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在影视剧当中可以看到两军交战之时,每一位将士身上都穿着重重的盔甲,因为在冷兵器交锋的时候,盔甲能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就如同如今的防弹衣,效果是相同的。但是由金属制成的盔甲穿在身上,自然也有着许多的不便。首先是其不菲的重量,盔甲那可是十足的钢铁,好几十斤的重量,对于长途跋涉的军队来说,是非常大的负担。
看过央视版《三国演义》的观众可能还记得,定军山一战,法正和黄忠给夏侯渊下套,故意等到山下的夏侯渊熬不住正午的酷暑,忍不住脱掉了盔甲稍作休息,这时黄忠立马从半山腰杀下来,一刀将“裸奔”的夏侯渊劈成了两段。
在行军队伍当中,都会配有军医,而军医对于将士们最多的警告,就是让他们在战争结束之后,不要因为穿盔甲就快速地将盔甲脱掉,之所以有如此忠告,全都是因为在军营当中有着这样的一种病,叫做卸甲风。很多人可能第一次听闻卸甲风这个病,但其实这在古代军营当中是一种很常见的疾病,军人在战场上,为了抵御对方的冷兵器进攻,将铠甲穿得严严实实,对敌的战斗,那可是生死搏斗,自然每一个人都是拼尽全力,对于体力有着很大的消耗,最极限的极限运动就是生死搏杀,就像如今人们跑步会出汗一样,在战场上拼杀身体也会产生很多的热量和汗水。
中医认为,人大汗之后,“腠里不固,风邪易侵,拘束经络,使筋脉拘急,气血不通,不通则痛”,西医说得就简单多了,由于寒冷的刺激,引起肌肉的一种无菌性炎症,叫“腰背肌筋膜炎”。
普遍认为,明朝开国功臣常遇春就是死于这种病症。
为建立明朝立下赫赫战功的开平王常遇春,他作为明朝的大将军,身体素质自然是没得说,当年在战场上,敌人提到他的名字都会闻风丧胆,然而就是这样的一位骁勇善战的将军,却死于卸甲风。在明朝初年,国家尚未安定,常遇春被朱元璋派往边疆抵御外敌。
但是在洪武二年的7月7号,宫内传来急报,大将军常遇春死在了营帐当中,而此时的常遇春仅仅40岁,正值壮年,而当震惊不已的朱元璋追问常遇春为何而死之时,来人回报是死于卸甲风。
不过,如果我们细看古代战争里,死亡率极高的“卸甲风”,也只是冰山一角。
比起战场上的厮杀,以及因为厮杀导致的战伤,“风寒”“伤寒”等瘟疫疾病对于一支军队的威胁,有时胜过千军万马。
《战国策》里,就把“疾风”“大寒”看作军队的重要威胁。
唐代军事典籍《太白阴经》认为“夫稠人多厉疫”,宋代《虎矜经》强调行军扎营的时候,一定要避开“山川卑湿之地”,要小心“温躁毒气”。
可以说,同样是“风寒”威胁,如果说“卸甲风”要比万箭袭来,那么这几样,更好比恐怖暗箭。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