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前首相丘吉尔被人们称为全才,他不仅是一名军事家、政治家,也是一名画家、演说家、文学家和战地记者,1953年的时候他还凭借着《不需要的战争》一书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大家可能都想不到,这么一位在各行各业都有出类拔萃的成就的人,竟然是一个“毫不自律性”,还嗜好抽烟喝酒的人。为此,丘吉尔曾在书中留下了一句名言:“为了得到真正的快乐,避免烦恼和脑力的过度紧张,我们都应该有一些嗜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嗜好与爱好不同,不是每个人都会因为放弃爱好就影响到平时的生活,但嗜好却往往让人欲罢不能。有人将书本当成自己的嗜好,每天卷不离手;有人将音乐当成嗜好,并愿意为此付出生命;而来自复旦大学的王德峰教授除了哲学这一“挚友”之外,还有两名“知音”,一个是音乐,另一个就是香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王德峰出生于1956年,是江苏泰县人,年轻时曾当过工人。1977年恢复高考后,不甘命运的他学习了一年便考上了复旦大学哲学专业。那年头大学生金贵无比,但王德峰并没有就此停下脚步,而是在大学毕业后一边工作一边学习,很快便又考上了复旦大学的哲学研究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90年,王德峰取得了留校任教的资格,当上了教师。既然是教师,那便得讲究师德师风,在学生面前更应该注意仪容仪表,比如不能玩手机、吸烟、喝酒等。但王德峰其他的要点做得很好,他也不恋权财和美女,唯有吸烟一事实在改不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教师到博士毕业,再到2005年评上教授,王德峰也没有一点“觉悟”,不管在哪烟不离手,尤其是在思考问题的时候,香烟的消耗量就会剧增。用王德峰自己的话来讲就是“不吸烟也行,但脑子就转不动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因此,王德峰不管是在办公室与人交谈,还是在课堂上教书的时候,都会拿起香烟,吞云吐雾。这样的行为当然不是为了显得酷,而是王德峰实在控制不了自己,尤其在讲课的时候,脑子要转得飞快,有学生称他一堂课下来要抽掉一包香烟也是常有的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然,王德峰在学校讲课的视频被放在网络上公开之后,很快就迎来一阵批评和反对的声音,认为就算一名老师的成就再高,学识再好,也应该以身作则,至少不应该在课堂上讲课的时候吸烟。

但就在网络上对王德峰教授的质疑愈演愈烈的时候,他的学生们却都站了出来,为王教授挺身正名。他的学生们都认为他们从不觉得王德峰教授上课抽烟有什么问题,他们更加看重和喜欢的是王德峰教授的传播的知识以及轻松幽默的课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王教授的治学和教学的实力都相当强,他不仅治学严谨,对学生要求严格,所教授的也不仅仅只是知识,而是在将一门学问的内在精神传传授给学生,让学生们体会到哲学之美,感受到精神世界被充实的快乐。

王德峰教授也有着自己的教学理念,他认为大学应该培养的不是社会的精英,而应该是专精于学问,乐于奉献,能扛得起民族的脊梁、担当起天下大任的人才。所以,他也总是说年轻人在大学里有唯有一件事情最重要——追求真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王德峰教授上课的时候激情昂扬,见解深刻,每句话都能带给学生们启发,有些甚至是终身受用。因此,王德峰还被学生们誉为“哲学王子”。而对于在复旦大学学习哲学的年轻人们来说,没能听过“哲学王子”王德峰教授的课反而是一种遗憾。

这个世界既是公平,也是不公平的,正因为王德峰教授的实力强,他上课会抽烟的毛病也被学生们选择性忽视,并给予包容。王德峰教授也知道自己这么做不太好,所以上课的时候总会先和学生们说声抱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的课也总是座无虚席,学生们还要抢前排,受不了烟味的便选择自己戴个口罩,但这也不会影响到课堂上欢乐的气氛。王德峰教授无疑是一名好老师,也希望他能给中国带来更多优秀的年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