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里,紧随刘备出场的就是张飞。小说写道,刘备看了讨伐黄巾的招军榜文,不由“慨然长叹”,忽听背后有人厉声说:“大丈夫不与国家出力,何故长叹?”刘备回头去看,只见这人“身长八尺,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声若巨雷,势如奔马”。

张飞是小说作者极力刻画的人物之一,一出场就虎虎有生气,这也奠定了后世人眼中的豪爽、勇猛、鲁莽的“猛张飞”形象。

《三国志·张飞传》(《三国志》卷三十六,蜀书六)里说张飞“雄壮威猛,亚于关羽”,但对他的形貌未作更多描述。

唐代李商隐的《骄儿诗》诗里有两句:“或谑张飞胡,或笑邓艾吃。”尽管正史里没有写到张飞的胡子,但一部虎须能够充分体现武将的勇猛,自然就成了《三国演义》等艺术作品刻画张飞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了。

张飞字益德(《演义》里写成了翼德,其实是错的,虽然飞和翼有关),涿郡人,和刘备是老乡,年轻时就和关羽一起追随刘备。

在此之前的身世经历,《张飞传》没有提到,但在《演义》里,他自我介绍说:“世居涿郡,颇有庄田。卖酒屠猪,专好结交天下豪杰。”所以在民间,张飞也被尊为“屠宰业祖师”。

小说里接着写刘关张三人意气相投,结为兄弟(历史上其实并没有“桃园结义”这回事),然后一起平定黄巾,讨伐董卓,轰轰烈烈。

但《演义》里的许多精彩描写在《张飞传》里都找不到痕迹,“怒鞭督邮”的是刘备,“三英战吕布”也是小说家的虚构。

在历史上,张飞的第一次出彩表现是在当阳长板桥。当阳之战,刘备大败,派张飞带领二十多名骑兵断后。张飞“据水断桥”,“瞋目横矛”,大喝一声:“身是张益德也,可来共决死!”曹军没有一个敢靠近的,刘备因此得以逃脱。

张飞是当时著名的勇将,曹操手下的谋士程昱等人称关羽和他是“万人敌”,长板桥一役就是他作战勇猛的最突出表现。

在《演义》里,这一段的描写颇为精彩。张飞到了长板桥,叫手下的二十多个骑兵砍下树枝拴在马尾巴上,然后骑马在树林里奔跑,以为疑兵。这是突出张飞的“粗中有细”,不仅有勇力,也还能用智。曹军到来后,张飞三声大喝,竟然吓死了曹操身边的将领夏侯杰,吓退了曹操的大军。

赤壁之战后,刘备取得了荆州的一部分,任命张飞为宜都太守、征虏将军,封新亭侯。

张飞是勇将,但也不是个一味莽撞的人,这从他“义释严颜”可以看出来。

刘备取益州的时候,张飞和诸葛亮等人各自带兵溯流而上,分定郡县。在江州,张飞生擒了刘璋的巴郡太守严颜。张飞问他为什么不投降,严颜说:“你们侵占我们的土地,我们只有断头将军,没有降将军。”

张飞大怒,让人去砍严颜的头,严颜神色不变,说:“砍头就砍头,干什么发怒?”张飞敬佩严颜的胆气,不但释放了他,还把他“引为宾客”。

刘备拿下益州后,曹操平定了汉中,留下夏侯渊、张郃驻守。张郃带兵攻打巴西郡,进军宕渠、蒙头、荡石等县,想要迁徙当地的百姓到汉中去。刘备让当时担任巴西太守的张飞驻扎阆中,抵抗张郃。

张飞和张郃相持了五十多天,然后带领精兵万余人,从小路进兵,和张郃大战。山路狭窄,张郃的军队前后不能相救,被张飞打得大败。张郃丢弃马匹,带着十几个部下爬山逃回了南郑。

刘备进位汉中王时,封张飞为右将军,称帝后,任命张飞为车骑将军,领司隶校尉,进封西乡侯。

刘备伐吴时,张飞带兵万人准备从阆中出发。临出发前,帐下偏将张达、范强(《演义》里写作范疆)杀了张飞,拿着他的首级投奔了孙权。

张达、范强为什么要杀张飞,《张飞传》里没有交代。《古今刀剑录》记载,汉末名将张飞初拜为新亭侯时,命铁匠取炼赤珠山铁,打造成一刀,刀铭“新亭侯”,随身佩带。后关羽战死,张飞为报兄仇出征东吴,出兵前,酒后鞭打士卒,部将不堪忍受,趁夜晚潜入张飞营帐,用新亭侯刀斩下了张飞的首级,连夜叛逃东吴。

故事未必可信,但张飞酒后喜欢鞭打士卒却是实情。

关羽、张飞是三国时期的名将,但都有各自的缺点。关羽对待手下士兵很好却瞧不起士大夫,张飞尊敬读书人却不体恤士兵。陈寿评价他们说:“羽报效曹公,飞义释严颜,并有国士之风。然羽刚而自矜,飞暴而无恩,以短取败,理数之常也。”

刘备常常告诫张飞:“你经常鞭打部下将士,但之后还让他们在你左右侍奉,这是取祸之道。”但张飞不能听从劝告,总是依然故我,故而最终被部下将领谋害。

张飞在后世的影响很大。唐德宗建中三年(782年),追封古代名将六十四人,为他们设庙享奠,当中就包括“蜀车骑将军西乡侯张飞”。三国时期的将领,除了张飞,进入这份名单的只有关羽、张辽、周瑜、吕蒙、陆逊、邓艾、陆抗等几人而已。

北宋宣和五年(1123年),宋朝为古代七十二位名将设庙,其中也包括张飞。同样,成书在北宋年间的《十七史百将传》,张飞也位列其中。

在民间,随着一些地方戏曲、民间故事的传播,尤其是小说《三国演义》的流行,张飞成了民众最熟悉也最喜欢的历史人物之一。豹头环眼,丈八蛇矛,直爽,鲁莽,成了人们对张飞的普遍认知。

历史上的张飞起初也一直是以猛将形象示人的,陈寿在《张飞传》里说:“飞雄壮威猛,亚於关羽,魏谋臣程昱等咸称羽、飞万人之敌也。”“关羽、张飞皆称万人之敌,为世虎臣。”

除了程昱,郭嘉也说过“张飞、关羽者,皆万人之敌也”,刘晔也说过“关羽、张飞勇冠三军而为将”的话,周瑜则说:“刘备以枭雄之姿,而有关羽、张飞熊虎之将,必非久屈为人用者。”

宋末元初的郝经对关羽、张飞评价很高,他说:“羽、飞昭烈啑血起义,夙定君臣之分,期复汉室,百折兴王。阚如两虎啸风从龙,夹之以飞,雄猛震一世,号称万人敌。羽报效于操,致书而去,飞瞋目横矛,而与操决。矫轿义烈,上通于天,汉于是乎不亡。”

但张飞也并不是个一味勇猛,不懂得动脑子的莽撞之人。除了“义释严颜”之外,还有一件事也可以体现这一点。

《三国志·马超传》里,裴注所引的《山阳公载记》记载,刘备一见到马超,就任命他为平西将军,封都亭侯。马超见到刘备对待自己这么优厚,就疏忽了对待君主的礼节,他和刘备讲话,常常直呼刘备的名字。

关羽很生气,请求杀掉马超,刘备不答应。张飞说:“像这种情形必须用礼节来开导他。”第二天,刘备会见诸将,关羽、张飞同时拿着武器站立在刘备身边,马超一到,只顾入座,但见不到关羽和张飞的座位,后来才看见他们两人侍立一旁,大吃一惊,从此以后,他才知道要尊敬刘备。

虽然裴松之认为这件事不靠谱,但至少可以看出来,在时人的心目中,张飞并不是个不动脑子的莽夫。

所以冯梦龙说:“释严颜,诲马超,都是细心作用,后世目飞为粗人,大枉。”

和“猛将”形象相反的,从元末明清到近现代,就有另一种说法,说张飞其实是一位儒将,不仅善画仕女图,还是书法大家。

明朝的卓尔昌在《画髓元(玄)诠》里说:“张飞喜画美人,善草书。”清朝的《历代画征录》里也有记载:“张飞,涿州人,善画美人。”直到现代,涿州人还传说涿州鼓楼北墙上的《女娲补天图》是张飞所画,张飞故里附近房树村万佛阁的壁画,据说也出自张飞笔下。

元代画家吴镇说张飞的书法胜过了魏国的钟繇、吴国的皇象,有很高的造诣。他写过一首《张益德祠》的诗,说的就是这一点:“关候讽左氏,车骑更书工。文武趣虽别,古人尝有余。横矛思腕力,繇象恐难如。”

杨慎在《丹铅总录》里说:“涪陵有张飞刁斗铭。其文字甚工,飞所书也。”

明代的曹学铨在《蜀中名胜记》里说了一个故事,张飞在大败张郃后拿起丈八矛直接在石头上写下了《张飞立马铭》:“汉将军飞,率精卒万人,大败贼首张郃于八濛,立马勒铭。”

《张飞立马铭》,据说是张飞大破张郃之后所立,又名《八蒙摩崖》等,除了曹学佺的《蜀中名胜记》,明代陈继儒的《太平清话》,清代赵一清所写的《稿本三国志注补》中关于张飞传补注所引的《方舆纪要》以及《保宁府志》《阆中县志》等书中都有记载,但文字和字数的说法略有不同。

对此,清朝的纪晓岚也曾作诗一首说:“慷慨横戈百战余,桓候笔札定然疏。哪知拓本无崖字,车骑将军手自书。”

据传,张飞还会作诗赋,他在打败张郃后,带领部下巡游真多山时,有感而发,写下了一篇《真多山游记》(即《真多山题名》):“王方平采药此山,童子歌‘玉炉三涧雪’,信宿乃行。”

当然,张飞能书善画的说法也受到了很多人的怀疑,原因如下。

首先,《三国志》里提到蜀人善书画的,只有一个诸葛瞻。

其次,卓尔昌在《画髓元诠》里夸张飞擅长绘画,但他的《画髓元诠》的内容基本是改写自元朝夏元彦所著的《图绘宝鉴》一书,而《图绘宝鉴》是根本没有提到张飞的。

再次,西晋书法家卫恒所著的《四体书势序》,谈论两汉魏晋的书法大家,其中并没有张飞。不仅如此,从汉末到明初的各类书画著录里,其中被收录进《四库全书》的,诸如《书品》、《文字志》、《书断》、《述书赋》、《法书要录》、《历代名画记》、《墨薮》、《宣和书谱》、《书史会要》等等,都没有提到过张飞的书画成就。

而且,后世的传世法帖也罕及张飞的作品,比如宋代的欧阳修、赵明诚、洪适等人都对前代的金石碑文作过考证,创作了《金石录》、《隶释》、《隶续》等作品,在这里,我们也看不到有张飞书法作品的记载。

张飞的各种“书法作品”、“碑石”,都是在明清时期大量涌现的,比如著名的《立马铭》。一些专家学者,通过对该铭文经的源流、内容及书法等方面的考辨,认定其为伪刻。

《真多山游记》也是后世伪作,因为“玉炉三涧雪”实际上是改编自《西江月》的一个词牌名,始创于全真教始祖王重阳,绝不是张飞的时代可以有的。

因此,蔡东洲先生说各种所谓张飞的作品都是明朝人的伪作,张飞的儒雅化全是明朝人的“功劳”。所以,张飞的儒将形象全是后人的附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