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听人说,去柬埔寨旅游就是冲着小吴哥去的。这话不假,被列为世界七大奇迹的其实是指以小吴哥为代表的吴哥窟建筑群。有幸前往,心里总惦记着这座高棉有史以来最宏伟的都城,急切地想走近她,零距离地努力读懂,这个耗时400年建成却因帝国衰落而荒芜在热带雨林中,守望千年之后仅用了不到百年的时间便被游客热捧为东方四大奇迹之首的丰富内涵和神话传奇。

公元1112年至1152年,苏鲁亚巴尔曼 (Surayavarman)二世国王,俗称“太阳王”,建了高棉有史以来最伟壮的都城“吴哥窟 Angkor Wat”,意为王者之庙,其中央有一座圣山和筑于其上的庙殿,供奉着护卫吴哥王朝的毗湿奴神(Vishnu),毗湿奴神属印度教的保护神,庙中雕刻亦以印度神祇为内容,故吴哥时期,应是婆罗门教寺院。

当时的真腊王国正处于鼎盛时期,这所寺庙中处处弥漫着霸气的味道。就看它的引道吧,建的像座堤坝,切断了吴哥寺西面的水域,也像座桥梁,连接着人间和“天堂”。吴哥寺共有东、西两条引道,据记载当年西引道是裹金的。还有就是原来连接护城河两岸的是座木桥,这条石头引道是在吴哥寺建好一个世纪后才修的。

也有的学者说,小吴哥并非为佛教建立的殿堂,而是为真腊国王建造陵墓。由于他信仰佛教,所以陵墓的建筑风格带有高棉民族风格的佛教艺术色彩。吴哥寺的堂、佛塔及其附属建筑之间均有阶梯、扶栏、柱廊相连。整个石窟有佛像、莲花及其他人物1800多件,是东南亚主要的佛教圣地。与中国的长城、印尼的婆罗浮屠、印度的桑吉大塔被称为东方四大奇迹。

小吴哥是吴哥古迹中最大而且保存得最好的建筑,因此“吴哥窟”也被作为整个古迹群的总称。吴哥寺位于“暹粒”以北约6公里处,长1.5公里,宽1.3公里,因占地面积比吴哥通王城小得多,俗称小吴哥。小吴哥以建筑宏伟与浮雕细致闻名于世,是高棉时代古典建筑艺术鼎盛时期的代表建筑,它创立于12世纪中期,为供奉印度教毗湿奴神所建,13世纪后期,变成佛教寺庙

吴哥寺由东南西北四廊(每廊又分两翼),西三道、正门、三重回廊及以主殿中央尖塔为中心的五座尖塔所构成。笔直耸立的尖塔顶部殿堂据说代表“天堂”,台阶陡而滑,只能手脚并用地爬上去,让信徒在攀爬过程中体会通向天堂之路的艰辛。

以前的台阶是没有扶手的,1973年一名法国女游客失足跌落致死,她的丈夫悲痛之余捐资在台阶一侧修了扶手,以避免悲剧重演。从此这一侧阶梯也被称作“爱情阶梯”。瞧人们爬上爬下轻松自如,却苦了俺只能倒着下,恐高你懂得。呵呵。

中心建筑群有两大部分:回廊和祭坛。祭坛由两层长方形回廊和最上一层正方形回廊环绕的须弥台组成,一层高于一层,有学者说它们分别代表国王、婆罗门和月亮,塔中心是毗湿奴。最顶层祭坛上矗立着按五点梅花阵式排列的五座宝塔,象征着须弥山的五座山峰,它们与印度的金刚宝座塔布局一致。五塔中周围四座较小,中间那座最高,象征着印度神话中位于世界中心的须弥山(Mount Meru)。

第二层围墙就是第一层须弥台(东西220米,南北190米),它高出地面 3米。须弥台上有一圈高3米的回廊,回廊的四边中心各有一座塔门,四个角各有一座比塔门稍矮些的亭阁,正西、正东各有三座廊门,正北、正南各有一座廊门。回廊内侧墙壁上有浮雕壁画,外侧有两排并列的方石柱,其中一排支撑着画廊的拱顶,并把走廊分为两列,另一排支撑着半边顶边廊。延伸出去的二重檐拱顶,保护画廊壁上的浮雕不受风吹日晒。

吴哥寺装饰浮雕丰富多彩,刻于回廊的墙壁及廊柱、窗楣、基石、栏杆之上的,令人目不暇接。最常见到的是整墙的仙女浮雕,面带微笑,头戴花饰,端庄秀丽。浮雕题材主要取自印度的两大史诗《罗摩衍那》和《摩诃婆罗多》,东墙是“乳海翻腾”的传说,叙述毗湿奴的故事,北墙是毗湿奴同天魔作战的故事,西墙是“神猴助战”,南墙则是高棉人与入侵者的战斗情景。

小吴哥窟的壁雕,越上层地位越高,中层为达官显贵,下层则为平民百姓,有些壁雕还刻划出小孩出生,出征时的小步前进,胜利归国则迈开步伐的种种写照。

吴哥窟在建筑结构和雕塑艺术上的完美使它成为了吴哥古迹乃至整个国家的象征,并且出现在柬埔寨王国的国旗上。柬埔寨古代劳动人民在建造吴哥寺时熟练地运用建筑学的一些基本原理,采用透视和对称的法则,使人们一眼就看到该建筑物的全貌。此外,吴哥寺全部用每块重达8吨的石块砌起,没有使用灰浆或者其他黏合剂,工匠们仅仅靠石块的重量和形状的吻合就将它们叠合起来。人们从茶谬寺可以了解到吴哥窟是先堆砌后雕刻而成的。

这里是不少影视作品的外景地,这不,同行的小两口在电影《花样年华》中梁朝伟和张曼玉坐过的地方摆POSE。这兴许就是这座都城永恒的魅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