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周年之际,传承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的历史使命。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了文化自信的重要意义。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非遗”作为我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想得到很好的传承,需要激发年轻一代的兴趣和热情,本次论坛为强调非遗传承文化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
7月2日下午,第39期独立经济学家论坛活动在北京市朝阳区惠河南街1077号丝路华兴艺术中心成功举办。
论坛上,国家工艺美术师 、 中国紫砂优秀陶艺家耿春华女士分享了非遗传统文化紫砂陶手艺的传承故事。九三年毕业于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先是得到陈国良老师的制壶启蒙,期间潜心研磨勤奋努力,习陶之技,后得顾景舟老师的亲口指导,缘分至深又有幸成为著名高级工艺大师张红华恩师为徒,成为其入室弟子,融入宜兴紫砂制壶世家的行列。公元二零一四,春华与书画大家陈佩秋、篆刻大师费名瑶共同创作国礼精品呈现世界;公元二零一五,春华所创作的席座位走进了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七十周年领导人晚宴,寓意“和美”,露其之欣喜!耿春华之作,得港、坡、马来西亚华人欣赏,争相收藏;秉着传承精华、守正创新之精神,春华在公元二零一九至二零二零期间,荣获“人民艺术家”“ 中华非遗传承师”、“传统手工工艺大师”的称号。
紫泥春华博物馆有着丰富的项目运营经验,馆长耿春华更是从事紫砂行业几十年之久,对紫砂文化有着深厚的情感。耿春华老师讲述了之前做了一个史无前例高3.68米紫砂大器的构思与工艺,为了传承克服重重困难的故事。据了解耿春华老师正在筹划和开展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百年党庆·紫陶献礼”的文化活动。
独立经济学家杜猛教授谈到:文化从来都是与社会的经济紧密联系的,它由经济决定,又对经济有巨大的反作用。文化是一种广泛的社会意识,作为一种意识,它绝非是被动的,实际上,它同经济永远处于互动的过程之中。文化作为经济发展的环境要素,它无时不在,无处不在,或推动或阻碍着经济的发展。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与该区域的文化特质有非常大的关系。当该区域的文化内涵与外在经济环境相协调时,它会成为促进和推动该区域经济高速发展的强大要素,否则文化会成为该区域经济增长的阻碍。地方非物质文化与产业的结合,地方+非物质文化+产业的结合。依托当地丰富的文化资源,在区域内展示国家和省级非遗项目,塑造和宣传地方品牌,推进文化旅游产业和文化教育产业项目。
杜猛表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大的特点是其根植于人民需求之中,表现在传统技艺的珍贵性和稀有性,非遗产品活力和竞争力依赖于技艺的有序传承,进而借助非遗这一国际性语言传播非遗文化、行销非遗产品。作为传承紫砂陶造办技艺,其高雅的格调和无限的艺术魅力吸引着人民的喜爱。
近年来,随着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深入,承载着中国文化内涵、人民生活情趣和丰富多样形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浪潮中显示出新的活力,在文化与科技的融合、国际文化交流、文化旅游向产业发展方面显示出巨大潜力。
论坛结束后,现场精英企业家们就“乡村振兴产业发展方向与机会”进行了主题交流活动。希望借助这个平台,多多举办非遗主题活动,为中国非遗产品打造民族品牌,为市场和世界铺路,努力贡献力量。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