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三三精舍”公众号原创,转载请注明来源。更多内容请关注“三三精舍”公众号。
大家好!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杂阿含经》第一卷31经~32经的内容。
0031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尔时,尊者舍利弗在耆阇崛山。时,有长者子名输屡那,日日游行,到耆阇崛山,诣舍利弗所,头面礼足,却坐一面。
这个和上一篇经文的地点是一样的,当时也是这个输屡那来到耆阇崛山,来到舍利弗尊者所在的地方。在输屡那尊者进行了头面礼足以后,却坐一面。
时,舍利弗谓:输屡那!若沙门、婆罗门于色不如实知,色集不如实知,色灭不如实知,色灭道迹不如实知故,输屡那!当知此沙门、婆罗门不堪能断色。如是沙门、婆罗门于受、想、行、识不如实知,识集不如实知,识灭不如实知,识灭道迹不如实知故,不堪能断识。
这个时候他没有发问,舍利弗尊者就率先说了:沙门和婆罗门这些外道对于色法不能够如实、清晰、透彻的明了,对于色法的生起和因缘同样也就不清楚。这个「色集」就是四圣谛里的集谛,就是指因缘、条件生起的意思。对于色灭,「色灭」就是指色法的止息、解脱,同样他们也不能够清楚和明了。对于「色灭道迹」,就是解脱色法的道路(也就是方法),也不能够明了。因为以上这几种原因,婆罗门和沙门便不能够断除对于物质现象的执着和爱取。同样,对于受、想、行、识也是这样的。
舍利弗尊者又继续说:
输屡那!若沙门、婆罗门于色如实知,色集如实知,色灭如实知,色灭道迹如实知故,输屡那!当知此沙门、婆罗门堪能断色。如是,输屡那!若沙门、婆罗门于受、想、行、识如实知,识集如实知,识灭如实知,识灭道迹如实知故,输屡那!当知此沙门、婆罗门堪能断识。
舍利弗尊者又把这段话反过来陈述了一下,就是说如果沙门和婆罗门对于色法,包括色法的因缘生起,以及色法的灭尽、止息、解脱,以及解脱色法的方法和道路,都能够如实知道的话,这些人就能够断除对于色法的贪爱和执取;同样,对于受、想、行、识也是这样的。
在接下来的对话当中,他又问道说:
输屡那!于意云何?色为常、为无常耶?答言:无常。又问:若无常者,是苦耶?答言:是苦。舍利弗言:若色无常、苦者,是变易法,圣弟子宁于中见色是我、异我、相在不?答言:不也。输屡那!如是受、想、行、识为常、为无常耶?答言:无常。又问:若无常者,是苦耶?答言:是苦。又问:若无常、苦者,是变易法,圣弟子宁于中见识是我、异我、相在不?答曰:不也。
输屡那就回答说:无常。舍利弗又问他:如果是无常的话,是苦吗?是逼迫吗?他就回答:是苦。那么如果色法无常、苦是变易法,我们在这当中能够见到哪一个色法是我、异我、相在吗?他也答不是的。输屡那,如是受、想、行、识也是这样的。
输屡那!当知色,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粗、若细、若好、若丑,若远、若近,于一切色不是我、不异我、不相在,是名如实知。输屡那!圣弟子于色生厌、离欲、解脱,解脱生、老、病、死、忧、悲、苦、恼。如是受、想、行、识,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粗、若细,若好、若丑,若远、若近,彼一切识不是我、不异我、不相在,是名如实知。输屡那!圣弟子于识生厌、离欲、解脱,解脱生、老、病、死、忧、悲、苦、恼。时,输屡那闻舍利弗所说,欢喜踊跃,作礼已,去。
当这两个人达成共识以后,舍利弗尊者就总结了,说如果能够知道色法乃至于其它的四蕴,在过去、未来、现在、内、外、粗、细、好、丑、远、近,这一切都不是我、不异我、不相在,这些都要如实知。如果能够这样的话,圣弟子对于五蕴就会生厌、离欲、解脱,从而解脱生老病死、忧悲苦恼。
这是31经的内容。32经增加了味、患、离,这个我们之前也讲过,它和31经乃至于30经的意思都是一样的。到32经结束以后,《杂阿含经》第一卷的内容就是这些。
其实我们总结下来就是一句话:正观五蕴、无常、苦、空、非我、非我所。这句话其实就是我们最终走向解脱、导向涅槃的一个公式,但是这个公式扩展出来,那就是非常无量了。
我们大家学习了已经十节课了,加上这一节是十节了,这节课我们就来做一个小练习,来巩固一下、实践一下学到的知识。首先,我们经过多天的熏习,已经基本知道了五蕴的概念,那么我们可以发现,我们的生活当中,每时每刻其实都在体验五蕴。我们并不必要说非要专门到一个什么样的地方,一个什么样的环境去寻找五蕴,因为当你看的时候五蕴就在,你听的时候五蕴也在,包括你闻、尝、触、思考等等这些范围内都有五蕴。这个时候就要套用我们的万能公式,正观五蕴、无常、苦、空、非我、非我所。
现在我们来实际操作一下,大家伸出自己的右手,把手伸展,掌心面对着自己。在你完成这个动作的时候,你有没有在刚才如实的警觉的知道,自己这一系列动作里面五蕴的作用呢?也就是你的耳根接触到了声尘,接触到了我说话的声音,从而产生了耳识,这个时候你的意识进行分别,于是就有了概念,从而这个概念就驱使着你的身体,也就是你的右臂进行了一个动作,手臂的伸出,手指的打开,直到完成。所有刚才发生的一切,你有没有如实的知道呢?能不能理解?
我们现在再试一次,这一次大家可以像我刚才描述的那个样子,如理的作意,警觉的去观察,去觉照你的色法以及名法,也就是五蕴的生灭、驱动和无常。
大家再做这个动作的时候一定要慢一点,因为如果你的动作太快,你的觉照是没有办法保持和清晰的知道这一系列的生起的。那么我们再做一次。接下来我们把手放回去,这次我们注意觉照。好,现在大家伸出右手,听到指令,如实的知道;现在你有了驱动手臂的意念了,如实的知道;右手慢慢举起来,如实的知道;手掌慢慢地伸开,如实的知道。那么这一次是不是和第一次举手是完全不一样的状态?你马上就会像一个局外人一样看着自己的身体,你的色法在发生变化、在无常,你也能够觉知到自己的名法在发生变化,在发生无常。你也能够观察到自己听、想、运动的这个过程,在这一段时间你就是灵明觉知的,你是不迷糊的,你非常清楚这所有五蕴的生起和消失。
现在看着我们的右手,让右手缓慢的握成拳,然后再伸开,一定要缓慢。这个时候你去觉知,是不是手掌弯曲或者手掌伸展,这些动作都来源于你的念头?也就是说都始于你的念头。同时手掌也在被念头所驱使,驱使、逼迫是什么?是苦对不对?这个时候你产生了什么样的感受呢?如果你的手是健康的、没有任何伤痛的话,那么这个动作就是不苦不乐受;如果你的手破了,或者是关节疼痛,那就是苦受;或者说你的手工作了一天,劳累了一天,这个时候舒展一下、放松一下,这个就是乐受。
无论是哪一种,你都要清楚的知道。就像我们在生活当中,遇到一些好的境界,你的觉受就会是很满足的、很欣喜的,你会觉得很舒适,并且会对这个境产生一种贪著、一种爱取。当你产生了贪爱和执取的时候,你就会忘掉应该清楚地去照看、去观察。
这也就是我们为什么非常乐欲这个贪爱、执取的过程,因为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是迷失的,我们是颠倒的,所以不能够及时的发现五蕴的无常,不能够如实见。所以刚才大家收到了我让大家举起手的这个指令,你也不断的在进行我的第二个指令,就是不断的伸展、握拳,你也在不断的进行重复的动作,这个也是执取,因为你想要伸展,执取;你想要握拳,执取。
另外在这里面,你还会发现有一个所谓的主导体的错觉,也就是你会认为,上一秒手的伸展是我在伸展,当下的伸展是我在伸展,下一秒的伸展还是我在伸展,如果你这样想的话,你就落入到了常见当中。
这个我们之前说过,就是你认为有一个我在主导我的手,这就是我和我所。同样,你现在看着你的手的时候,你的眼根是色法,你的眼球是色法,包括你的视觉神经也是色法,你的手也是色法,这两个东西都是没有识的,它们都属于色法,是没有认知能力的。但是当你看着你的手的时候没有觉照、没有如实见的话,这个时候你就会产生执取,你并不知道你在看着色法的生灭无常。就像你现在,除了看手以外,你再看着脚,看着墙壁,乃至于看着手机,如果你失去了觉照,失去了如实见,你又会重新落入五蕴的这种迷失当中。
现在再回想一下我们之前学到的经文,佛怎么说?「诸比丘!色无常,无常即苦,苦即非我,非我者亦非我所,如是观者名真实观」。
在最开始的课里也说了,大家平时在生活当中,如果不能够对于五蕴扩展得很详细,那么你只需要把它分成色法和名法就可以了。色法就是指一切你所能见到或者见不到的物质现象,名法就是你的精神活动,也就是精神世界和物质世界。你知道这个以后,就要注意去观察色法以及名法的无常、苦、空、无我、无我所。
当我们看的时候要清楚的知道我在看,听的时候知道我在听。但是这个和我之前说的常见不要混为一谈,常见是你的一个观点、一个概念。你只要不认为上一秒是我,下一秒还是我,不要有这样的想法、这样的观念就可以了。所以你在清楚的觉知的时候,你知道我在看,我在听,我在走路……当然,如果你觉得加入一个「我」很不舒服的话,你也可以清楚的知道在看、在看!在听、在听!在走路、在走路!
但是我们知道,我们在观察这些色法和名法生灭的时候,同时都在不断地逼迫着。当然,我们在刚开始的时候,是不能够做到对于色、声、香、味、触、法,眼、耳、鼻、舌、身、意这些都及时的知道,那么怎么办呢?我们要选择一个明显的去观察。比如说你现在的手还在不断的伸展、握拳、伸展,你觉得肌肉已经有一点点酸痛了,这个时候你手部的觉受是已经明显大过比如你的味觉、或者说你双脚的触觉,这个时候你要及时的去观察你手相关的五蕴。如果这个时候你觉得背部有一块地方很痒,你就要像探照灯一样,转而去观察你背部痒的这个感受。你知道这是一个苦受,并且它是刚刚生起的,你就要如实的去观察它。
这就是我们日常的一个训练。当我们在进行这些训练之前,我们的戒行一定要清净。我们在家居士就守好五戒——杀、盗、淫、妄、酒,当然如果有条件的话就受持八关斋戒,效果可能会更好。当我们的戒行清净了,心就会清净,这个时候你再进行观察是很容易的。
比如说大家要准备经行了,准备好以后,你要开始走的念头,它是率先生起的,你要如实的知道。现在这个念头就会产生风大,风大就会趋使传输到你身体的各个地方。当这个风大散布到你全身的时候,这个时候你的身体(也就是色法)就可以开始移动。你先迈的左脚,你要知道左脚;然后你迈了右脚,你要知道右脚,就这样左脚、右脚,左脚、右脚,开始进行缓慢的移动,这就是走,这就是经行。
那么这个时候有没有你在走呢?还是他在走呢?没有!只有你的念头和身体这个色法的移动,也就是你应该去如实见,如实观察到的东西。这样你所用的功就是正确的,你就不会迷、不会颠倒、不会妄想。包括你在做其他任何动作的时候,你都要这样去训练;但还是刚才说的,动作一定要缓慢。
所以当你准备花两个小时进行训练的时候,在这期间,你的一切动作都要非常的缓慢,以便于你能够及时的观察。如果说你动作不缓慢,比如你按照正常的速度去打乒乓球,你怎么样去如实地观照你的念头、你的色法的驱动?你是来不及的。所以大家在训练的过程中要慢。
平时生活当中,工作、做饭,或者你在做其他事情的时候,尽量让自己的这个觉照生起;不能够生起也不要紧,因为这是一个过程。大家还记得之前的课里有几篇经文,是讲异比丘来向佛学习佛法,在佛陀给他们传了法要以后,他们自己就会专门找一个很清静的地方,然后让自己处在一个精进不放逸的状态,同时开始思惟修习佛法,一直到他们最后证果。这是当时的圣弟子、出家人,他们修行的一个套路,但是我们现在没有办法像他们这样子去做,所以我们只能够在日常的生活当中,首先把这个觉照力给提起来。因为我们平时忙其他事情的时候,就会专注在我们所缘的那个境界上面,所以很不容易生起觉照。
大家也不要觉得,我从早到晚这个觉照都不能够持续的保持怎么办?当然,如果能够从早到晚都持续保持觉照的话,那你修行会非常快的。能够这样做当然更好,如果不能这样做也不要灰心,因为灰心也是一种执取。这在观念上一定要明白,就是说你现在的环境达不到这样的要求的时候,你就尽量让自己专注的去训练,日常能够提起来就提起来,提不起来心理不要有负担,这个很重要,千万不要有负担。
下节课开始,我们就进入《杂阿含经》的第二卷,来继续学习佛陀的教法。
诸比丘!当观色无常,如是观者,则为正观;正观者,则生厌离;厌离者,喜贪尽;喜贪尽者,说心解脱。如是观受、想、行、识无常,如是观者,则为正观,正观者则生厌离,厌离者喜贪尽,喜贪尽者说心解脱。如是,比丘!心解脱者,若欲自证,则能自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如观无常、苦、空,非我,亦复如是。
礼敬世尊!礼敬阿罗汉!礼敬无上正等正觉者!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