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李治废王立武,立武昭仪为后,夫妻二人进入了一段甜蜜期。显庆元年(656年)十一月,武后又生下了第三子李显。

显庆二年(657年),唐高宗颁布《建东都诏》,改洛阳宫为东都,正式实行两京制。

当年武后的父亲武士彟还是个木材商人的时候,曾经参与隋朝对于东都洛阳的营建工作。估计是个木材供应商。他绝对不会想到,多年以后,他的女儿会成为东都的主人。

接下来的三四年间,褚遂良和长孙无忌先后死去,关陇贵族集团的势力受到严重的打击。高宗李治借“废王立武”事件,打倒元老派人物,完全掌握了政权,不再受制于人。

显庆五年(660年)十一月,曾经讨平西突厥的邢国公苏定方,被任命为神邱道行军大总管,出兵平定百济。俘虏百济国王义慈父子,还献唐廷。高宗下诏赦罪不诛。

也就是从这一年起,李治开始生病,身体逐渐不行了。

李唐皇室,很可能有家族遗传病。被逼退位的唐高祖李渊,几乎是被软禁了起来,过着囚徒般的生活,并最终因病去世。而他所患疾病,正是“风疾”。主要表现为头晕目眩,目不能视,言语不利,行动不稳。

晚年的唐太宗李世民,也是得了此病。许多政务只能交给太子李治来处理。

好在李治比他爹李世民孝顺。处理完朝廷事务,就跑去侍奉汤药。顺便把小妈武媚娘勾搭上了。

现在,这种病又发生在时年33岁的李治身上。不发病还好,一旦发病,正常生活都很难了,更不用说处理那么多的国家大事了。

朝廷那么多奏章,每天都需要处理。怎么办呢?

太子只是个孩子,还需要人照顾呢。已经被以长孙无忌为首的重臣专权了那么久,此刻更不能再放权给大臣了。皇室家族中,发生过谋反案,也不能信任。

武后为人聪敏,明察善断,文史知识丰富,那就让她帮着处理一下吧!自己的老婆,放心点。

而武后等这一天,也等了很久了。我办事,你就放心吧。好好养病,身体要紧。

虽然已经是最尊贵的皇后,但是武后的志向并不在此。管理后宫那些女人和太监,对她来说,未免太过大材小用了。面对这样一个难得的机会,武氏牢牢地抓住了。她开始插手政治,更加深入地参与到国家大事来。

从此以后,这对夫妻就成为了紧密的政治结合体。武后对政事的处理,往往都非常符合高宗的旨意。

龙朔元年(661年),38岁的武后,第一次真正参与到了国事中来。当然,是从文艺方面入手的。她请求禁止天下妇女为俳优之戏。女人就应该老老实实在家相夫教子,不准从事滑稽演艺事业。高宗采纳并下诏实行。

同年四月,李治身体有所恢复,准备率军亲征高句丽,在武则天和众臣的柬阻下才作罢。

在处理国事之余,夫妻二人情感仍然很好。政治生活并没有影响到他们的夫妻生活。龙朔二年(662)六月,39岁的武后,在蓬莱宫生下第四子李旦。皇子李旦满月时,大赦天下,赐宴三日。

初开始的“屈身忍辱,奉顺上意”,随着权势的增长,武后开始变得作威作福起来。甚至连李治都不能再为所欲为了。

李治很生气。连自己的元舅都赐死了。为的还不是皇权在握,为所欲为吗?现在居然连自己的老婆都管不住了。麟德元年(664年),武后引道士郭行真入宫,行厌胜之术,被宦官王伏胜告发。李治决定将武后废为庶人。秘密召来宰相上官仪商量。

上官仪奏道:“皇后专恣,海内失望,宜废之以顺人心。”

你老婆专作威福,恣意妄为,全天下的人都很失望。赶紧顺应民心,把她废了吧!

一句话说到了李治的心坎里:“好,草诏。”

或者是李治的保密工作没做好,也或者是武后已经用金钱收买了皇帝的侍从打探消息。知道李治命令宰相写诏书,准备废掉自己。武氏立刻赶了过来。伏地诉说了一番,竟然使得李治于心不忍,撤回决定。又担心武后怨怒,只好说:“我原来没这个心思,都是上官仪教我的。”

既然你想怂恿皇帝废掉我,我就杀了你。

上官仪和王伏胜都曾事奉过废太子李忠。武后便指使许敬宗上书,诬告上官仪与王伏胜,串通李忠意图谋反。最终,上官仪与儿子上官庭芝、宦官王伏胜都被赐死,家产被抄没。

就连尚在襁褓之中的上官婉儿,也受到祖父谋反案的牵连,与母亲郑氏一起被没入掖庭,充为官婢。废太子李忠则被赐死在贬所。

不难想象,此案在朝野中造成的影响。但凡得罪武皇后,丢官不说,更会性命难保,家族难安。这种恶劣后果,任何反对武后的人,都要好好掂量掂量。

从此,武后地位完全稳固了下来。每当朝廷议事,李治坐在龙椅上,武后便垂帘于后,政事大小她都参与。官员升降,生杀大权,决于其口。

在之前的龙朔二年,薛仁贵三箭定天山,击退了回纥铁勒部九姓突厥的侵犯。加上平定百济,大唐国力鼎盛,一片升平气象。于是武后就联合众大臣劝李治封禅泰山。

麟德二年(665年)十月,唐高宗李治率领文武百官,扈从仪仗,武后率内外命妇。各国使节和酋长随行,队伍绵延数百里,浩浩荡荡从东都洛阳出发,前往泰山封禅。

按照惯例,封禅由皇帝初献(第一次献酒),大臣亚献(第二次献酒)。武后说了,这不合理,到我这得改一改。李治初献毕,由武后亚献。武氏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主持封禅亚献的皇后。

封禅之后,李治的病情仍然没有缓解。这时他已经开始着手培养接班人了。乾封二年(667年)九月,久病不愈的李治,命令太子李弘监国,封皇子李旦为相王。

他念念不忘的远征高句丽,也在次年由李勣完成。李勣攻入平壤后,俘虏了高句丽国王和大臣,完成了征服。

上元元年(674年),李治称天皇,武后称天后。这年九月,47岁的李治终于为元舅长孙无忌平反,下诏恢复官爵,陪葬昭陵。

上元二年(675年),李治风眩病再次加重,政事皆由武后处理。李治甚至一度想要逊位于武后,被宰相郝处俊谏止。而武后则学起了唐太宗李世民,引文学之士于宫中著书,参决表奏,被人们称为“北门学士”。四月二十五日,太子李弘病死。改立雍王李贤为太子,大赦天下。五年之后,又废掉李贤,改立李显为太子。

永淳二年(683年)十二月,饱受疾病折磨的李治驾崩于东都洛阳。临终遗诏裴炎等人辅佐李显,军国大事有不能决者,取天后处分。

作为处于两个传奇人物李世民和武则天之间的皇帝,李治在位期间,创下的永徽之治,以及他本人的治国才能,向来被后世所低估。立武氏为后,夫妻之间在共同处理国事的同时,也夹杂着纷争和纠葛。但是并没有危害到国家的安宁和对外作战的胜利。

不管后人怎样认为李治懦弱、没主见。至少他在位期间,武后虽然掌握实权,始终都被压制着。而他的离去,则意味着,流传于贞观末年“武氏代有天下”的谶言,将一步步变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