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之战爆发时,田单乐毅早已不再活跃于赵国政坛,而李牧此时还很年轻,并没有进入到赵国军事顶层的视野。

此战,是秦国六国统一路上必然会爆发的一次决战,而导致赵国失败的深层次原因,也不仅仅体现在谁为主帅的问题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秦国自商鞅变法后,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都进行了系统的战略资源整合,商鞅虽被杀,但变法一直延续了下去,使秦国国力一直增强。在以耕战结合的经济基础上,面向社会各个阶层的军功爵制度,使得秦国一时间兵强马壮。

到长平之战爆发前,秦国已经拥有关中平原、成都平原、江汉平原和河东四大产粮基地,耕地总面积和粮食产量远远超过其他国家,有“秦富十倍天下”的说法。

再看赵国,自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后,赵国军事实力大增,成为战国后期唯一能够与秦国“叫板”的军事强国。双方之间,为了争夺更多的利益以及发展空间,大决战是完全无法避免的。

但就综合国力上来看,赵国的经济体量,又逊色于秦国许多。赵国粮食主产区,在以晋阳为中心的太原盆地,和以邯郸为中心的漳河流域,耕地面积、耕地质量都比秦国相去甚远。

综合实力是决定国与国之间战争的重要因素,具体在长平之战上,秦国的战争潜力是远胜于赵国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么这场战争赵国有机会打赢么?

有,但胜算不大。

因为双方打成持久战的可能性很高。就双方之间的经济体量而言,持久战最终崩溃的必然是赵国。

秦国的战略计划十分明确,那就是以雷霆万钧之势攻取上党,威胁邯郸,进一步压缩赵国的战略纵深,为下一步对赵决战奠定基础。将视野放大至长平之战前的秦韩战争,实际上秦国早已经把目标锁定为赵国。

反观赵国,却表现出战略准备层面的短视和措手不及。

首先,秦发动对韩国的战争,占领野王(河南沁阳),割裂了上党与韩国本土的联系之前,赵国都没有意识到秦国的战略目的,看不出当秦国据有上党之后,赵国必然会被拖入到战争中来。

而当上党守将冯亭献整个上党郡于赵国时,赵国对于接不接受还起了争论,决策层仍然没有从战略层面上做考量,看到的仅仅是接收上党郡的利弊,而非是做好与秦国战略决战的准备。

是故,从派廉颇去接收上党郡开始,赵国在战略上已经输了一半。因为赵国只打算接收上党之利,倚廉颇守城据秦军,并没有打算倾全国之力来一场打对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等到赵军初战失利,赵国遣使赴秦媾和遭到拒绝,赵国决策层这才意识到决战难以避免。

此时,摆在赵国面前的只有三条路:一则是自行撤军,二则是持久防御,三则是主动攻击。赵国派以“善守”著称的廉颇上阵,也就走上了与秦国长时间对耗综合国力的道路。

对耗的结果,是赵国并没有那么多的存粮来支撑上党的战事。从局势上分析,主动攻击是最后一条可行的对策,拿攻击型将领赵括更换防御型守将廉颇,自然也就顺理成章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秦国也期待决战,毕竟50多万军队长时间远离本土作战,任秦国再富,其后勤供应和兵员补充也是难以承受的压力。就拿河东地区来说,秦国已经到了不得不降低征兵年龄,将所有15岁以上男子全部派往了长平前线。

于是,一场双方赌上全部国运的灭国级战争,就此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