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周前我的一个好朋友在心理医生的劝说下,终于决定向学校申请休学。

她患上抑郁症差不多两年了,由于从未认真重视过心理方面的问题,没有及时就医,导致情绪反复无常,实在不适合在学校这种高压环境下生活。

我得知这个消息的时候非常惊讶,因为在我眼中,这个朋友一直像个爱说爱笑的小天使,无论如何我都无法把她和颓废的抑郁症患者们联系到一起。

在过去的两年里,除了她偶尔会在深夜分享几首网抑云音乐,成绩经常上下浮动外,完全看不出她有任何必要申请休学,在家调节自己的心理状态。

我认真查询了很多有关抑郁症的资料后,我才发现尽管这个疾病已经逐渐变得像感冒发烧一样普遍,包括我在内有很多人都对它抱有一种刻板印象,

我们认为所有的患者应该展现出脆弱不堪的模样,认为他们应该每天蓬头垢面的躺在床上,拒绝和其他人交流,说不上几句话就会开始哭泣。

可实际上,那些抑郁症患者们也会笑,他们会在外人面前看上去明媚开朗,私底下却承受着无尽的绝望和痛苦。

Instagram上一个叫做#faceofdepression (抑郁症的模样)的话题打破了这种刻板印象,很多网友在上面发表了自己的真实经历,试图改变人们对抑郁症的偏见。

照片里的抑郁症患者们都带着灿烂的笑容,看起来和普通人毫无不同之处,可也正是这些笑得最开心的人,会在脑部化学物质失调时,毫不犹豫的结束自己本该光鲜亮丽的人生。

《房思琪的初恋乐园》的作者林奕含就患有抑郁症,在26岁的花样年华自杀,在她的婚礼演讲上,林奕含曾分享过她从中文系休学的前几个月时发生的一件事。

她的医生给林奕含开了一份抑郁症的诊断证明,解释她无法参加期末考试的原因,当她拿着诊断证明给系主任和助教的时候,系主任却问她:“你从哪里拿到这个的?”

助教在旁边说:“精神病的学生,我看多了,自残啊,自杀啊。我看你这样蛮好,蛮正常的。”

就因为林奕含没有在他们面前展现出自己脆弱无助的一面,助教和系主任就开始怀疑她做假了一张诊断书逃避期末考试。

林奕含在她的婚礼演讲上曾说过:“到底他是用什么东西来诊断我,是用我的坐姿、我的洋装、我的唇膏,或是我的口齿来诊断我吗?这个社会对精神疾患者的想象是什么?

或我们说的难听一点,这个社会对精神疾患者的期待是什么?是不是我今天衣衫褴褛、口齿不清、六十天没有洗澡去找他,他就会相信我真的有精神病。”

包括我在内的很多人,都像林奕含的系主任和助教一样,认为类似抑郁症的精神患者们必要符合他们心中的刻板印象,但这种偏见与随意的评断对患者们却是十分危险的。

因为他们的自杀很有可能是一个草率的决定,患有边缘性人格障碍的患者们只需要一点小事,就可以触发他们自杀的念头,而大众对患者们的偏见与忽视,很可能成为压死骆驼的那根稻草。

最令人心寒的是大众只对精神病患者们抱有这类刻板印象。

举个很简单的例子,绝对不会有人对一个戴着假发的白血病患者说:“你真的有白血病吗?你的头发都在就证明你没有白血病,不要关注自己的白血球不就没事了吗?”

白血病患者会用假发掩盖自己的缺陷,抑郁症患者同样也会用笑容来掩盖自己的情绪。他们的出发点一致,都是为了故作坚强,不给别人造成不必要的痛苦。

再举个例子,白血病患者们可以轻易获得旁人的同情,亲友的探望与关怀,可部分抑郁症患者们却只能获得大众的不理解与嗤之以鼻。

渐渐的,他们习惯性的带上来笑容的面具,在令人窒息的痛苦中独自挣扎着,因为只要掩盖住了他们的脆弱,就不会再有人嘲笑厌恶他们。

再过一段时间,所有事情在抑郁症患者们的眼中就都失去了意义,那些点点滴滴,但一直无法得到彻底排解的情绪就会在一个小诱因下,突然爆发。

他人的理解与支持能极大的帮助抑郁症患者痊愈,而社会给予的偏见与压力极大的延缓来患者的康复进程。

对他们而言,一句温柔的鼓励与关心可能就会成为支撑他们,在黑暗中走下去的那一束光,一句谩骂或偏见就可能成为病魔爆发的诱因。

我希望每个人都能正确的看待抑郁症,也希望每一个抑郁症患者都能在黑暗中,找到属于他们的那一束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