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说个残酷的结论:

IT行业已经没有了以前的光鲜亮丽了,未来的日子可能并不会太好过。

为什么这么说?

01

IT行业,尤其是以程序员为代表的岗位,是非常典型的“技能型”工作。

顾名思义,就是指有一些准入门槛要求的。

相对来说这类岗位的人,在表面上看来往往会比其他人更有安全感。

但实际上并不是,虽然技能型的岗位起点相对较高,但之后的发展,取决于这个技能的稀缺性。

当初互联网快速兴起,而国内对于程序员这样的人才供给一时没有来得及跟上,所以程序员这个相对稀缺的岗位,起点薪资自然不低。

但是互联网在国内的发展已经有了20多年,行业趋于稳定状态,人才供需逐渐平衡,原来的溢价也就消失了。

这也就是我们常常听到的程序员们普遍都有“35岁中年危机感”,因为当行业衰落,专业人才不再稀缺,这个时候就不得不转型,而技能并不像能力那样可以转移,所以就可能会被淘汰。

02

像我们熟知的产品经理或做企业咨询的人,看起来什么都不会,可能连PPT都做得很一般,但实际上能力型的人,市场价值的天花板是非常高的。

比如微信的开发者张小龙,他能够拿到上亿的年薪,谷歌的CEO皮查伊年薪可以达到近3亿美元。

孙圈圈在《请停止无效努力》一书中说过:

在如今这个变化莫测的时代,个人不可能把安全感寄托于企业,甚至寄希望于某个稀缺的技能,而只可能来源于自我价值的全面提升,尤其是可迁移能力的提升。

比如我们常说的思考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审美能力等,一旦我们掌握了这些能力,是可以直接顺利迁移到另一个行业中的。

所以回到那个问题,程序员想要在未来的竞争中具备竞争力,除了做好码农的工作外,也要去刻意提升自己的通用能力。

你原本是一个不太擅长处理人际关系的程序员,但你可以在工作岗位中创造条件来提升自己的人际沟通能力。

亚马逊创始人贝索斯有一句很经典的话:

人们经常问我,未来10年会有什么变化,可他们从来不问我,未来10年什么不会变。

在这个变化的时代,你需要有不变的核心竞争力,才能从容应对,而“能力”就是那个不变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