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三三精舍”公众号原创,转载请注明来源。更多内容请关注“三三精舍”公众号。

大家好!这节课我们来讲《杂阿含经》第一卷25经~29经。

0025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时,有比丘来诣佛所,为佛作礼,却住一面,白佛言:如世尊说多闻,云何为多闻?

也是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当时有一个异比丘来到佛所在的地方,向佛作礼以后就退却一面,对佛说:世尊您总是说多闻多闻,到底什么叫做多闻呢?

我们知道阿难尊者的称号就是多闻第一,所以这个异比丘就来问佛,到底什么是多闻?

佛告比丘:善哉!善哉!汝今问我多闻义耶?比丘白佛:唯然,世尊!佛告比丘:谛听,善思,当为汝说。比丘当知,若闻色是生厌、离欲、灭尽、寂静法,是名多闻;如是闻受、想、行、识,是生厌、离欲、灭尽、寂静法,是名多闻比丘,是名如来所说多闻。

时,彼比丘闻佛所说,踊跃欢喜,作礼而去。

在普遍意义上来讲,多闻就是指多听闻佛法并且受持,这个叫多闻。那么佛的解释是什么呢?在这一篇经文当中特别指出,如果能够多听闻五蕴是生厌、离欲、灭尽、寂静法的比丘,就可以称之为多闻。那么我想咱们的同学们应该也都可以称之为多闻弟子。

不过这里要给大家备注一下,25经在南传《相应部》当中是没有这篇经文的,这个大家要了解一下。因为在部派佛教时期开始,四部阿含当中就不断被夹杂了很多各个教派的教义思想进去。除了和巴利文的经典以及英文翻译的版本对照以外,大家在学习时间长了以后就可以分辨出来哪些思想是原始教义的,哪些思想是后来一些部派佛教加进去的。这是一个小说明。

0026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有比丘来诣佛所,头面礼足,却住一面,白佛言:如世尊所说法师,云何名为法师?

也是在祇树给孤独园,当时有一个异比丘来问佛:到底什么样的人能够称之为法师?

佛告比丘:善哉!善哉!汝今欲知如来所说法师义耶?比丘白佛:唯然,世尊!佛告比丘:谛听,善思,当为汝说。佛告比丘:若于色说是生厌、离欲、灭尽、寂静法者,是名法师;若于受、想、行、识,说是生厌、离欲、灭尽、寂静法者,是名法师,是名如来所说法师。时,彼比丘闻佛所说,踊跃欢喜,作礼而去。

世尊的意思就是说:如果能够对于五蕴,说五蕴都是生厌、离欲、灭尽、寂静法的这样的人,就可以称之为法师。

不过,我觉得经里面虽然没有明确的说是比丘还是在家居士,或者说普通人,但我觉得还必须得是出家人才能称得上是法师。如果是居士,我觉得可以称之为法布施,这样比较好。

0027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有异比丘来诣佛所,头面作礼,却住一面,白佛言:

也是在祇树给孤独园,又有一个异比丘来问佛。

如世尊说法次法向,云何法次法向?佛告比丘:善哉!善哉!汝今欲知法次法向耶?比丘白佛:唯然,世尊!佛告比丘:谛听,善思,当为汝说。比丘!于色向厌、离欲、灭尽,是名法次法向;如是受、想、行、识,于识向厌、离欲、灭尽,是名法次法向。时,彼比丘闻佛所说,踊跃欢喜,作礼而去。

这里有一个词「法次法向」,它的字面意思就是依靠着一个修行的法门,再进行下一个修行法门的这样一个正确方向的顺序,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次第修行。因为我们知道佛法的核心是四圣谛——苦、集、灭、道,那么我们学习灭谛的方法就叫做道,那个方法它是有一定形式的,所以它是有为法,有为法也就是有作为、有造作的。如果我们任何形式都不去做的话,就没有办法修行了。借着修法的这个次第次序去灭谛,就叫做道谛次灭,意思就是依靠着顺序而灭。道谛次灭也叫做次法,也叫法次。这就是法次法向的意思。

0028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有异比丘来诣佛所,头面礼足,却住一面,白佛言:

也是在祇树给孤独园,又有一个异比丘来问佛。

世尊!如世尊所说,得见法涅槃,云何比丘得见法涅槃?佛告比丘:善哉!善哉!汝今欲知见法涅槃耶?比丘白佛:唯然,世尊!佛告比丘:谛听,善思,当为汝说。佛告比丘:于色生厌、离欲、灭尽,不起诸漏,心正解脱,是名比丘见法涅槃;如是受、想、行、识,于识生厌、离欲、灭尽,不起诸漏,心正解脱,是名比丘见法涅槃。时,彼比丘闻佛所说,踊跃欢喜,作礼而去。

这个「见法涅槃」的意思就是我们在这一期生命(也就是在这一生)当中就能够达到圣果,能够达到涅槃,所以这个词也被翻译做「现法涅槃」,也叫做「见法般涅槃」。

我们看佛陀的这个回答当中,前面跟之前的经一样,是于五蕴生厌、离欲、灭尽,后面有一个「不起诸漏」,不起诸漏意思就是没有烦恼。其实这一篇是说异比丘问了世尊,什么叫做这一世就能够达到涅槃呢?怎么样才能叫做今生就能够解脱呢?那么世尊就回答了这一系列,乃至到不起诸漏,其实重点就在于「不起诸漏」这一句。

如何才能够不起诸漏呢?就是不生起任何的烦恼呢?正确的做法,就是我们之前学的第一卷这些经文里面所树立的这种正确的五蕴的观点,也就是五蕴为无常、苦、空、非我、非我所。很简单,就是这一句,这一句就是你走向般涅槃的一个正确的观点,也叫正见。如果说我们能够有了这样一个正见,然后继续对五蕴生起厌离,然后离欲、灭尽……等等这一系列朝前次第的修习,那么我们这一世就能够达到涅槃,能够达到解脱。

0029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有异比丘名三蜜离提,来诣佛所,头面礼足,却住一面,白佛言:

有一个异比丘,名字叫做三蜜离提,他来到佛所在的地方问佛。

如世尊说说法师,云何名为说法师?佛告比丘:汝今欲知说法师义耶?比丘白佛:唯然,世尊!佛告比丘:谛听,善思,当为汝说。若比丘于色说厌、离欲、灭尽,是名说法师。如是于受、想、行、识,于识说厌、离欲、灭尽,是名说法师。时,彼比丘闻佛所说,踊跃欢喜,作礼而去。多闻、善说法,向法及涅槃,三蜜离提问,云何说法师。

这个和26经的内容一样。「法师」和「说法师」的意思是一样的,没有什么区别。

今天我们虽然一口气说了五篇经文,但是这五篇经文的内容也是比较少,而且比较简单。之前我给大家说过,我们要在生活当中不断的去扩展世尊的法要。由此而言,其实逻辑推导能力对于我们学习经文是比较重要的。之前我看有好几个师兄,在给我的私信当中对于经文的理解就非常吃这个逻辑上的亏,就是明明经文说的意思是A,他就会完全理解成B或者是C,然后不断的在B上和C上纠结,如果这样的话就实在是太不值得了。

中间我还推荐给一位师兄一本逻辑学的书,他说他不愿意看,只愿意看佛法。其实这位师兄的心很值得赞叹,他希望把所有的时间都花在学习佛法和修行上面。但是,这里面就涉及一个问题,如果说你的逻辑一直存在一些隐患、存在一些纠结的话,那么你很难在理解法义上面特别的透彻。如果说你在理解法义上面有偏差的话,那么你在实修实证的这个过程当中就很容易走歪。因为佛法是因果导向,你种下的这个因和解脱的因是不符合的,那你的导向就不知道导到哪去了。

到底什么是逻辑呢?给大家讲一个小故事:有三个人去酒馆喝酒,酒保就问他们说:你们都要啤酒吗?第一个人说不知道,第二个人说我也不知道,第三个人就说对!我们都要啤酒。那么为什么前两个人都回答不知道,而第三个人却知道前两个人都要啤酒呢?

我们来看,首先酒保提的问题,是你们都要啤酒吗?他问的是一个整体,所以前提就是我们审题一定要审清楚。然后看这三个人的回答,第一个人说他不知道。假设第一个人他真的不喝啤酒的话,他就会说不是,至少我不喝。第二个人得知了第一个人是喝啤酒的,因为他没有否定,那么第二个人不喝啤酒的话,他也会说不喝,至少我不喝。这两个人都回答说不知道,就证明这两个人都会喝,第三个人他自己也喝的情况,他就可以替前两个人回答这个问题,说是的,我们都要啤酒。这就是逻辑。

趁着今天这节课内容不是很多,我就给大家准备了一个比较有趣的逻辑思维的练习题,大家课下可以思考一下,锻炼一下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

假设你有一天去非洲旅游,被一群食人族给抓了,这帮食人族打算把你吃掉。这个时候食人族的长老出现了,说今天是个好日子,过节让你赶上了,所以今天就给你一次生还的机会。现在在你的面前有两扇门,一扇是生门,一扇是死门,但是你并不知道哪一个是生门,哪一个是死门。而且两个门前都各站有一个护卫,一个只说真话,一个只说假话,但是你也不知道哪个人只说真话,哪个人只说假话。现在酋长就给了你唯一的一次机会,也就是你可以问其中一个人一个问题。注意!是只能问一个人,并且你只能问一个问题,就这一次机会。那么请问,你问什么样的问题,才能保证自己一定能够走出生门呢?

好,这节课就上到这里。礼敬世尊!礼敬阿罗汉!礼敬无上正等正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