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其实这句话有很多种解释。钱穆先生对这句话的解读是:子女如果能常常以谨慎持身,使父母只忧虑子女的疾病,而没有别的事情可忧虑,这应该是孝的一个重要方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真正的尽孝除了让父母吃好、喝好、玩好之外,还有一点非常重要,那就是别让父母操心,除了自身不能控制的疾病之外,不要做一些让父母放心不下的事情。

由此看来,“孝”也不是一件特别难的事情,有时候它甚至都不需要我们“做得什么”,只需要“做不得什么”,不做让父母操心的事情就可以。

有一个故事,是这样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一日,在一个关着死刑犯的牢房里,死刑犯们一边翻着杂志一边闲聊。一名犯人指着杂志中的珠宝说:“我母亲没有一件像样的首饰,如果戴上这些首饰一定会很高兴。

另一名犯人指着杂志中的房屋说:“家里的房子已经很久了,我的母亲如果有这么一间漂亮的房子多好。

第三个犯人指着上面的汽车说:“要是我的母亲有这么一辆车子,就可以常来看我了,不用每天走着来看我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杂志最后传到一个犯人的手中,他拿着杂志看了很长时间,看着上面的珠宝、房子、汽车,他沉思许久,流着泪说:“我们从出生,到母亲一口奶一口饭地哺育到生活中无尽的关怀,我们是母亲牵挂的根源,更是母亲幸福的寄托,我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牵连着母亲的心。

母亲的付出并不是希望得到物的回报。珠宝、别墅、汽车的确能给母亲带来快乐,但是,在母亲心底极的幸福永远是儿子的优秀!如果我们的母亲有一个好儿子就好了。”这时,所有的人都低下了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实父母的要求很简单,他们只想要一个好儿子、好女儿,想要简简单单的天伦之乐,不用事事为儿女操心,这就足够了。有几个孩子能够真正做到这一点呢?要知道,“做不得什么”比“做得什么”更难。

“士为知己者死”是春秋战国时期非常流行的一种价值观,荆轲因为太子丹的礼遇只身刺秦,豫让因为智伯的礼遇不惜漆身吞炭刺杀赵襄子,但是面对严仲子的礼遇聂政选择了拒绝,他不是真的想拒绝,而是因为不想让自己的母亲操心。在聂政身上,儒家“父母唯其疾之忧”的孝道文化展现得淋漓尽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儒家的所有美德都可以在生活中以很简单的方式展现出来,具体到尽孝方面,我们只需要别做让父母操心的事情就可以了。

这也是为什么孔子会说“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常言道“儿行千里母担忧”,在农业社会通讯不发达,一旦出游,很可能就是音讯全无,在家的父母怎能不忧心忡仲?游子在外的每一天,父母都不会停止对游子的担心想念。

因此,孝顺的儿女不会让父母担忧,不会离父母太远,就算实在要离开,也“游必有方”,让父母知道自己要去哪里,会在什么时候回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这方面,宋代名臣包拯就是典范。包拯少年时便以孝闻名,性直敦厚。在宋仁宗天圣五年,他中了进士,当时28岁。

他先任大理寺评事,后来出任建昌(今江西永修)知县,因为父母年老不愿随他到他乡,包拯便马上辞去官职,回家照顾父母,他的孝心受到了官吏们的交口称颂。

几年后,父母相继辞世,包拯这才在乡亲们的苦苦劝说下重新踏人仕途,包拯主动辞去官职,回家孝敬父母,足见其对父母的孝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今,总有一些断章取义的人会误读儒家思想,有些人一看到“父母在不远游”,就说:“哦,那我就天天窝在家里,不出去工作也不出去找工作,多好。

就算要出门,也是‘游必有方,马上回来。”他们没有意识到的是,当孔子说“父母在,不远游”的时候,其实是在说,别让父母为我们操劳又操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