水岭,CDC的工作方式分成了两个阶段:在调整前,CDC按视觉、交互、用户研究等专业划分团队,这种模式有利于专业建设和质量把控,但项目压力传导不易到位,效率也无法适应更新的移动互联网的要求;调整后,围绕着产品、项目、客户工作的“项目制”成为主流,设计室总监为各个项目的牵头人,这种调整提升了团队的机动性和设计师的归属感,但也为组织管理、设计师的复合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

变化当中更应该看到不变。当变化主要发生在所涉及领域的拓宽上,而反过来与之对应的,一定会是核心价值的收束。在腾讯众多业务线的更迭当中,“产品的阶段我们其实并不能完全控制,但我们能够做好的是在体验专业领域做到最好。”陈妍表示。

设计师是“接受过审美教育”的人群,在腾讯,他们需要接受的还有“用户教育”,其中包括了引领审美和贴近需求当中的平衡。在组织方面,腾讯CDC一方面延续着腾讯常见的“导师制”,另一方面在专业晋级当中保持着独特的“论文制”,让专业尽可能成为可量化的标准,这里解决的,是使用KPI等数据考核设计工作时的变量问题。

陈妍表示,腾讯CDC的价值和目标都定位在“专业”上,而“专业”所带来的经验复用,这是这种考核方法的应用价值:“专业建设对于我们团队来说是最重要的一点,不管我们遇到什么样的的项目,都能保证能快速地学习,快速地实践,以及快速地沉淀,成为后面更多的一些未来项目的经验。”客观上,这也是腾讯CDC成为业内设计师“黄埔军校”的内在原因。

OurCity

“对人的服务”

专业是价值和目标,随着腾讯公司发展规模、业务领域的变化,价值的覆盖面也正发生着改变。2014年,腾讯CDC开始不再只聚焦公司内产品,开始对外、“走出屏幕的局限”。

这一变化与腾讯集团在2014年的结构调整息息相关。自此之后,腾讯CDC实际上完成了从“内部设计执行”到“内部设计中台”再到“泛行业设计平台”的转变,一方面,腾讯CDC将自己的设计和用研能力输出到行业当中,甚至互联网行业之外;另一方面,腾讯CDC也尝试从包括但不限于建筑、艺术、经济等领域达成启发,不断完善自身的专业理论库。

而因项目制带来的复合能力(不论团队还是个人)也与“从内而外”的过程互相达成了因果关系。腾讯CDC设计总监饶瑞在接受城市OurCity(微信公众号ID:varicity)采访时表示,“会时常出差、见客户”已经是腾讯CDC设计师的一个显著特点。“用户或者客户会认准腾讯给到的用户体验,按原来的路径,都是售前和商务跑这些事情,但我们的设计师都会跑在最前面。”

这种过程也让腾讯CDC的ToB和ToC的业务能力的积累在一开始就是加速的。最开始,腾讯CDC的外部业务从银行和保险两个较为传统、但互联网改造空间极大的行业入手,完成了从0到1的积累,微众银行与微保的项目分别经历了3年和2年的时间。在做第一个项目微众银行时,腾讯CDC甚至帮助后者完成了设计团队的孵化。

ToG的业务也顺势进入到了腾讯CDC的工作表当中,在粤省事(数字广东)项目当中,将政务纳入到“指尖互联网”当中,对腾讯CDC在用户研究和设计上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早期腾讯CDC在腾讯公司战略会上搞用户之声、在登陆界面尝试用户体验和设计的统一、以及带着产品经理去网吧看用户使用自己的产品的情况,在往外走的过程中得到了另一种延续。

“用研的首要责任,我觉得是要把世界的真实尽可能地还原,保证我们的研究工作尽可能的高信度、高效度,不带有太多的个人色彩。访谈、问卷都是这样的道理。”腾讯CDC用户研究总监黄利贤告诉城市OurCity,这一原则下,用研环节在流程上贯穿了设计的前中后环节当中,而在政务工具的调研当中,区别主要在于大小数据如何结合的变化,以及具体连接环节的多样化。

在“发现需求、解决需求”的固定环节当中,用研的和设计的工作是交叉的,同时也是一个长期更新的、迭代的过程。在粤省事的迭代过程中,饶瑞发现发现“残障人士申请助残补助”需要进行10个步骤,填写14项信息,跑4次线下,这对残障人士相当不便。

在相关部门与腾讯CDC的共同推动下,14步最终简化为了2步、跑1次,交0份资料,在比较麻烦的照相环节,腾讯CDC找到了腾讯优图AI图像处理团队,让残障人士通过手机拍照,识别脸部,将后面杂乱的环境换成纯色的背景,最终通过努力达成了公益性的改变,同样达成了一次“对设计本质的追问”。

而在“一部手机游云南”、“云游敦煌”等文旅项目当中,相似的路径也得到了确认,腾讯作为企业提供技术和设计,助力游客真正享受到便捷的旅行服务,也助力政府完成形象刷新与便民服务,G端、B端、C端的需求达成了有机统一。

“不管是To哪方面,最重要去面对的就是人,这是最基本的点,所有做出来的东西都是要去服务人的。”陈妍告诉城市OurCity。

OurCity

“工具化”

不论是腾讯CDC与腾讯内部各业务的协作关系的变化,“从内而外”的过程,都共同指向了规模的扩大和场景的复杂化,在“专业既是价值又是目标”的理念下,对更加易用的工具的需求也逐渐更加。

从“人肉化”到“工具化”的过程也是伴随着腾讯CDC在体系内作用的自我迭代,腾讯CDC在成立之初包含了设计、用户研究和品牌设计三种岗位,但在初期运行当中,一些缺点逐渐暴露,一般功能开发的优先级置于界面开发的优先级之上,有时无法在最终产品中保证更好的设计体验。

2008年,腾讯CDC设计研发组成立,以“对设计有追求的开发人员”为标准的前端岗位开始加入。背景在于,在此时,即时通讯软件起家的腾讯已经有1亿左右的用户,QQ的底层架构到了不得不重构的阶段。

陈妍介绍,这次重构设计和用研走在更前面,做QQ用户画像、做整体方案的设计,不再把流程限制在原有技术框架里,去优化和用户接触的部分。当找到这个明确的连接点,将用户体验优先放在前面,意味着修改后台逻辑、将整个程序的前端界面层和功能层做分离,更加容易的让设计聚焦在用户体验,让功能遵循用户需求。

“产品经理决定功能,交互决定体验,设计在产品的功能表达上去做”的流程在“一切以用户价值为依归”的理念下开始“齿轮式前进”。

工具的需求逐渐显现,陈妍告诉城市OurCity(微信公众号ID:varicity),在与业务线的交叉协作当中,“我们就在想怎么样能够通过一些工具去还原我们的设计,所以我们后面又做一些设计工具,目标也是为了让我们的设计能够得到比较完美的呈现,而不是因为开发的理解不同做出来两样东西。”

这一过程又催生了工具作用的扩大化,腾讯CDC发现,集团内部有更多的团队也需要这样的一些工具,2013年左右,腾讯CDC开始了设计和用研工具的开发,安全和效率是工具开发最初考虑的的两个方面,随着开发进程的发展,效率因素的作用进一步被强化,随着腾讯组织规模的扩大,不可能无限扩张、且需要通过规模控制保持精英性的腾讯CDC“开发出工具为人所用”的价值也愈发突出。

“我们希望,不管各个业务部门有多少的设计师,有多少的前端的开发,或者是说存在什么样的关系,都不影响快速利用现有的技术、现有的一些设计的素材去搭建我们想要的一个体验的界面。”陈妍表示。

结合整个腾讯层面所强调的设计与用研的关系,开发出的工具包括了问卷、流程管理、素材系统,用户反馈系统(腾讯问卷、兔小巢、TDesign和CoDesign)等多个方面,并完成了对外的开放。

一个更小的案例是2017年12月腾讯发布的“腾讯体”,从发布之日起,腾讯体成为了腾讯对外宣发信息中几乎唯一的选择,陈妍对城市OurCity表示,第一,不论是谁都希望有一个简便统一、拿来即用的工具,第二,公司的发展历程也必然伴随着品牌的需求,第三,品质的保障也能够保证可接受度,这些都可以作为工具在公司内部的应用。

当前,研发人员的数量目前已经是占据了腾讯CDC部门人数的一半左右,也是占比最高的工种。

角色演进的过程中,以战国时期著名工匠命名的“鲁班工作室”和“墨子工作室”也分别诞生,工作室的职能一是服务腾讯技术工程事业群(TEG)及兄弟业务部门的设计还原工作;二是搭建腾讯设计资源管理及设计流程管理平台;三是建设了用户研究支撑工具和平台。

具体分工来看,鲁班工作室日常业务多为大版本突发需求,需要快速高效响应,强调业务新资讯学习;而墨子工作室更偏向日常、强调模块化模板化建设,以提升复用性以及团队效率,这恰好与班墨二人思想主张分别切合。

作为团队规模不大的腾讯CDC来说,工具的进一步开发能够尽可能增加理念传达的稳定性。而随着在ToB、ToG合作过程中,各类项目对用户研究、数据处理等能力提出的更高要求。工具化的能力同时也随着更广泛的案例应用而加速更迭,通过腾讯问卷、兔小巢、TDesign和CoDesign等研究与设计平台的开放,为行业内外提供能力。这种能力的提供与具体的案例形成了呼应。

腾讯CDC所尝试的,是努力推动体验设计行业发展、促进互联网体验设计与传统行业的对接的大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