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叡是位精明君主,懂得如何让大臣发挥自己才能,以便让曹魏获得最大利益。

我认为曹叡一生都在压制司马懿存在明显错误,应该是信任伴随着戒心,两种情绪影响下,让他选择信任司马懿,希望他能辅助幼君安稳社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曹叡自幼丧母,为获得父亲曹丕信任,始终谨慎小心,不敢有任何疏漏,才让父亲将其册立为太子。曹丕病逝后,曹叡继承大统,这时候他的政治手腕已经成熟,很懂得驾驭大臣,几位辅臣见新君如此精明,自然不敢轻举妄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曹叡是位精明帝王,自然会在合适时机做出正确选择,司马懿在其登基后,更多被派去前线,参与对蜀汉一切战事,南方稳定后,司马懿又被派往辽东负责对讨伐公孙渊一事,从这些能看出,曹叡对司马懿始终处于提防状态,以至于不敢将其安放在京城,让他四处为战,为国家争取最大利益,这样做更多就是提防司马懿在朝中力量过于庞大,杜绝其培养党羽可能性。

曹叡是位赏罚分明君主,司马懿为国征战,立下无数功勋,曹叡只要他有立功就给予其一定职位上升迁,从而体现出自己赏罚分明一面。从中这点能看出,曹叡对司马懿存在一定依赖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曹叡用司马懿也有一定苦衷,曹魏人才凋零,凭借曹真、曹休等人确实难以处理如狼似虎强敌,为此他只能使用司马懿守护江山,要不有可能让曹魏陷入更大麻烦,从中能看出,司马懿能做大曹叡需要负一定责任。

外部问题解决后,曹叡并未给予司马懿大将军职位,而是将其任命为太尉,曹叡知道司马懿有能力担任大将军,但他畏惧司马懿能力,并未将该职务交予给他,而是将其空职,留给自家人这样才有机会确保曹魏江山稳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果真,大将军职务由燕王曹宇担任,夏侯献、曹爽、曹肇、秦朗一起辅佐朝政。这套班子有些意思,首先曹芳是曹操儿子,完全有资格担任辅政大臣,同时也是手握兵权最佳人选,这家伙掌控操控朝中绝对不会威胁曹魏江山,其他四人又跟曹家有剪不断关系,不可能做出江山易主的事情。

可以说,这套班子如果能传承下去,就没有司马懿啥事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开始,曹宇并不愿意接受如此重要职务多次请辞,曹叡没有办法,只能询问孙资、刘放两位大臣。这两人跟夏侯献、曹肇有一定矛盾,正策划曹叡死后除掉两人,曹叡询问他们意见,让他们找到突破口,趁机将曹爽、司马懿推了出来,曹叡思虑再三后同意了该项安排。

中间,曹肇得知消息前去劝阻曹叡更改意见,经过一番苦劝曹叡同意收回成命,原本大局已定。奈何孙资、刘放得知消息又跑去劝曹叡,曹叡被弄得没办法,只能同意两人意见,并写下一份诏书如此大局已定,曹宇等人得知消息只能痛哭万分回到家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般情况下,辅政大臣应该选择德高望重,能力极佳之人担任,司马懿担任辅政大臣当之无愧。曹叡担心曹爽不是司马懿对手,特地安排孙礼担任曹爽智囊,蒋济成为中领军,这一系列安排看出,曹叡对司马懿依旧不放心,他希望通过如此安排,彻底断掉司马懿造反念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曹叡死后,司马懿没有造反,曹爽起了坏心思,逐步架空司马懿权势,让自己成为曹魏实际掌权者。

这当中,司马懿表面没啥坏心思,实际上内心暗藏秘密,最终趁曹爽不在京城突然发动高平陵政变夺取大权,让自己成为曹魏最高掌权者,掌控大权后,司马懿依旧没有造反,而是清除反对势力,步步为营确保司马家族在朝中权威,从而保证自己和家人安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可以说,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更多在于求活路,如若他在不动有可能让自己和家人处于极为不利地位,为此他必须一搏。

早期,曹叡确实在一些事情确实有压制司马懿举动,可随着局势变动,并没有做出过激行动,反而继续任用司马懿,让其为国家出生入死,司马懿也不负曹叡众望,成为肱股之臣。

随着时间推移,曹叡清晰认识到司马懿始终不是曹家人,不可一味重用,从而导致曹魏江山出现状况。临终前并没有将司马懿视为辅臣。但由于刘放、孙资捣乱导致司马懿意外成为辅政大臣,可以说这一切都是机缘巧合,而不是在实现计划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至于,他为何会发动高平陵之变,更多是曹爽欺人太甚,迫使司马懿忍无可忍只能被迫出击夺取曹魏大权,成功确保自己和家人安全。

对此,你们有什么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