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号指的是一个政权的称号,中国历史上各朝各代的国号来源或者依据总体而言是起源地,即一个政权发迹和起源之地的称呼。这种模式一直影响着各个王朝确定国号,当然也有少数王朝尤其是少数民族建立的王朝较为特殊。
起源地原则
以起源地作为国号的做法是中国历史上早期王朝通用模式,其实这种方式就是古代以起源地为部落或者部落联盟名称的演变。因为早期的王朝就是部落和部落联盟演进而来。
夏朝:夏朝就是姒姓夏后氏部落逐步团结其他血缘关系相近的部落形成的部落联盟,再逐步融合形成的奴隶制王朝。而“夏”是从有夏之居和大夏地名演变而来的部落名,最终成为夏朝的国号。商朝:商朝的国号根据史书记载也是因为其始祖契被封于商地,因此逐步形成商部落,后来也演化为商朝的国号。后来盘庚迁殷,商朝一度改称殷。但总体而言大家仍以商为商朝的国号。周朝:周朝的国号源自于周部落发源于周原(此前的周人四处迁徙,没有定居,自迁入周原之后逐步定居形成周部落主体。),周武王姬发灭商之后,即以周部落名称为周朝的国号。秦朝:秦人最早是商部落内赢姓的一支,因为周灭商过程中反抗周人,因此被举族迁移,被赶到西北一带。后来因为给周王室养马有功,被封在秦地,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了秦部落。后来秦人保卫周王室有功,被正式封为诸侯国,即以秦为国号。
封号或者发迹地原则
自秦以后,中国特别是汉族内部已经基本没有部落的概念,因此自后的王朝大体上以皇室家族的封号或者发迹地为国号。但其实质上和起源地原则大同小异,也是前一原则的一种演化。
汉朝:其实刘邦最早的发迹地是沛县,因此在受封汉王之前常被称为沛公。秦朝灭亡之后,项羽分封十八路诸侯,刘邦本应受封为关中王或者秦王,但因为项羽不愿将关中要地封给刘邦,所以将他改封到汉中,因此刘邦又被称为汉王。汉朝建立后,刘邦即以汉为国号。晋朝:晋朝国号的来源是司马昭受封晋王,司马昭在父亲司马懿和兄长司马师的基础上彻底控制曹魏政权,因此逼迫曹魏政权封自己为晋王。司马昭之子司马炎篡位之后,即以晋王的封号为国号。隋朝和唐朝:隋朝和唐朝的国号也都源自于封号,杨坚的父亲杨忠曾经在北周被封为“随国公”,杨坚建国之后因为“随”字带有走字底,有不稳固的意味,因此改隋为国号。而唐朝则是李渊的祖父被封为“唐国公”,因此唐朝以“唐”为国号。宋朝:宋朝的建立者赵匡胤曾被封为归德军节度使,驻扎宋州,也即古代宋国故地,因此赵匡胤建国后取自己的发迹地宋为国号。这种以封号和发迹地为国号的做法本质上与部落族群起源地为国号的做法没有太大区别,但是自汉朝以后,多数王朝都以封号为国号为主,而且大都取自周朝分封的诸侯国为源头,即受封地在古代的国名,如晋大体上是受封为山西,以周朝分封的晋国故地为国名,而唐也是古代山西一带的古诸侯国唐国。
少数民族政权的特殊原则
自宋代开始,少数民族政权在中原地带开始稳固统治,他们选择自己的国名开始不再遵循此前的发迹地和封号原则。而在此之前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政权大体上还是按照发迹地和封号原则。
辽朝:辽朝最早用契丹为国号,也即用自己的部落族群名称为国号,后来改为辽,辽的解释有多种,一种符合汉族理解习惯的起源于辽水,另一种则是取自辽远广阔的意思,这种解释代表一种新的国号选择方式,即采用赋予一定美好寓意的国号。金朝:金朝的国号来源也有多种解释,目前金史采用的说法是契丹国的国名契丹在契丹语言中有镔铁的意思,而金朝为压制辽朝一头,故而采用更坚硬的金为国号。当然也还有按汉人理解习惯的兴起于金水作为国号。元朝:元朝源自于大蒙古国,忽必烈建立元朝时,认为自己的元朝远超历代王朝,因此自己从易经中取“大哉乾元”中的元字为国号。明朝:明朝的国号一种说法是因以明教组织起义推翻元朝,为显示自己是明王正统继承者,故取明为国号。另外也有五德相克的说法,以明为火德,以压制元朝的金德。清朝:清朝原本以后金为国号,因为与之前的金朝为同一民族,但后来为了降低汉人的抵抗意志,在努尔哈赤死后,第二任君主皇太极时就改为“清”。清朝国号的解释也非常多,有认为是“扫清廓清”的意思,有五德相克取水德清水之意(因为明朝是五德相克中的火德)。也有取自满语中代青的意思,也就是“上国”的意思。这些少数民族政权包括汉族的明朝政权都逐步抛开发迹地和封号原则。这些王朝的国号往往被赋予了一定的美好寓意。这种转变一方面体现出这些少数民族的独特文化习惯,同时也体现出他们在与汉文化融合过程中不再盲目照搬汉族封建王朝的制度。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