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榜上高居不下的
杭州保姆纵火案
林生斌再婚生女事件
从原来的一桩悲痛灾难剧
一度演变成情爱伦理剧
如今又发展成怪力乱神剧:
“镇魂井”、“锁魂墓”、“杀妻论”、“二胎论”纷至沓来,真相变得越来越扑朔迷离~
21世纪的人们,俨然成了100年前勒庞笔下的乌合之众。
前天,林生斌连发几条微博想给自己洗白,可是细心的网友发现,即便林生斌整个团队精心准备了8天的公关稿,依然是谎话连篇……
下一步的舆论走向如何?真相何时浮出水面?未为可知。在静待时间给出答案之前,不妨读一读大名鼎鼎的《乌合之众》,让自己在沦为“乌合之众”时,稍微保留一丝丝清醒。
《乌合之众》作者
古斯塔夫·勒庞,法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群体心理学的创始人。虽然是医学博士出身,但他在种族学、社会学、社会心理学等诸多领域都做出了开创性的研究。其代表作《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不仅是社会心理学领域里程碑式的著作,也是被普通读者阅读最多的社会学经典之一,对现实社会和政治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乌合之众》问世百年,争议不断
《乌合之众》出版于1895年,至今已被翻译为十几种语言,再版将近30次。这是古斯塔夫·勒庞凭个人研究兴趣写成的书,但却开创了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群体心理学。这本书其实并不厚,只是一本单薄的小册子,但勒庞在书中对群体的心理特征进行了鞭辟入里的分析解剖,语言生动流畅,观点大胆新颖,极大颠覆了人们的通常认知。在《乌合之众》问世之后的一百多年中,围绕这本书的争议和批评一直从未停止,但却无法掩盖其智慧的光辉和深邃远见。书中的一些结论和预言,也为很多历史实践所证明。
核心内容
勒庞在书中首先对群体进行了明确定义,然后分析总结了群体的一系列心理特征、情感和道德观念。勒庞认为人们一旦形成群体,就会出现智力下降、自信倍增、情绪激动等特征。在此基础上,勒庞通过分析群体的意见和信念,提出了群体是在间接和直接两种因素的作用下产生的,并且指出了群体领袖必须具备的品质特征,以及对群体进行有效动员、控制所需要的方法手段。
前言
《乌合之众》书中的精髓:当人们聚集形成群体之后,其独特的心理特征,以及对我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说起这本《乌合之众》,可谓是大名鼎鼎的一本书。它的书名全称,其实是《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是研究群体心理学的一本开山之作。一直以来,都被奉为社会心理学研究的经典必读书目,享有崇高的地位。在这本书之前,人们对“群体”这个概念的认识,可以说非常的模糊,也没有把“群体”当做明确的研究对象。那么这本书最厉害的地方,就是它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群体”概念,并且第一次揭示了群体的心理特征。在它之后,“群体”概念才被人们所重视,终于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对象——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今天我们看到、听到的,所有涉及群体心理和群体行为的研究理论、学说流派以及实用方法等等,全都是从这本书里发展出来的。
这本书提出:当人们有了相同的心理诉求,就有可能形成群体。而当个人一旦形成群体,就会出现智力下降、易于冲动和自信倍增的心理特征。群体当中的领袖,必须是一个意志坚定的人,一个能够提出断言的人——通过对断言的不断重复,以及情绪的感染,去引导群体。
这本书的作者叫做古斯塔夫·勒庞,是个法国人。这本书是勒庞于1895年完成出版的,距今天已有122年了。说起来非常有意思,勒庞,是个医学博士,并不是专门搞社会学研究的。但这个人的研究兴趣十分广泛,涵盖了种族学、社会学、社会心理学、自然科学等等。这本《乌合之众》,其实是勒庞完全凭业余兴趣搞出来的一部研究著作。所以,当时法国的专业学术机构根本就没拿这个勒庞当回事,也不怎么待见他。但勒庞坚持研究,凭借自己的力量,终于搞出来这些意义重大的开创性研究成果。
《乌合之众》推出之后,成功开创了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群体心理研究。整本书中有很多精彩的洞察和远见,闪烁着智慧的光辉。但是也有很多人,其实一直对勒庞,以及勒庞的这部作品,持有怀疑和批判的态度。有人指责勒庞的研究不够严谨——比如说,怀疑他把个人的猜想当做结论,缺乏严密的学术论证等等。也有人觉得,勒庞对群体的态度过于悲观等等。
但有趣的是,你说他是猜想也好,说他胡说也罢,但此后发生的很多历史事件,却都一一印证了勒庞在这本书里关于“群体心理”的结论——于是有人就开玩笑说:勒庞的“乌鸦嘴”到最后全都实现了。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这个勒庞,简直就像是一个先知,或者预言家。
这本书的重点内容,主要有四个方面:
第一,勒庞是到底怎么定义“群体”这个概念的;第二,勒庞认为的群体,具备哪些心理特征;第三,群体是如何形成和发展的;第四,群体的“领袖”,具有哪些特征。
第一部分
先来看看勒庞是到底怎么定义“群体”这个概念的呢,换句话说,在他的眼里,哪些人才能真正算做是“乌合之众”?
首先,勒庞明确指出,不是随便聚集在一起的一大帮子人就是群体——比如在一个广场上经过或者闲逛的人群,人数是不少,但是它不是一个群体。只有当这群人有了同样的心理,才能够成群体。
什么意思呢?还是来看看那些在广场上闲逛或经过的人群,他们虽然在同一时间聚集在同一个物理空间范围里,可他们相互之间,各自有各自的关注点,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心理诉求,所以这个时候,他们就不属于勒庞定义的“群体”概念。但是,如果这个时候突然地震了,有人大喊“地震了!快往空地上跑”,广场上的人群开始奔跑和骚动起来,好了,这一下子,情况就变了——他们这时由于统一产生了逃生自保的心理,要采取行动保护自己,在这一瞬间,这些人,就成为了勒庞所定义的“群体”了。
勒庞还特别说明,群体未必一定是同一时间汇集在同一处地点的人,当某个心理一致性形成后,很多散布在社会各个角落里的、各式各样的人,尽管他们没有直接面对面凑在一起,尽管他们可能相互也不认识,但他们依旧可以成为一个群体,展现出群体特有的那些特征。
说到这个,最典型的一种情况,就是股民——股民是什么样的人都有,散布在全社会,绝大多数股民相互之间是不认识的,但是由于都在玩股票,具有同一的希望通过股票买卖发财的心理,所以他们就属于勒庞所定义的一个群体。
虽然勒庞在本书中没有特别明确地进行界定,但是我们还必须强调说明,那些被严格组织起来的人群,例如军人、企业员工、在校学生等等,也不属于这类群体。这些高度组织化的人群遵守确定的规则,接受严格的管理,按照明确的指挥行动,他们不具有勒庞所认为的群体心理特征。当然,这并不排斥这些组织中的一些人属于其他群体。最简单的例子是,证券公司作为一个组织是被严格管理的,那么证券公司里正在上班的员工,当然不属于勒庞定义的群体。但这些员工在业余时间,却完全有可能参与到传销组织里去——下班之后,摇身一变,成为“乌合之众”。
上面就是这本书的第一个重点:到底什么是勒庞所认为的“群体”概念。
第二部分
那么接下来,为你讲讲:勒庞眼中的群体,具有哪些集体心理特征——换句话说:当人们一旦聚集形成乌合之众,他们的表现,会与个人有哪些不同?
勒庞在这本书里,为我们总结了三个方面特征。第一个,是关于群体的智力下降——请问,当许许多多的个体,汇集成一个群体后,这个群体的智力,会是人们的智力叠加总和吗?会变得更聪明吗?换句话说,真的是“人多力量大”吗?错了!勒庞认为恰好相反,群体的智力是低于个体平均智力水平的,并且可悲的是,群体的智力水平,基本上取决于这个群体当中,智商最低的那个家伙。很多人一旦聚集起来之后,思维就会显示出非理性、简单化、缺乏常识和逻辑等一些特征,甚至看起来非常像个傻瓜。
关于群体的智力下降,勒庞举出了若干例证。例如,群体只乐于接受简单明了的号召和主张,不关心证据和论述,不进行分析和判断。越是迎合人群基本需求的简单主张,越容易得到群体的拥护支持。因为整体的智力下降,所以群体特别易于被暗示所误导,相信并传播荒诞不经的谣言,接受稀奇古怪的理念。
勒庞总结的群体心理的第二个特征,就是自信心爆棚,敢想敢干,横冲直撞。作为一个个的个体,对很多“胆大妄为”的事情,人们自己不过是想想而已,有时候可能连想都不敢去想。可是,当这些个体汇集成一个群体后,不但啥都敢想了,而且还啥都敢干了,甚至有点“无法无天”的感觉。群体具有这样的心理特征基于两个原因:一是群体人多力量大,个体力量实现不了的目标,众多个体的力量集中起来就可以轻易实现;二是个体汇入群体后减弱或者消除了对被惩罚的恐惧。换句话说就是觉得干啥都不需要承担责任了,所谓“法不责众”,事情是大伙一块干的,要么不会受到什么惩罚或报复;要么就算有惩罚和报复,也是群体里这么多的人一起承担,谁都不用害怕了。
群体的第三个心理特征是情绪化、敏感化,急于采取行动。群体的产生和发展是靠情绪传染实现的,群体总是被情绪驱使,越激烈的情绪越可能成为主导力量。在越来越激烈的情绪推动下,群体倾向于尽快采取实际行动而不是只打嘴炮——因此,人们一旦聚集成群体之后,往往就很像个火药桶,一点就着,一点就爆,稍有风吹草动,就很容易“擦枪走火”。
你看看勒庞总结出的这些群体心理特征:智力下降了,自信增强了,情绪激烈急于动手了。所以他就认为,群体可以类比成妇女、儿童和野蛮人,意思就是讽刺他们不用大脑,而是用脊髓神经来支配行动——这下勒庞可是犯了众怒,这个观点也被后人认为具有种族歧视、歧视妇女儿童的嫌疑,不断遭到批判和攻击。
那么勒庞之所以如此重视这样的群体,跟他当时所处的时代有很大的关系。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彻底改变了法兰西,法国的社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原来传统上封建王权和宗教神权,它们固有的神圣地位已经被颠覆,群众的力量爆发出了巨大的威力。一次次的群众运动,一场场的街头抗争,不论是议会选举还是时尚流行,普通人群的态度越来越成为决定性的力量。
当时看着这种群众力量的崛起,勒庞非常忧心忡忡。他预感到未来的社会里由普通人汇集起来的群体将会发挥主导作用。勒庞重点研究群体心理和群体行为,就是为了对未来的社会发展做出预判,而他研究总结出的这些群体心理特征,非理性、易冲动、胆大妄为等等,也让他对未来的社会持一种悲观态度。
要点小结:勒庞提出的“群体心理特征”,就是低智商、高自信、情绪化。
第三部分
那么接下来,就为你来讲讲:这种乌合之众到底是如何形成的?以及又是如何变化发展的?
勒庞认为:群体的形成受“间接因素”和“直接因素”,这样两种因素的影响。所谓的间接因素就是一些观念、思想的长期渗透,在比较长的一个时期内,潜移默化地改变人们的想法。勒庞在书里所举的例子就是法国大革命。比如说,在当时的法国,自由、平等、博爱这些政治理念啊,传播了上百年时间,最终逐渐被社会各阶层接受,为后来突然爆发的法国大革命做了长期充分准备。
那么所谓直接因素,就是一些激发群体情绪的突发性事件——也就是我们平时经常说的“导火索”。导火索一旦点燃,就让散布在社会各个地方、方方面面的人们瞬间感受到了相同的情绪,产生了心理上的统一性,那么在群体领袖的带领下,群体就可以被迅速动员,最后发展到直接采取大规模行动。比如,法国大革命的标志性事件——攻打巴士底监狱,就可以看做是这样的导火索,一下子唤起法国民众普遍的革命情绪,并且很快演变成群众运动,最终推翻了王权统治。
在间接因素的长期影响,以及直接因素的瞬间触发下,所谓的“群体”就产生了。那么有意思的是:最开始的时候,群体是在一个简单明了的口号下动员起来的,他们追求的目标貌似很明确——可实际上呢,由于这个所谓的“口号”很难去精确界定,所以群体最后追求的结果,经常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换句话说,群体是奔着一个明确的目标而去的,但实际上搞到最后,这件事却往往很容易跑偏。比如说,球迷闹事——本来球迷聚集起来去看球,目标是希望自己追捧的球队能获胜,但是球赛结束后因为双方球迷的对抗冲突,最后球迷群体很快进入到实际行动状态,开始群殴大打出手。事后留在参与群殴的球迷记忆中的,那场比赛的胜负结果已经不重要了,球迷之间的斗殴反倒成了最后的结果。
尽管勒庞对他关注和研究的群体充满批判和怀疑,但他还是比较客观地指出,群体的行为,也不能用简单的道德批判去评价好坏。一个被动员起来的群体,前一刻可能还在为争抢一个名号进行血腥的厮杀,后一刻可能就会为保护一个孩子的生命而无私奉献。所以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群体本身没有对错之分,它的特点只是易于被引导和操控,而且它行动的后果是威力巨大的。所以这个问题的关键,就是群体的领袖要把群体带向何方。
第四部分
上面讲到的,就是群体的产生与发展,它们包含了两个因素:直接的和间接的。那么下面,我就来为你讲述最后一个重点,也是在群体当中非常特殊的一个现象,所谓的“群体领袖”。勒庞认为,群体的领袖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短期的,一种是长期的。短期的群体领袖,可以带领群体去采取明确的行动——典型的例如率领球迷起哄、斗殴的那个带头大哥,挺身而出指挥抢险救灾的平民英雄,左右网上舆情变化的大V、网红,吸引百万粉丝如醉如狂的偶像明星等等。这些短期的群体领袖的最大特点,就是面对困难和困境的时候,他们比群体里的其他人显得更坚定、更狂热、更富有献身精神,他们的行动能够直接带动整个群体成员的追随和效仿。
当然勒庞也指出,这类短期领袖还有另一个特点,就是当短期行动所面对的场景消失后,这些领袖就迅速丧失了领袖光环,一下子恢复成了一个平常人,甚至还暴露出更多缺陷和弱点。例如刚才说的,球迷闹事的带头大哥,指挥救灾的路人、网上呼风唤雨的大V……在他们从事本职工作时和日常生活里,很可能就是个普普通通的平常人,甚至还时不时被身边的人嘲弄欺负。魅力无限的偶像明星过个两三年就会被众多粉丝抛弃,成为一个没有什么光环映照的普通艺人。
而群体的长期领袖,则有些不同。这种人很稀有,但是他们的影响却非常巨大,有的时候他们的影响力在他们已经离开这个世界后还在发挥作用。勒庞在书里举出的例子就是拿破仑,他在法国人民心目中留下的英雄形象,在他死后居然有增无减。这种身后的名气,甚至把他那个原本默默无闻、平庸无能的侄子扶上了皇帝宝座。其实,我们还可以举出很多这种被人们奉为圣人的群体领袖人物,他们的感召力量,某种程度已经具有宗教般的神奇效果。
勒庞认为要想成为这样长期性的群体领袖,超强的意志力是必须的品质,这样的人必须长时期内对自己的主张坚定不移,面对任何困境或变化,都不更改自己的信念。不仅仅是“不撞南墙不回头”——而是撞了南墙也不能回头,非得把南墙撞塌了,硬闯过去的人。顽强的意志,就是他们可以持续维持并引领群体的制胜法宝。
至于领袖对群体的动员方式,勒庞在书里总结出了三项要诀,就是断言、重复和传染。什么意思呢?作为领袖,就一定要给自己的群体提出一个主张,而这个主张必须是以断言的形式提出来的,简单干脆,生动明了,不需要什么证据或者推理论证,迎合群体人群的希望。不论是宗教的教义、政治动员的口号,还是营销推广的广告词,但凡能够打动目标人群的,都一定是这样的断言。
领袖如果仅仅是提出断言,还是不足以深入人心,所以第二项要诀就是重复,必须不断重复,面对各种情况都要重复,重复,重复——重要的话一定要至少说三遍。勒庞认为把断言不厌其烦地进行重复,可以让断言进入到人们的潜意识中,不知不觉下让人们对此深信不疑。当适合的场景或条件出现时,人们立即受潜意识指挥按照断言的命令采取行动,人们就已经不需要再进行思考、分析和判断了。
那么领袖要想让更多的人接受这样的断言,还需要第三项要诀:情绪传染。领袖要依靠强烈的情绪去感染身边的追随者,再让这些追随者把这样的情绪传播出去,感染更多的人群。通过传染唤起具有相同情绪的人们,领袖的主张就会在情绪的作用下让人们接受。也许有些人可能并不十分同意领袖的断言,但是只要被这样的情绪所感染,最终也成为领袖的追随者。
有两种这样的情绪最容易被利用,就是恐惧和愤怒。恐惧和愤怒的情绪极易传染,某种断言如果夹裹在这样的情绪中传播开来,被传染的人群会深信不疑并按照断言的指示采取行动。
总结
《乌合之众》重点简要回顾:
首先,为你讲述了书中关于“群体”的定义。勒庞对群体这个概念,实际上有着明确的定义——并不是任何情况下聚集起来的人群,都能叫做“群体”,必须是具有某种心理一致的人群,才是所谓的“群体”,也就是勒庞认为的乌合之众。比如最典型的闹事的足球流氓、炒股的股民,就是例子。
其次,讲述了群体的三个特征。勒庞认为,个体一旦聚集形成群体,会展现出与个人非常不同的心理特点。一个是智力低下,群体的智力水平往往在成员的智力平均水平之下。一个是信心爆棚,无所畏惧;还有一个是情绪化、敏感,易于冲动。
第三,群体的产生与发展。群体的产生受间接因素和直接因素的影响。在间接因素的长期影响下培养起了群体基础,在直接因素的激发下群体就迅速形成。群体行为深受各个民族的历史文化影响。从道德角度来看,群体本身并没有对错之分,它表现出来的只是易于被引导和威力巨大。
最后,领袖是群体现象中一个很特殊的角色,群体在他的带领下开展行动。这些领袖一定是意志力超强的,他们拥有名望所赋予的权威,善于运用权威的力量对群体成员施加影响。领袖动员群体成员的手段,就是提出断言式的主张,不断重复这个断言,并通过强烈的情绪传染来感召追随者。
其实关于这本书,一直以来也有一些非常有意思的争论。比如说,有很多著名学者指出,勒庞在这本书里提出的结论过于偏激和武断,既没有严谨的推理过程,也缺乏可靠的事实依据。可能是因为勒庞是个业余学者,所以他提出的问题非常精彩、切中要害,但是他的确不太擅于运用准的科学方法,对提出的问题进行分析。所以不太受学院派的待见。
此外,关于这本书,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说法——有人说啊,勒庞写这本书的真实目的,其实就是想“不怀好意”地测试一下,他提出来的群体领袖展现领导力的秘诀——断言、重复和感染——是否真的有效?咱们冷静下来再翻看一遍这本小册子,的确可以看到很多断言式的结论,反复出现的理念,当然还有情绪上的代入感。一百多年已经过去了,这本书虽然不断受到指责和批评,但是也确实成为社会心理学里程碑式的经典。那么如果这种对勒庞的猜想是正确的,是不是也可以说,勒庞的这个试验成功了呢?
其实无论哪种争论,都是没关系的。我们可以同意勒庞的结论,当然也可以持不同意见。这一类社会学经典书籍,它的阅读方法,有其自身的特点。
Tips:回到开篇话题,读完《乌合之众》,再看林生斌再婚生女事件,你发现了什么?又有哪些触动?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