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刘备的儿子,人们就会想起“扶不起的刘阿斗”这个典故。然而,清人袁枚经过研究,对这一说法提出了新的观点。袁枚专门写了一篇文章,题为《刘后主可比齐桓论》。
袁枚引经据典,提出观点:后主不特比齐桓,而胜齐桓。
如此雷人的观点,袁枚并非瞎说,他进而举例说明。齐桓公尊崇管仲为“仲父”,在政务和外交方面对其言听计从。然而齐桓公多内宠,管仲无法在这方面约束他的生活。
有一次,刘禅提出要扩充后妃的人数。董允以“古之天子后妃不超过十二名”为由,否决了后主的提议。事实上,秦汉以来,天子后妃超过十二名的情况很常见。从大局角度考虑,刘禅选择了克制,并且没有在这件事情上面记恨董允。诸葛亮去世之后,刘禅遵从诸葛亮的嘱托,依然重用董允。
管仲去世的时候,使用推心置腹的语气,向齐桓公提出劝谏:易牙、竖刁、开方都是小人,应该疏远他们。可是这些人在日常生活中,把齐桓公哄得很开心。齐桓公贪图享乐,根本离不开他们,也就没有把管仲的劝谏放在心上。
诸葛亮去世的时候,通过李福的传话,向后主劝谏:重用蒋琬、费祎、董允。刘禅铭记在心,全都照做了。
袁枚通过一系列的举例对比,认为刘禅胜于齐桓公。汉文帝继承汉高祖的统一大业,开创了“文景之治”。那是因为他的起点高,刚开始接手的就是统一的天下。刘禅从刘备手中接过来的,则仅仅是一个益州,起点完全不一样。如果刘禅能够像汉文帝一样,接手统一的帝国,并且由诸葛亮来辅佐,那么以刘禅的明辨是非,肯定也能开创一个太平盛世。
刘禅的失败,在于生不逢时。地盘不大,人才也匮乏。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后来的当政者蒋琬、费祎也都命短早逝,唯独投降派谯周老而不死。
刘禅投降之后,司马昭问他:“安乐公,颇思蜀否?”此时的刘禅,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如果他直接回一句:“我对蜀地日思夜想。”那么南唐后主李煜的结局,可做参考。因此,刘禅只能回答:“此间乐,不思蜀。”由此打消了司马昭的疑虑。
人们都说诸葛亮生不逢时,还有一个人正在为自己打抱不平:其实刘禅何尝不是同样生不逢时?
图片来自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