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汉人封建王朝,建国者朱元璋集团成员,大多起于草根阶层。他们当时并不是文人士大夫的主流,之所以能得天下,和蒙古人狗屁不通的治国理念关系很大。作为一个外族入主中原,蒙古人显然没有想到如何文明起来,用着原始部落联盟的形式,夹杂着一些半懂不懂的民族政策,不可能长久地保障王朝的长治久安。当朱元璋集团提出了“驱除韃孥,恢复汉统”的主张时,四方响应,元帝国瞬间土崩瓦解,应了那句“胡无百年之运”的古话。

朱元璋集团得了天下之后,面临着一个巨大的挑战。文人士大夫希望能回到宋代“王与士共天下的”的局面。朱元璋及其主要核心领导层却底气不足,因为他们打天下可以,但治理天下,自身水平有限。如果回到王与士共天下的局面,极有可能漏出底裤,左右不了局面。于是朱元璋想了一个办法,改革科举制度考试内容,让更多的底层人员进入朝堂,牵制传统的文人士大夫阶层。就是让新士人集团与旧士大夫阶层互斗,他从中调停。支持他老朱的就大力扶持,和他意见相左的,不惜制造大案要案往死里整。渐渐的,士人集团都成了他老朱家的附庸,而不是国家的臣属。朱元璋很聪明,他知道治国理政需要人才,但人才往往不好控制,所以他竭尽所能把人才变成朱家的奴才。士大夫眼里必须先有他朱家才能有天下,传统的士大夫“家国天下”的理念,变成了“家奴天下”的概念。可以说,朱元璋实行的是奴天下的用人制度,而不是传统的封建取仕制度。

对于这种情况,文人士大夫阶层就面临着一个选择的问题:不是你有才就能入仕,你的水平不在是士人集团来衡量,而是由老朱家的人说了算。对于这一点,明初有些文人士大夫看得很清楚,为了保持自己的士节,干脆拒不从仕。朱元璋用了最简单粗暴的方法来对付他们:不为我用,满门抄斩。于是,文人士大夫阶层,被打断了风骨,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成为朱家奴才的局面。可以说,在整个朱明王朝,文人士大夫都是以奴才的精神状态与朱皇协治天下,而不是共治天下。特别是嘉靖大礼仪事件之后,传统的道统解释权也落入了朱皇手中,朝臣都成了朱皇的家臣,变成了彻彻底底的奴才。

奴才的眼里只有朱皇与自己的利益,家国天下已经不是他们想关注的东西。后来的明代党争就是朱家奴才为了私利的内斗,任何一方都没有把天下利益放在核心地位。因此,天下大乱时,明廷土崩瓦解,败亡的速度为历朝历代之罕见。就此,中国儒家文化的道统理念其实已经名存实亡。对于老百姓来说,谁坐天下都无所谓,只要有饭吃就支持谁。给谁都当奴才,礼义廉耻,还有个毛用,何必看得那么重呢。(配图来自网络,侵则联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