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伯特·赫德(Robert·Hart,1835年2月20日-1911年9月20日),英国政治家;1854年来到中国,1861年起在上海担任海关总税务司职务,1863年正式担任海关总税务司,达半个世纪之久(1861年-1911年),在任内创建了税收、统计、浚港、检疫等一整套严格的海关管理制度,他主持的海关还创建了中国的现代邮政系统。著有《中国论集》等。(来自百度百科)
从赫德这份简介中我们可以看出,他在晚清做了几件很重要的事情:
1、 担任当时清政府的海关总税务司;
2、 任内创建了税收、统计、浚港、检疫等一整套严格的海关管理制度,他主持的海关还创建了中国的现代邮政系统。
3、 从根本上改变了晚清政府财政收入的结构,让关税收入成为政府财政收入中重要收入,达到三分之一强,甚至更多。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他给当时的中国带来了科学、先进、有效的关税管理制度,说他是中国近代关税制度、邮政系统的实际创建人并不为过。他在任内为晚清政府的关税事务作出了巨大贡献,要不然清政府也不会在他死后追授其为太子太保。在中国封建王朝,能得到这个荣誉称号的都是对朝廷有着巨大功勋、或者举足轻重的人物。一个外国人能得到如此殊荣,确实有他过人之处。
到这里,有人就不明白了,难道清政府的关税,是从赫德担任总税务司才有的吗?他一个外国人凭什么能帮清政府这么大的忙?要回答这两个问题,我们就得了解赫德担任清政府总税务司的时代背景。
众所周知,中国的封建王朝,大多重农抑商,经济模式为典型的小农经济模式,政府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农业赋税、盐税、课捐这三大块,工商业因不受重视,对外贸易根本就不入朝廷的法眼。因此工商税收、关税在政府财政收入占比很小,几乎忽略不计。何况清政府在前期采取封关封海措施,抵制对外贸易,仅仅开放广州一个对外贸易窗口,赫赫有名的广州十三行就源于此。管理上采取传统的官僚体系模式,官僚及其买办集团大肆中饱私囊,交给政府的税收少得可怜。伍秉鉴是广州十三行的领头人,虽然本质上是个商人,但其头上还戴着清政府的五品顶戴花翎,亦官亦商,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这是他能成当时世界首富的重要原因。
是什么原因让清政府开始关注关税这件事呢?说的难听点,被人赶鸭子上架,打出来的。两次鸦片战争失败造成的巨额战争赔款、平息国内的动乱起义(太平天国、捻军、回乱等)产生的巨额财政开支,让当时的清政府财政处于破产的地步,政权濒临灭亡。针对于这种状况,当时朝廷掌权者及有识之士认为要解决这个困境,只能从财政开源的角度去解决问题。怎么开?传统的三大块已经没有可能了,都已经压榨到极限了,正是因为以前压榨的太厉害才引发农民起义,不太可能了。那就只能开源了,搞对外贸易,也就有了洋务运动,关税的问题就提到重中之重的方面了。
那清政府为什么要用一个外国人来作税务总司呢?这就得说说当时英国人的小心思了。两次鸦片战争,英国人基本看清了清政府这个老大帝国的虚弱本质, 同时也看出,以当时的情况,英国也不可能一口吃下这么大个怪物。清政府倒了,他们在华的利益也就得不到保障。既要保障眼前利益,又要守住长远利益,鱼和熊掌皆要得, 一个办法,掌控清政府一个重要经济收入来源。传统的三大块不能现在拿,拿了清政府就完蛋了,这不是英国人想看到结果。既然清政府现在要搞洋务运动,搞对外贸易,以英国人多年商业帝国的精明大脑,非常明白这玩意能多赚钱,那就是个印钞机,于是关税这个新开的印钞机就成了他们眼中的肥肉了:你现在没钱,没事,拿关税抵;你不懂怎么赚钱,没事,我派个专家来帮你赚钱。于是,罗伯特·赫德闪亮登场,担任上海海关总税务司。
也就是罗伯特·赫德在担任上海海关总税务司时,他使用当时世界先进、科学的关税管理制度,专业、敬业的行为,让清政府关税收入大幅增长,让清政府看明白了这事原来可以这么弄啊!能弄来这么多白花花的银子啊!广州十三行那帮家伙简直就是个渣渣。既然干得好、能赚钱,那就让他干大点、帮我多赚点。经过清政府和英国政府双方协商,罗伯特·赫德由上海海关总税务司上升为清政府海关总税务司。经过赫德的努力,关税收入在清政府财政收入中占比越来越大,直至达到政府财政收入的三分之一强,从根本上改变了政府财政收入结构,国家的经济模式也由传统的小农经济模式向近代工商业模式转化,洋务运动搞的有声有色,历史上称为“同治中兴。”
综上所述,罗伯特·赫德在担任清政府总税务司,对晚清时代的发展有着重大意义:
1、 他给当时的中国带来当时世界上先进的、科学的关税制度,在制度上影响了后续时代发展的方向;
2、 他改变了当时中国政府财政收入结构,让近代中国由小农经济模式向近代工商业模式转变;
3、 也正是因为他的出色,让英国政府直接在经济命脉上掌控了清政府的痛点,清政府由此受制于人,是中国由封建社会转化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