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十年(636年)六月,长孙皇后因病在立政殿去世,年仅三十六岁。谥号文德皇后。唐太宗李世民誉之为“嘉偶”、“良佐”。后来,小儿子唐高宗李治为她加谥号为文德圣皇后。玄孙唐玄宗李隆基加尊号为文德顺圣皇后。
长孙皇后不仅深受丈夫李世民的爱戴和怀念,也被儿孙们所崇敬。更因为辅佐唐太宗开启了“贞观之治”,在历史上留下了“千古贤后”的美名。
回顾她三十六年的短暂人生,长孙氏也确实担得起如此美誉。
长孙皇后出生于隋文帝仁寿二年(601),鲜卑族,小字观音婢。父亲长孙晟出身北魏皇室,是隋朝右骁卫将军。母亲则出身北齐宗室,是隋扬州刺史高敬德之女。
如此世家贵族,自然很注重对孩子的教育。还是小女孩的长孙氏就非常喜欢读书,言行举止,更是合乎礼仪规范。作为长孙晟的小女儿,她也受到了整个长孙家族的喜爱。
隋大业九年(613年),十三岁的长孙氏,与十六岁的李世民结为夫妻。这对少年夫妻,从此开始了相互敬爱,相知相伴的一生。
长孙氏与李世民完婚不久,婆婆窦氏就去世了。作为李家的次媳,在没有婆婆的指导和帮助下,她尽心地孝顺公公,谨小慎微地与妯娌相处着。对她来说,这是一段既辛苦,又幸福的时光。日子平静,大家庭的关系还算和谐和睦。
大业十三年(617年),李渊父子举兵反隋,开启了争霸天下之路。虽然丈夫李世民常年在外征战,孩子的诞生还是给了长孙氏很多的安慰。她在家里照顾孩子,孝敬公公。尽量让丈夫免除后顾之忧,让他放心去打天下。
只是随着大唐的实力越来越强大,李家内部的矛盾,也越来越深。
秦王李世民在平定天下的过程中,居功甚伟。引来了父亲和兄弟们的猜忌。不仅李建成和李元吉经常在李渊面前诬陷自己的亲兄弟。李渊的妃嫔们,也因为受了二人的贿赂,或者李世民损害了她们的利益,也在李渊面前大吹枕头风。
天长日久,李渊对李世民也越来越防备。但是在战争年代,又不能不使用英勇果敢、能征善战的秦王。所以父子关系,极其微妙。
作为秦王妃,面对丈夫与父亲的矛盾,与兄弟的争竞。她能做的,就是尽可能缓和双方的矛盾,跟妯娌们友好相处,尽最大可能去弥补这种裂痕。
普通妇女,面临类似情形,恐怕就做不到这样。有很多人会站在丈夫身边,导致家庭矛盾加深到不可挽回的地步,甚至完全撕裂原有的亲情。
尽管长孙氏做的是对的。但这毕竟不是普通的家长里短,名利之争。而是关乎到皇位,关乎到天下。她相信自己的丈夫。因为从少年时就相知相爱,她了解他的能力,知道他能给国家带来什么。
在发生“玄武门之变”后,她更加坚定站在丈夫身边。亲自慰问勉励那些冒着生命危险为秦王效力的勇士们。而将士们也因此更加感激这种难得的知遇之恩。
但是她也没有忘了遭遇困境的妯娌们。她尽可能地帮助她们,尽可能地照料她们,使她们能够平静安稳地生活下去。
等到李世民即位。作为皇后的长孙氏,更加注意自己的言行。
在宫中,她厉行节约,以身作则。甚至亲自动手缝制衣物。
在太宗和她讨论到赏罚事宜的时候,她闭口不答。因为她不想被人说“妇人干政”。
在太宗封赏兄长长孙无忌的时候,她一再请求太宗,不可让自己家族的人身居高位。她读过史书,深刻地明白,外戚权势过盛,是取祸之道。
长孙皇后的异母兄曾经对他们兄妹不好,她则以德报怨,请太宗加以恩宠。
太宗非常喜爱长孙皇后生下的长乐公主。等到长乐公主结婚时,嫁妆十分丰厚,超过了长公主。魏征柬阻,长孙皇后则命人赏赐魏征锦帛五百匹,以其能忠言逆耳也。
太子李承乾的乳母常常抱怨东宫器用缺少,长孙皇后并不因此就厚待。她说:"为太子,所患德不立而名不扬,何忧少于器物也!"
让孩子明白什么更重要,什么不那么重要。是父母应该做的,也是瓤孩子一生都受益的事情。
对自己的子女,管教严格,甚至悭吝。对于能帮助自己的人,则愿意给予更多。这样的贤内助,真是男人求之不得的好妻子。
等到长孙皇后病情危重时,太子请求赦免囚徒,请道士僧侣祈福。她也果断拒绝。不愿因为自己生病,就扰乱了国家的法度,更不愿带来不好的示范。
自十三岁嫁给唐太宗,到三十六岁去世。二十三年间,长孙皇后以她的学识,她的见解,她的宽容,她的自律,她的远见。相夫教子,协助唐太宗开启“贞观之治”,培养了在位时达成“永徽之治”的儿子李治。不愧是母仪天下的千古贤后。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