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来讲讲电视剧《觉醒年代》,剧本的着眼点是这些知识分子看到,想到,继而做到,目的性很明确,镜头偏向校园中,学生里也就好理解了,所以,我不太同意答主精英做派的说法,甚至全剧对深入群众的知识分子和精英做派的知识分子有一个很鲜明的区分,所以我反而觉得导演已经有意识地避免脱离大众。最后,我感觉这部剧带有浓厚的话剧色彩,特别注重讲好每一个符号,所以,它剧中出现的每个人乃至每件物品都有其隐喻意义,我印象深的有李大钊到长辛店工人里边包水饺边讲马克思,一个小女孩机灵的说,你就是大胡子。

还有邓中夏到湖南宣讲五四运动,边上两个小孩子边晃秋千边听,这些都是导演要表达的觉醒,甚至我们是不是可以理解为,觉醒靠的不是一代人的力量,而是世代的努力。乃至今日,无论是九年义务教育,还是各种成人教育,我们是不是传承了先辈们要让中华民族觉醒的伟大任务,并且还要一代一代传承下去。哪怕这部剧只讲好了这一点,我都觉得这是个优秀的剧了,答主所希望剧作表达的一些东西,我觉得不一定非要在这一部剧里表达出来,强硬要求的话,那这剧至少百集起步。这部剧是不是目的性太强了,老有点替古人发声的感觉

一下是记录下的解决了我部分疑问的其他答友的论点,手头没有笔记,我想积累下来。同感,剧其实是从现在回看那段历史,所以台词有很明显的历史论断性;对人物的刻画也是,不通过当时的历史环境引发觉醒的动力,而是以现在的眼光,直接赋予了主角觉醒的思想,缺少其内心的矛盾发展过程。没错,我就是这种感觉,这是教科书式的灌输给观众。里面胡适跟李大钊的辩论,胡适无法被说服,其实刻意屏蔽我原有的认知的话,我也很难被说服,因为剧中人物一直在说我认为,我觉得,我坚信,没有讲出个所以然来,这怎么能说服人呢。

想法:胡适无法被说服,我的理解是,可能那时候的陈李,也只能表达一种信念,而无法说出其所以然来。但剧中采用论断式的语言可能不一定是最好的选择。我一直对胡李一开始讨论,陈就在旁边打岔这一点觉得很不爽,想想我们又何尝不是带了现代的见解去忧心古人。我看剧过程中,每次李胡二人开始争论都会被旁边人,尤其是被陈打断,我一直觉得特别不爽,就是对现有的台词也会有为什么不怼狠一点呀的感觉。但是联系史实,我又觉得,可能导演用了另一种方式去尊重史实吧,毕竟他们最后也确实没有说服过谁。想想我们年轻的时候跟同伴争论是不是也往往用我觉得就是这类的语言,但又说不出个所以然来,新文化初兴,各种思潮初现,我觉得这个好,我坚信那个对。不管导演这种做法的优劣,我倒是更钦佩那一代中国人,就凭着一股子救国救民的信念,甚至可以说是有些天真的,虽千万人吾往矣的气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