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文约5300字,配图18幅,原创不易,感谢您的耐心阅读。)
如果1942年5月27日的“类人猿”行动未能取得成功,那么莱因哈德·海德里希——党卫队保安处的创建者,帝国保安总局的最高领导人,“犹太人最后解决”方案的制定者和执行人——也将难逃一死,要么像他的顶头上司希姆莱一样自杀身亡,要么像他的继任者卡尔腾布隆纳那样在绞刑架下一命呜呼。作为党卫队黑色帝国内仅次于希姆莱的二号人物,莱因哈德被希特勒称为“铁石心肠之人”,他在建立党卫队情报系统时的精明强悍和推行种族灭绝政策时的冷酷无情,都使后人认定他是一个铁杆纳粹分子和希特勒的狂热追随者,然而鲜为人知的是,莱因哈德在1931年加入党卫队之前对于政治毫无兴趣,对纳粹党更无深入了解,甚至从未读过《我的奋斗》,他之所以加入纳粹运动是诸多偶然因素促成的。
■1942年5月27日海德里希遇刺现场被炸毁的汽车。
寒门逆袭
在纳粹党卫队信奉的意识形态信条中,“种族血统纯净”是极为重要的一条,至少在早期对于申请加入党卫队的候选人有着极为严格的家族历史审查,其族谱要追溯到1750年,以证明为纯正的雅利安人血统,未受其他血统的玷污。莱因哈德拥有一副纳粹所推崇的标准雅利安人的外貌,身材高大挺拔,体格健壮,金发碧眼,甚至超过了警卫旗队的选拔标准,然而,他的家族历史存在着某些似是而非的污点,而且从他的早年生涯也看不出他日后会投身纳粹党,创建第三帝国极端恐怖体制的迹象。
■莱因哈德·海德里希的标准肖像照,他具有标准雅利安人的外貌特征。
莱因哈德的家族绝不显赫,他的祖父卡尔·海德里希是居住在德国迈森的一位地位低微的钢琴制造工人,家境贫苦,他的父亲布鲁诺·海德里希在六兄妹中排行第二。卡尔于1874年因肺结核去世,年仅37岁,当时布鲁诺只有11岁。为了养活孩子们,莱因哈德的祖母欧内斯汀于1877年再婚,嫁给了比自己小13岁的铁匠古斯塔夫·苏斯。虽然布鲁诺的继父并非犹太人后裔,但这个带有犹太风格的姓氏却给布鲁诺及其长子莱因哈德的职业生涯造成了很大困扰。
■莱因哈德·海德里希的父母,他的父亲布鲁诺是位音乐家,母亲也来自艺术世家。
布鲁诺的人生经历相当励志,他自小就表现出对音乐的热爱和天赋,但贫寒的家庭无力负担接受正式音乐教育的费用,他只能利用课余时间自学,通过在集会上演奏和唱歌赚取外快补贴家用,在他13岁时已经是迈森青年乐团的歌手。布鲁诺的才华和进取心获得了外界的认可,在1879年赢得了在德累斯顿皇家音乐学院进修作曲和演唱的三年奖学金并以第一名毕业,从此正式踏入乐坛。经过多年努力布鲁诺成为颇具名气的作曲家和歌唱家,至少写下了五部歌剧,还在1897年迎娶了导师的女儿伊丽莎白·克兰茨,并继承了一笔丰厚的遗产,堪称人生赢家。
■1900年时的哈雷正处在欣欣向荣的繁盛时期。
1898年,布鲁诺携新婚妻子迁往充满艺术和学术气息的德国中部城市哈雷,开办了一座合唱学校。自1871年统一以来,德意志帝国飞速发展,经济繁荣,文化兴盛,造就了数量庞大的中产阶级,而音乐教育成为很多中产阶级家庭的刚需,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布鲁诺的事业取得了极大成功,他的合唱学校在短短几年间就发展成为设施完善、师资雄厚的哈雷音乐学院,他的家庭也在当地社区获得受人尊敬的社会地位,结交了颇多名流,包括一战时期的海军英雄菲利克斯·冯·卢克纳尔伯爵。当1904年3月7日布鲁诺的长子出生时,他的家庭生活优渥,衣食无忧,属于典型的享受帝国崛起时代红利的中产阶级。
音乐家之子
布鲁诺以自己第一部歌剧《阿门》中的日耳曼英雄人物的名字给长子取名莱因哈德·海德里希,并从小给予严格的音乐培训,以期有朝一日继承家业,而莱因哈德也的确传承了父母的艺术基因,展现出很高的音乐天赋,在6岁时就与父亲同台演绎了著名歌剧《尼伯龙根的指环》。莱因哈德幼年体弱多病,为了强健体魄,在父母的鼓励下积极参与体育运动,在游泳、跑步、骑马、击剑等诸多项目上都颇为擅长。音乐和体育成为莱因哈德保持一生的两大爱好。受到母亲的影响,莱因哈德信奉天主教,这在以新教为主流的德国社会并不常见,而在上中学时,父母又为莱因哈德选择了没有宗教背景的新型人文中学,当时德国90%的青少年都在教会学校就读,这样的宗教信仰和教育背景使得他在日后显得颇为与众不同,而他在学校里的表现也超出一般水平。
■1910年时莱因哈德(中)与姐姐玛利亚(右)及另一个女孩的合影。
在一战爆发前,布鲁诺的家业蒸蒸日上,他充分享受着音乐事业给他带来的成就感,但没有证据显示他对政治有所热衷。由于布鲁诺在音乐教育上的名望,他被一本著名的音乐辞典收录,但当此书于1916年出版时却引起了一场风波。一名曾被布鲁诺开除的学生为了破坏他的名声,通过编辑在书中透露布鲁诺的姓氏实际上是苏斯,并暗示他为犹太人,这让布鲁诺十分愤怒,并以诽谤提出诉讼,迫使出版社在再版时删除了相关文字,但布鲁诺一家可能是犹太人的谣言已经传开了,尚在学校就读的莱因哈德也受到影响。尽管如此,布鲁诺并未表现出反犹倾向,相反他与哈雷的犹太人社团相处融洽,这件事也不足以让莱因哈德转变为极端反犹的种族主义者,但在此后的确给他带来了不小的压力。
■1915年,向前线开进的德军部队经过塞尔维亚的一处城镇,战争改变了很多人的命运。
假如没有战争,莱因哈德的人生轨迹将沿着他父亲规划的路线延伸,最终成为职业音乐人继承家族事业,或者按照他在中学时立下的志向成为化学家,然而1914年爆发的一战改变了千千万万德国人的命运,也包括莱因哈德。年仅10岁的莱因哈德还不能理解战争的意义,但已经能够感受到战争给生活带来的变化,父亲学校里的高年级学生大多参军入伍,报纸杂志充斥着有关战争的报道,音乐学院的经营每况愈下,家庭生活水平逐年下降,而1918年德国战败以及随之而来的革命风暴彻底打碎了海德里希家族的宁静生活,战后的恶性通货膨胀更让音乐学院深陷财务危机。
■1919年,参与武装冲突的准军事组织成员在柏林街头用报纸搭建街垒,类似的情况出现在德国各地。
在战后动荡的社会环境中,布鲁诺开始变得政治化,加入了坚持反民主和维护君主制立场的右翼政党人民党。受父亲的影响,当哈雷在1919年陷入不同政治派别的暴力冲突中时,年仅15岁的中学生莱因哈德报名参加了右翼的志愿民防部队,但除了跑跑腿他并未更多地参与其中。尽管日后他宣称自己正是在那一时期形成了民族主义的意识形态,这很可能并不是事实,只是为了巩固自己在纳粹体制内的地位而编造的谎言,但无可否认的是,年轻的莱因哈德在战败的阴影下和许多同龄人一样在心底埋下了对布尔什维克主义和《凡尔赛和约》的仇恨种子,这也是当时大多数德国人的共同意识。
青年海军军官
1922年春,莱因哈德以优异成绩从中学毕业,同时对未来的职业做出选择,他决定成为海军军官。莱因哈德加入海军的原因包含很多因素:他在孩提时代随家人在波罗的海海滨度假时见过公海舰队的雄姿;他父亲的老友卢克纳尔伯爵指挥一艘帆船进行海上袭击的传奇经历;还有他儿时的好友同样选择投身海军;最后,自威廉二世即位以来对海权和强大海军的执着追求早已让海军这一职业在德国备受推崇,即便经历了战败和革命,它依然对莱因哈德这样渴望成功和地位的年轻人充满了吸引力。莱因哈德的决定让父亲布鲁诺十分失望,但得到母亲的支持。
■海德里希家族的密友卢克纳尔伯爵(左)在一战时期指挥“海鹰”号袭击舰取得了骄人战绩,他的传奇事迹促使莱因哈德选择加入海军,右图是1924年作为军校学员的莱因哈德。
1922年4月1日,莱因哈德在基尔成为海军学员,在此后两年中他在“不伦瑞克”号战列舰、“奈奥比”号训练舰、“柏林”号巡洋舰等多艘舰船上完成了基础训练,于1924年4月进入米尔维克海军学院接受军官教育。在海军生涯的早期,莱因哈德被形容为孤立的独狼式人物,几乎没有朋友,总显得与周边的环境格格不入,比如他喜欢在闲暇时拉小提琴,这种休闲方式受到同僚的嘲笑,还有就是对政治漠不关心。当时海军中弥漫着对君主制和昔日荣光的眷恋以及对共和国的敌视情绪,右翼政治气氛浓厚,然而不论是外交部长拉特瑙遇刺,还是法军武装占领鲁尔,莱因哈德都表现出事不关己的冷漠,他的妻子莉娜后来声称当时的莱因哈德“对政治一窍不通,……以傲慢的态度看待所有政党,尤其是纳粹党”。此外,关于他具有犹太人血统的传言又出现了,被其他学员私下里称为“白种犹太人”或“白种摩西”,对此他给予了坚决的反驳。
■位于弗伦斯堡附近的米尔维克海军学院鸟瞰。
虽然遇到了某些阻力,但莱因哈德还是顺利地完成了军官培训,于1926年夏季被授予海军少尉军衔,之后又接受了无线电方面的专业培训,被任命为“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号战列舰的通信军官,他在海军通信学校的教官后来回忆,莱因哈德的“天赋、知识和能力都超出一般水平”。在军旅生活中,莱因哈德依然热衷运动,每天都练习击剑,还迷上了帆船,甚至于1927年在波罗的海帆船锦标赛中夺冠。在成为军官后,莱因哈德与其他军官的关系得到改善,但对下级态度傲慢,并不受水兵的欢迎。1928年7月,莱因哈德晋升中尉,调入基尔海军基地的通信部门任职,他在工作中表现出的能力与自信与日俱增,同时也显露出强烈的野心,他的一位朋友形容他“还是一名中尉时就已经梦想成为海军上将了”。不过,没有人怀疑才能出众的莱因哈德在海军中有着远大的前途,这种前景却在1931年初被他自己亲手毁掉了。
桃色事件
在成为海军军官之后,莱因哈德的生活中除了体育和音乐外,还出现了第三个兴趣点,那就是女人。作为一名血气方刚的年轻军官,他越来越关注身边的女性,在随舰远航时就经常出入酒吧和妓院,而在岸上任职后他有了更多闲暇时光四处猎艳,在各种社交场合利用自己笔挺的制服、风度翩翩的举止和杰出的音乐才能吸引女性的目光,与不止一位女性发生了暧昧关系,也正是在1930年12月6日在基尔举行的一场舞会上,莱因哈德邂逅了未来的妻子莉娜·冯·奥斯滕,当时她年仅19岁,是一位亭亭玉立的金发美女。
■1931年12月,莱因哈德与莉娜·冯·奥斯滕举行了婚礼。
莉娜出身于一个没落的丹麦贵族家庭,父亲是一位校长,她当时就读于基尔女子职业学校,以成为教师作为人生目标,与莱因哈德一样颇有野心。值得一提的是,奥斯滕一家在战后的通货膨胀中失去了大部分财富,经济拮据,因此很早就成为纳粹的支持者,当莱因哈德与莉娜相遇时,莉娜的兄弟已经加入冲锋队两年了,莉娜自己也是坚定的纳粹崇拜者。不过,奥斯滕家族的政治立场起初并未对莱因哈德造成太多的影响,他始终保持着对政治的绝缘。在与莉娜相识三天后,莱因哈德就向她求婚,两人于12月18日秘密订婚,很快他们的婚姻得到了奥斯滕一家的认可,于圣诞节正式订婚。
■1933年,莉娜和莱因哈德与他们的第一个儿子克劳斯在一起。
春风得意的莱因哈德将订婚的消息在报纸上公之于众,但他似乎忘记了在遇到莉娜之前欠下的风流债,报应如期而至。住在柏林的一位女学生在得知莱因哈德订婚后精神崩溃,他们相识于一年前,保持了长期的恋爱关系,甚至在莉娜出现后两人仍然幽会。直到今日这位年轻女子的身份仍不为人知,但可以肯定她父亲与海军高层关系密切,一封有关莱因哈德始乱终弃的投诉信递到了海军总司令雷德尔上将的案头。1931年1月初,莱因哈德受到军事荣誉法庭的传唤,要求就自己的行为做出解释。虽然这起事件有辱名誉,但还不至于严重到断送莱因哈德军旅生涯的程度,如果他坦承错误,至多只会受到轻微的纪律惩罚,但他骨子里与生俱来的孤傲气质使他以轻蔑的态度对待这场审判,最终惹恼了上级,促使雷德尔做出了将其开除的决定。1931年4月30日,莱因哈德本来前途光明的海军生涯戛然而止!
命运转折
对于莱因哈德而言,这场职业危机发生在最差的时候,整个德国正受到大萧条的冲击,失业人数已超过450万人,虽然他可以继续从海军领取两年每月200马克的遣散费,但这点收入根本无法支撑生活,父亲的音乐学院濒临破产,未婚妻的家庭同样入不敷出,都无力给予经济援助,他和莉娜的婚姻岌岌可危。在被开除后的那一个月是莱因哈德一生中最黑暗的时刻,他只能另谋生路。凭借军中资历他获得了几个工作机会,包括前往基尔做帆船教练,月薪380马克,在当时已经相当可观,但莱因哈德出人意料地拒绝了,他声称不想沦为有钱人家的帆船佣人,其内心中依然想从事与海军军官地位相当且能够穿着制服的体面工作。
■莱因哈德·海德里希进入党卫队的引荐人卡尔·冯·埃伯施泰因,他在冲锋队和党卫队中都获得了很高的职位。
就在莱因哈德处于彷徨之中,海德里希家族的密友冯·埃伯施泰因男爵夫人为他提供了一条出路。男爵夫人的儿子卡尔·冯·埃伯施泰因早在20年代就加入纳粹党,如今已经高居慕尼黑冲锋队领袖。得益于经济危机带来的紧张局势,纳粹党正在迅速壮大,冲锋队的人数在一年内增长了2.5倍,出于街头冲突的需要,纳粹党十分欢迎具有军事素质的前军官加入。在慎重考虑后,卡尔推荐莱因哈德到党卫队领袖海因里希·希姆莱手下工作,而后者当时正急于物色合适的人选建立自己的情报组织。为了增加推荐的成功率,卡尔特意提及莱因哈德曾担任三年的情报军官,虽然事实并非如此,但这个不实信息促使希姆莱同意面见莱因哈德。
■1932年,纳粹冲锋队在柏林街头列队行进,接着大萧条带来的社会危机,纳粹党迅速发展壮大。
对于这个职位,莱因哈德起初持保留态度,但在未婚妻和母亲的强烈支持下,他决定考虑在党卫队开启新的职业生涯。在此之前他既没有读过《我的奋斗》,更不知道党卫队的存在,他并不是因为纳粹意识形态的驱动而投奔希姆莱麾下,而是基于军旅生涯的无望、经济上的困境、对婚姻的挽救以及对于回归那种有组织生活的渴望,才走上纳粹鹰犬的道路。作为谋求新职位的前提条件,莱因哈德于1931年6月1日加入纳粹党,党员编号554916,虽然算不上参加过“啤酒馆暴动”的“老战士”,却属于1933年夺权成功之前加入的党员,依旧被视为忠诚一员,他的党卫队编号为10120。
■在1931年6月的会面后,希姆莱(中)和海德里希(右)开始了长达11年合作,后者长期扮演着希姆莱副手的角色。
6月14日下午,莱因哈德前往慕尼黑郊外的养鸡场与希姆莱会面,他带有典型雅利安人特征的外表给党卫队领袖留下了良好的印象,即使在了解到他只是通信军官,没有情报工作的经验后,希姆莱仍然愿意给他机会,要求他在20分钟内写出一份有关建立情报组织的大纲。莱因哈德利用学生时代从侦探小说中获取的有限知识,并以军事术语加以包装,完成了这项面试,赢得了希姆莱的赞赏,从而取得了这个最初月薪仅有180马克的职位,这份薪水甚至不及熟练工人和商店售货员,但莱因哈德对这个工作的前景却充满信心,他从零开始建立了党卫队保安处,并最终掌握了整个第三帝国情报和警察组织的至高权力!如果雷德尔在两个月前预见到这个结果,他是否还会将这位违纪军官踢出海军?
■1934年在伏案工作的莱因哈德·海德里希,他当时已经是党卫队保安处和巴伐利亚警察部门的领导人,已晋升至旅队长衔级。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