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居安思危,绝对是一个成功人士的必备素质。

在范蠡说出了那句著名的,关于君臣关系的辩证法名言之前

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
子何不去?

他完成了身为政客的最后一个伟大创举,一手策划建造了越城——周二里八十步,也就是周长约 991.44 米,不足 1 公里,占地面积约6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可别小看了这座仅为屯兵及宣誓主权的小小军备之城,它就是日后“十朝古都”南京的建城史的开端,当时这里名曰“长干里”。

公元前473年,勾践灭强吴成功,公元前472年,范蠡奉命筑越城

卧薪尝胆的勾践,是个当之无愧的狠人。灭吴复仇证明自我,当然不是他的终极目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个以君王身份,忍辱作践自己长达十年的人,一朝得势,必然会有更大的企图和野心,曾经的耻辱和创伤,唯有铁和血才能洗刷和治愈。

虽然关于吴王夫差之死,诸多古籍文献中均有涉及,但《史记》中的记载真实性更强,纯粹出于对于司马迁的人格信任。

(王夫差)二十三年十一月丁卯,越败吴。越王句践欲迁吴王夫差於甬东,予百家居之。吴王曰:“孤老矣,不能事君王也。吾悔不用子胥之言,自令陷此。”遂自刭死。——《史记·吴太伯世家》
句践怜之,乃使人谓吴王曰:“吾置王甬东,君百家。”吴王谢曰:“吾老矣,不能事君王!”遂自杀。乃蔽其面,曰:“吾无面以见子胥也!”——《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世人只知,他临死前后悔不听伍子胥之言,所以有了“覆面”的传统;却不知出于君王的傲气,他不曾说出口的是,他最后悔的怕是当初不应该在会稽接受勾践的投降,哪怕这在当时已是最好的选择。

一句话,不够狠的夫差,自杀覆面game over了;而足够阴鹜的勾践,则开始为“称霸”造势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忙着把吴国侵占诸侯国的土地还回去,“淮上地与楚,归吴所侵宋地于宋,与鲁泗东方百里”,收买人心、拉拢赞助;他忙着与齐、楚、秦、晋等国结盟;他还忙着向天下共主周天子进贡;紧接着,他还要迁都……

越王勾践很忙,照理说,他的肱股之臣勾践和文种,应该更忙吧?!

非也,这就是历史的吊诡之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明明很需要,但是为君者,却总是在担忧“功高震主”的命题,勾践也不例外。这就是玩阴谋诡计的副作用,已经无法信任,哪怕是辅佐了自己二十年的臣子。

他安排范蠡去了长干里修筑越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长干里(南京古地名),哪里需要一国的上将军亲自督造一个军事据点呢?

想必,2493年前,范蠡俯视着秦淮河的静水流深时,心中涌动的应该是思绪万千,该是以谋后路的时候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越城遗址示意图

一城一人的转型,从长干里到越城,从上将军到陶朱公

彼时的长干里,依山傍水、人烟埠兴、地势高亢,越城筑于此,乃是“筑城江上,以镇江险”,不得不说,勾践还是有军事眼光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00多米宽的秦淮河,磅礴滔滔,在西南方向的高地处,急势转弯、浪花飞卷,如此气象万千,多少冲淡了范蠡心中顾虑重重。

据传,范蠡在越城中建有宅邸,其中住着曾经名动天下的越女西施,这大概就是源自民间美好的想象了。于越国,她是不洁之身,于吴国,她是亡国之祸,哪里还有活口的理由。

小小越城,只驻军,没有百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这里距离秦淮河仅仅830米,原本就繁华的长干里一带,更是因为越城的出现,而促进了开发、人流往来和商埠的自然生成。

尤其是秦淮河南岸,渔家聚集,更是进一步形成了鳞次栉比的居民区。你懂的,有驻军的地方,饭店酒肆、手工制作、商品交换,甚至娱乐业,都有了长足的发展。

很有可能,造福一方百姓,让范蠡顿悟了,这远比成就一个阴晴不定犹如定时炸弹一样的君王,来得更有成就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也许,陶朱公、财神爷的身份转换,从这,就在范蠡心中埋下了种子。

也许,没有范蠡,南京依然会在一个合适的时候,因为李蠡、张蠡而登上历史舞台,但历史注定了只有一种可能。

要知道在此之前,南京一带号称“吴头楚尾”,属古扬州辖下,说起来有长江天堑,是军事险要之地,一旦有战事就是两国对峙的先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南京还是吴国属地时,吴国的首都在今天的苏州一带,它的开发逻辑是,从环太湖流域逐步向西北推进。

所以,那时候的南京,属于蛮夷之地,越城以北,也就是今天的南京主城区,还是一片原始森林,经济文化都是落后于中原和吴越主流水平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所以,南京应该是感谢范蠡的,虽然越王勾践是越城的始作俑者,但越城规划、建制、成型乃至繁盛,却是范蠡一手创造出来的,尤其是陶朱公的“点金”之术,启幕了“帝王州、佳丽地”的城建史,直白点,就是流金淌银、富贵温柔。

因此,越城,又被称为范蠡城、长干城,范蠡也当得起一声“南京城父”。

因为不管是勾践还是范蠡都不曾预料到,长干里会成为中国四大古都之一,南京会成为今天长三角拥有千万人口的特大城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范蠡辞官,下海经商三散家财,越城登场,兵家必争总悲情

公元前468年,范蠡终于下定决定,在途径五湖时,向勾践提出辞官。

于是,他和越王勾践之间的最后一场好戏,开场了。从某种意义上,这一场戏,和后来赵匡胤“杯酒释兵权”的戏码,已经是帝王少有的温情一刻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此时,勾践霸业已成,一个非常重要的信号就是,越国的霸主地位和实力,已经让勾践有足够的自信,可以介入他国内政和内争,这和世界近代史中的“漂亮国”,是和何其的相似。

公元前468年,春,越子(越王句践)使后庸来聘,且言邾田,封于骀上。二月,盟于平阳,三子(季康子(季孙肥)、叔孙文子(叔孙舒)、孟武伯(孟彘))皆从。康子病之,言及子赣(子贡),曰:“若在此,吾不及此夫!”武伯曰:“然。何不召?”曰:“固将召之。”文子曰:“他日请念。”——《左传•哀公》

干涉邾国废立大事,组织联军攻打为国,对鲁哀公爱答不理……

此时的勾践空前的自信,而范蠡的恐惧之心也到达了极致,他为书辞勾践曰:

“臣闻主忧臣劳,主辱臣死。昔者君王辱於会稽,所以不死,为此事也。今既以雪耻,臣请从会稽之诛。”

勾践曰:“孤将与子分国而有之。不然,将加诛于子。”

范蠡曰:“君行令,臣行意。”

这一幕,在当今职场上何其眼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头号BOSS一边画大饼——我把国家分你一半,一边威胁——不然我杀了你老婆,表面上在执意留住范蠡,实际上心里狂喜到不行,他、他、他终于要主动走了!

范蠡当然不会上当,此时距离他修筑越城已经又过了5年,他见证了勾践的成长,也认清了他的无情与卑鄙。

于是很坚决地说:君主可执行您的命令,臣子仍依从自己的意趣。然后,决然而去,醉心经商,泛舟五湖之上,开创了自己的第二事业。

范蠡担忧老友文种的下场,于是留书曰:“蜚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子何不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文种见了,深悔晚了,称病不出,也只是无劳地拖延时间。

果然,勾践赐给文种剑并说:“子教寡人伐吴七术,寡人用其三而败吴,其四在子,子为我从先王试之。”

文种听后只能哀叹一声,没有听从范蠡劝告,如今只能伏剑自杀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题外话,公元前464年,越王勾践作为春秋最后一个霸主,也走到了生命尽头。从某种意义上,范蠡大概已经遇见了勾践的气数已尽吧。

所以,一个聪明的人,唯有居安思危、懂得把握时机,才能保证自己平安一生。

时机,对于一座城市同样重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兵家必争之地,也意味着饱受战争荼毒。

从春秋战国末期、秦汉、再到六朝,越城始终是这一带最重要的军事据点之一。

此后,隋灭陈,越城也被毁了。

南朝,东晋温峤平定王敦叛乱、南齐萧懿平定崔慧景叛乱,均在此决战。

宋代,越城遗址还被作为军寨,地势高的优势,始终不能让人忘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明代时,越城遗址与新建的大报恩寺东西相对,又因为明城墙的修筑,才使得这里不再是唯一的高地,从此也就淹没在历史的尘埃中。

也许,范蠡退隐时的不甘是失意,和越城高调入世却悲情一世,都是本意相同,和到底是意难平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今,再想目睹越城盛况,除了在诗词中凭吊,也只有在伏归楼和西街地块,遥想当年了。

唐诗人张蠙的《经范蠡旧居》中如此说:

一变姓名离百越,越城犹在范家无。
他人不见扁舟意,却笑轻生泛五湖。

世人皆叹范蠡一生传奇,到底,他也不过就是一个千古伤心人罢了。

他与南京的故事,一人,一城,一个已经在传奇中扑朔迷离,一个注定却要走向未知的澎湃,纵有悲情,也只是过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