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有四大名将,排名第一的就是被称为“杀神”的秦武安君白起。他一生征战却无一败绩,而且白起作战的特点是战必全歼。据统计战国时期战死的士兵有两百多万,而其中一半,死在他的手上。

秦昭王时期,秦国制定了东进击败三晋的战略,秦国急需大量的军事人才。当时继续使用商鞅变法的军功爵制,提拔平民,以军功大小行赏,白起就是这个时候登上历史舞台。 公元294年有了白起的记载,当时他担任左庶长,领兵攻打新城。当时左庶长在二十等爵位中排名第十。 公元前293年,韩魏联军扼守崤函,阻挡秦军东进之路,秦国的丞相魏冉推荐白起为主将,出兵攻打韩、魏二国。白起面对两倍于自己的韩魏东周联军(12万:24万),采用先弱后强、避实击虚的战法,正面留少量人马留下疑阵,主力绕至联军后方,将联军主力包围于伊阙,最全歼联军二十四万人,史称伊阙之战。此战白起一战成名,因功升任为左更(国尉)。

次年(前292年)白起升任大良造,发兵攻魏,一举夺取了魏城大小六十一座,为秦的东出崤函奠定了基础。第二年攻下垣城,后又攻打赵国。 这段时间秦国逐渐强盛,楚国表面上服从于秦,背后却联合其他诸侯进行“合纵”伐秦,于是公元前280年至278年白起率军多次攻打楚国,先后夺取鄢、邓、巫、黔等七座城池,攻占楚国都城郢。楚国一边出兵抵抗,一边割地讲和,国力至此一蹶不振。秦昭襄王把楚国旧都郢改为南郡,封白起为武安君,到这时候,白起已经作为白起名震天下,荣登战国大将行列。五年后,白起率军攻打救援韩国的赵、魏联军,掳获韩、赵、魏三国大将,斩首十三万。此后三国勾心斗角,韩王把上党郡献给秦国,但是上党郡守将冯亭却不投降,韩王又把上党郡归附给赵国。这明摆着是想把战事引到赵国,但是赵国还是接纳了上党,并且派大将廉颇驻守长平。这就是上党之争,此事为秦赵之间长平之战的根源。

公元前260年,秦国大将王龁攻韩,夺取上党,然后攻赵。赵国大将廉颇在长平布置了空仓岭、丹河、百里石长城三道防线,三道防线互相连接。但秦军攻势锐不可当,第一道防线空仓岭很快被攻破,赵军全军收缩至丹河防线,构筑壁垒打算坚守待变。从战术来看,廉颇是正确的,秦军无论怎么攻打都突破不了丹河防线,秦赵两军形成对峙局面,战争持续了三年,秦军损兵折将。而部队驻守三年,这让本来粮食产量就低的赵国,无力支付前线的军粮。赵王不听劝阻,用纸上谈兵的赵括替换了廉颇,决定集中兵力决一死战。与此同时,秦昭襄王也秘密地让武安君白起替换了上将军王龁,此事赵括全然不知。赵括面对鲁莽轻敌的赵括,决定用少量军队将赵军吸引进秦军主力构筑的袋形埋伏圈,然后派出两支奇兵突袭侧翼,此时赵军重兵都在丹河与赵军交战,白起派两万五轻兵奇袭了赵军的最后一道防线百里石长城。赵军此时前方阵地被包围,后方防线被攻破,军心大为动摇。

赵括连杀八名都尉以稳定军心,命令数十万赵军从各个方向冲击秦军壁垒,却始终不得突围。白起令两翼奇兵迅速出击,将赵军截为三段。赵军首尾分离,粮道被断。赵军的战势危急,只得构筑垒壁坚守,以待救兵。此时远在大后方的秦昭襄王得知赵军没有粮食,征调秦国十五岁以上男子全部应战,自己亲自到河内督战,断绝赵国后方的援军和粮草。到了九月,赵兵已断粮四十六天,饥饿不堪,甚至自相杀食。赵括走投无路,分兵四队突围,终不能出,赵括亲率精兵出战,被秦军射杀。赵军大败,四十万赵兵投降。这就是著名的长平之战。长平之战胜利后,白起和部下商议说:先前秦国已经攻陷上党,韩王把上党献给秦国,可兵士却归顺了赵国,这些士兵反复无常,如果不杀掉随时可能倒戈。于是下令把赵降卒40万全部坑杀,只留下240个年纪小的士兵回赵国报信。

长平之战后,白起决定乘胜追击,派王龁、司马梗兵分两路攻打武安和太原。韩赵两国万分惊恐,派苏代重金贿赂秦国宰相范雎,说白起在秦国的功劳太大了,虽周公(姬旦)、召公(姬奭)、吕望(姜子牙)之功也不能超过他。如果白起灭了赵国,秦王一定会封白起为三公,您能在白起之下吗?而且现在百姓都不愿意成为秦国的子民,秦国如果灭了赵国,百姓投奔到其他国家,秦国得到那么多土地,却没有百姓,其他诸侯国百姓却增加了,国力会迅速超过秦国,不如让我们赵国割地求和,也不让白起得到灭赵的功劳。于是范雎以秦兵疲惫,急待休养为由,请求允许韩、赵割地求和,秦昭襄王同意了。韩割垣雍,赵割六城求和。白起得知这件事,从此与范雎结怨。次年九月秦国又派五大夫王陵攻打赵国邯郸,屡受挫折,秦王又重兵支援,结果王陵损失五校秦军(约4万)。秦王又想让白起率军,白起却说当时范雎的观点,长平之战损失太多了,打得太久了,国内空虚。我们打那么多土地,如果诸侯联合,我们会失败的,所以不能出兵。

秦昭襄王无奈,改派王龁替王陵为大将围攻邯郸,久攻不下。楚国派春申君同魏国信陵君率兵数十万攻秦军,秦军伤亡惨重。白起听到后说风凉话:“当初秦王不听我的计谋,结果如何?”秦王听后大怒,强令白起出兵。白起却自称病重,经范雎请求,仍称病不起(能不能换个人来请求)。秦军战败消息不断从邯郸传来,秦王更迁怒于白起,命他即刻出兵不得逗留。白起只得带病上路,行至杜邮。秦昭襄王与范雎商议,以为白起迟迟不肯奉命,“其意怏怏不服,有余言”,派使者赐剑命其自刎。白起拿起剑仰天长叹,“长平之战,赵军降卒四十万人,我把他们全部活埋了,这就足够死罪了!”说完后,白起饮剑自刎,令人扼腕叹息。

白起平生大小70余战,却未尝败绩,军事能力空前绝后,特别是长平之战是整个封建史上最大规模的战争,其惨烈程度在世界冷兵器时代也是罕见的。白起的历史评价自古争议就很大,唐肃宗把他列入武庙十哲,军功没得说,也有原因是出于自刎的忠心。诸葛亮评价他白起长于攻取,不可以广众。打仗很厉害,却收服不了人心。赵匡胤说:“此人杀已降,不武之甚”,而毛爷爷说“论打歼灭战,千载之下,无人出其右。”

首先赞成毛爷爷说得对。然后个人观点认为,军事上,白起作战特点不以攻城夺地为唯一目标,而是全歼敌人有生力量,与孙武商鞅的“穷寇勿追”战略思想格格不入。诱敌深入、奇袭侧翼等战略思想,为后世累积了丰厚的军事科学理论和实践经验。从实战中形成自己的风格,并且没有败绩,确实是空前绝后的军事奇才。

而忠诚度方面也给予肯定的评价,那么多军功却从不邀功,到最后被赐死就拔剑自刎。

至于气量上还是有待提高,范雎的觐见也不是全无道理,并且也并没有说白起的坏话,生气而不出兵确实大可不必(可能个人狭隘,理解不了战神不出兵是对的)。范雎来请后,也应该大肚能容。但毕竟是草根出身的将军,也不能用王侯的气量去要求他。

最后说坑杀俘虏这个事情,首先个人是不赞成的,这些军士回家后都是丈夫、父亲、孩子。全部坑杀确实有违人道。但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在白起当事人的立场上,这些军士临阵倒戈的可能性极大。在上帝视角来看,赵军中是没有军粮的,而长平之战前已经僵持了三年,秦军军粮也恐怕没办法支撑增加40万人,在农耕社会社会如果男人都出去作战三年了,秦国也很难负担。也正应了白起的封号:武安君。以武功治世而安邦。长平之战以后赵国国力大衰,加速了秦国统一。换句话讲,这40万赵军如果继续作战,不知秦赵伤亡会达到多少。历史是需要有人背负的,而他已经背负了两千年了,你觉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