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马君前两天在站内日常闲逛,发现有一个词条在站内热点榜居高不下——“#觉醒年代如何炼成#”,点开相关节目,发现评论区也依旧精彩,不少站内用户都还在讨论相关剧情。

正当喜马君码下这篇文章的时候,旁边的同事又戳了戳我,“觉醒年代又上热搜了!”

《觉醒年代》明明不是早就播完了吗?

带着这个疑问,喜马君潜入各类社交媒体平台,发现这波“觉醒热”远未结束!

年轻人们还在对这部已经播完的国产历史剧一边高呼yyds!一边按头安利~

除此之外,他们还自发进行了丰富的二次创作,经典语录摘抄、历史书单分享、Q版头像手绘、剧情壁纸制作···还有很多人前往剧中涉及的历史景点参观打卡。

作为一部主旋律历史剧,年轻人们对这部剧的自发安利,远不是跟风那么简单,而是发自内心地被这部剧打动,《觉醒年代》成功地激起了广大年轻群体的深度共鸣。革命先辈们的一生,从历史书上的冰冷文字变成了与时代融合的鲜活叙事。

当今时代,年轻人们到底喜欢怎样的历史演绎和主旋律叙事?《觉醒年代》给出了优秀的样本。

接地气的生活碎片为角色注入烟火气

“大事不虚,小事不拘”。正是了,《觉醒年代》让现当代年轻人看到了100年前的历史人物年轻时鲜活的样子。

陈独秀会狼吞虎咽地吃涮羊肉,会在看完鲁迅的《狂人日记》后激动到大喊“我要当面亲吻他”!

李大钊看到妻儿在院中局促地捉鸡时会纵声大笑,也会因为没钱吃肉在孩子面前编出“吃肉塞牙”的谎话···

一反有些历史剧将人物脸谱化的刻板手法,《觉醒年代》通过很多真实,甚至具有反差性的细节将人物刻画得有血有肉。昔日历史书本上的人物,通过生活化的剧情描述,变得这么接地气,一下子消除了时代的壁垒。

喜马君非常认同在某平台上偶遇的一条高赞发言:这部剧之所以成功,一是把观众当人看,二是把剧中人物当人看。反手就是一个怒赞啊有没有!

华点满满的镜头表现留下众多经典

青年毛泽东的出场,短短两分钟,喜马君百看不厌!

滂沱雨幕中,他怀抱着一摞《青年杂志》,一脚踏在地面的积水上,在雨中逆行奔跑。他的眼里是这样一串长镜头:跪在雨中被贩的贫苦孩子、坐在豪车里吃三明治的富家子弟、用竹竿艰难摸索道路的盲人、困在玻璃缸中的金鱼、茫然不知所措的群鸭···镜头的最后是一个趴在地上吃东西的老乞丐,至此,画面结束。

镜头聚焦回人物,仅一皱眉,一抱书,就将他被这一悲惨世界图景触动的心理传神地传达了出来。

有观众评论:“我太喜欢润之出场这一段了,两分钟的片段反复看了好几遍。他自风雨和苦难中而来,如光一般耀眼!”

还记得善良的陈延年陈乔年放生的那两只蚂蚁吗?后来,陈独秀在震旦大学礼堂为《新青年》创刊发表演讲时,镜头特写一直聚焦在一只爬上话筒的蚂蚁上,其实,这只蚂蚁正象征着在父亲陈独秀的启蒙下明确了人生方向的兄弟俩。

这些隐喻不仅丰富了情节的内涵,也激发了剧迷们的解读欲,难怪“#觉醒年代剧组好细节#”的词条还能上热搜,被剧迷们反复讨论,编剧走心了!

正如《觉醒年代》导演张永新在采访中说的那样,“我始终有一个观点,年轻观众从来不会排斥主旋律,他们排斥的是悬浮的、不接地气的、粗糙的、不严谨的作品。”这样一部走心的历史剧,喜马君也同意,要是早点出,高考历史说不定还能再多几分!

觉醒年代已经播完了,但历史“补课”还在继续!


这不,喜马君顺藤摸瓜,在站内偶遇了一张不一样的专辑,推荐给各位没看够的剧迷!

专辑名字叫做“【觉醒年代】深度解读”,正如其名,这张专辑最大的特色在于围绕剧中的经典剧情或是人物作了更丰富的历史补充,同时又不失趣味。

大家对剧中“南陈北李”的第一次见面想必是和喜马君一样印象深刻,在收听了专辑对应的补充后,喜马君高呼涨芝士!

节目中提到了章士钊创办的《甲寅》杂志在二人会面中起到的“媒人”作用,以一段富有趣味性的小故事娓娓道来。

故事起源于陈独秀为《甲寅》撰写的《爱国心与自觉心》一文,同为章士钊挚友和《甲寅》撰稿人的李大钊阅后,挥笔写下《厌世心与自觉心》一文对陈独秀的厌世基调做了批判性回应,并托付章士钊代为转达。

傲娇的陈独秀起先是拒绝的,然而私下回去却忍不住看了,这一看便是相见恨晚,当场挥毫回复章士钊安排约见事宜。最后,二人于章士钊家中会面,一番畅谈后深受鼓舞,发现二人在救国观念上彼此相通,由此便孕育出了明灯杂志《青年杂志》。

听到这是不是有些心动了?这张专辑在站内的热度也不小,目前,这张专辑冲上站内影视热播榜第24位,评分9.7,主播“一如应”的讲述轻快明朗,给你带来听觉和知识汲取上的双重享受~

觉醒年代已经播完,但身边的“觉醒热”还依旧在延续……

现当代的美好生活来自于无数个先辈的负重前行!铭记流血与牺牲,铭记奋斗的不易,一起珍惜当下的岁月静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