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为者,有可为,有可不为。

有为者,许有为,许无为。

有人说“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有人说“少年英才,大有可为”,有人说“某某一定会有所作为”,还有道家讲“无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把“可为”和“有为”拆开来看,是“可“”为”和“有“”为”,两者“为”的意思都是作为,做事的意思。那么区别就在于“可”和“有”。

什么是“可”,是可不可以,许可,听上去更像是被动允许或是规则约束,这个约束不在于实际存在的笼子链子限制人身自由,而在于对即将产生的后果的敬畏。

小的时候父母告诉你,你可以/不可以长时间看电视,你可以/不可以吃太多零食;成为学生后老师告诉你,你可以/不可以这样对待学习;工作后你的上级告诉你,你可以/不可以这样工作。

“可为”的“可”是一个标准,一条基准线,超过或是越过这条基准线,事情就可能会产生好的/坏的结果,可能就会产生质的变化。

当然,在被告知可以/不可以后,人依然有选择遵守或是选择不遵守的权利和自由。

可为,更像是意识上分界黑白的楚河汉界,你“可以”越过去,但也许你就不是你。

什么是“有”,是拥有,是在零之上的“1、2、3”。是在做出一个选择之后进行“深加工”的行为。

当你是成为学生时,你有可能成绩优越也可能成绩平庸;当你成为工作者时,你有可能是“老黄牛”也可能是“狼”,也可能是“小白兔”;当你成为父母时,你可能是慈爱开明的父母也可能是严厉保守的父母。

这里的“可能”,更多的时候来自于一个人自身的主观选择,主动追求。

一个人,自己选择了要不要去做,选择了要怎么去做,最后有了“有为”和“无为”的结果——这里我们不讨论无为。

相较于“可为”中的“可”,“有为”中的“有”是在“可”的界限一侧——无论是“左”边还是“右”边——进行的自由创作,有的人选择挖一个坑,有的人选择种一棵树,有的人选择砌一堵墙,有的人选择建一间房,还有的人选择建立一个“圈子”,一个世界。

这个“有”,有太多可能,它没有绝对的好坏黑白之分,没有绝对的高低之别,更多的时候是“适合”。

可为与有为,一个是客观界限,一个是主观的选择。一个非左即右,一个是在选定之后的延续。

当遇不可为时需三思,当遇有可为时不妨拼一把。

可为之上有所为,可为之上许不为,切勿不可为时大有所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