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外来游客都爱耶路撒冷,然而以色列人最向往的却是特拉维夫。这座地中海边摩登时尚灯红酒绿的大都市,吸引着来自全国各地渴望新生活的年轻人。以色列物价水平不低,大城市特拉维夫更是名列全球生活成本排行榜前列。房价尤甚,有统计显示以色列是全球房地产最热地区第三名,前两名当然是中国大陆和香港啦。特拉维夫的起源其实就跟房价有关,19世纪末居住在雅法的犹太人因为当地房价太高,于是在雅法郊区开疆辟土新建了犹太社区,从而开启了特拉维夫都市的发展史,没想到近百年飞速发展,当年的郊区反而成了都市中心,还合并了老城雅法成为现在的特拉维夫-雅法。不过现在虽然城市已经高楼大厦林立,但依然没有摆脱当初房价的困扰,在街上的房地产广告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标价千万美元级别的豪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全世界都公认犹太人善于经商赚钱,各种影视剧中也有不少犹太家族打造商业帝国的传奇故事,以色列本来国土面积就不大,世界各地的犹太人都想回到故土,人与资源的矛盾必然突出。其实大部分以色列人还是普普通通的,工作、挣钱、养家,跟我们一样会受到柴米油盐的困扰。畸形的高房价很容易遏制年轻人的梦想和未来,但这是全世界的大城市都正在经历的痛苦。在一家饭店偶尔听到服务员聊天,小姑娘来自特拉维夫以外的其他地方,市内房子太贵只好租住在附近一个卫星城,公交单程要一个多小时(我特想跟她说这跟帝都比都不算事儿啊)。导游Avi认为房价高主要是以色列建筑工人人工成本太高,效率太低,政府现在开始引进中国公司来修建住宅,有条修了10年还没完工的轻轨也开始有中国人来参与,他们觉得有希望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市中心的一家购物中心闲逛,发现寸土寸金的地方里还保留了一块空间纪念城市的起源,老照片记录了犹太人当年的生活,那时以色列都还没建国,可以看到面包店的建筑跟我们在城里老区小巷中看到的差不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因为在地中海边,不少照片都是有关海滨生活的,特拉维夫人很high很会玩的特点百年前就可见一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们住的酒店对面有座造型奇特的公寓楼,画风诡异如同巴塞罗那城里那些高迪的作品,如果挂牌买票参观想必也能忽悠不少人,当然这不是典型的特拉维夫建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特拉维夫最富盛名的建筑群大都集中在著名的罗斯柴尔德大街(Rothschild Boulevard)附近,这条大街的名字眼熟吗?如果你看过《货币战争》这本书,一定记得里面有大量篇幅跟罗斯柴尔德家族有关,控制世界财富的犹太人家族,富可敌国。城市中保留了大量不同年代、新旧交融的白色现代主义风格建筑,构成了特拉维夫独特的白色基调,被人们称为“白城”,如今已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条大街绿树成荫,不少咖啡馆是特拉维夫人聚会聊天的地方,两旁有很多起源于德国的包豪斯建筑,明快的结构,舒适的功能,崭新的材料,颠覆当时的传统引领了新的审美。今天我们看这些建筑可能觉得有些平淡无奇,但这正是现代建筑的起源,将建筑从繁杂的装饰中解放出来,从而也极大降低了成本,我们居住的楼房,办公楼的灵感可能都来自这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前面说到特拉维夫起源于犹太人因为高房价而在雅法郊外开辟了新的住宅区,这片叫做Neve Tzedek的社区现在还基本完整的保留下来,而且依然生活了不少犹太居民,实属难得。不过听说这片看起来并不起眼的住宅区就是特拉维夫乃至以色列房价最高的社区,除了居住在这的一些原住民,能买得起这些房子的恐怕只有亿万富翁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小区很像都市中的村庄,安静质朴。小巷中有时也会堵车,有时也会迎面遇到这种欢乐的场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地人携家带口在街心花园里享受休闲时光,温馨甜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带着犹太小帽的教练对小朋友的动作要求一丝不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社区里溜达,发现这里有些像北京的胡同,并不宽大的道路两旁都是些不超过两三层的低矮小楼,大部分都已经斑驳,有些还被勾画了各种涂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零零散散有些小商铺,理发店、面包店、餐馆。。。大部分应该都是给本地居民服务的,并没有门庭若市的场面,风格偏向小清新,很安静很可爱的那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路边餐厅停了辆复古款的三轮车,立刻给本来普通的装饰增添了格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还没到饭点儿,不少犹太青年三三两两一起喝咖啡聊天抽烟,这次在特拉维夫发现当地人很会享受生活,并不是印象中犹太人那种忙忙碌碌急着赚钱的样子,中午大街上很多人从不同写字楼里出来约朋友吃饭喝咖啡,非常休闲惬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个社区保留了各个时代不同风格的房子,有的简陋无比,有的豪华高大。有些大概刚刚易主,正在大兴土木。导游说政府对这些有历史价值的社区有严格管控,很难在这拆旧房盖新房,大部分都是原样维修,内部重新装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地中海蓝白黄风格的小楼,可惜这次没机会走进普通人家看看。讲真这片社区的房子从外表看并没什么过人之处,但特殊的历史地位和绝佳的地段可能深受犹太人青睐,家国意识很强的海外富豪不惜重金在此寻根置地,一栋房子几千万美金在这不足为奇,买的就是一种思乡的情怀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年最早从雅法来的犹太人建造的房子,现在已经改建成博物馆,记录下19世纪末的犹太社区生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窗户上有个奇怪的小人头,扭一下就可以转过去,导游开玩笑说如果老公不在家老婆就把小人头转过去,情人看见就可以进来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社区中央是个小广场,教堂,博物馆环绕在周边,不少当地人在这闲聊、发呆、溜娃、读书,给帅大叔拍了一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墙上的彩色壁画记录了犹太社区的发展史,带红帽的好像是个导游,绘声绘色用希伯来文给大概是其他地方来的寻根朝圣团讲解着什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东地区传统民居好像都有水渠,小广场上也流水潺潺,小朋友们都没工夫搭理我,人家在水渠里有新发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街角接送孩子们的奶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自家窗口眺望的萌娃们。犹太人家庭观念很强,通常一个家庭会有好几个孩子,以前一个美国犹太同事年纪轻轻居然有五个孩子,当时真让我大跌眼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Neve Tzedek社区不远的HaTachana火车站是特拉维夫第一座火车站,当年连接耶路撒冷的线路十分繁忙,现在已经废弃,车站建筑改建成为纪念馆,而且依然保留了部分铁轨和车厢,好像时光停滞在过去的某个瞬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车站后面的一片小房子里散布着各种创意手工店、纪念品商店还有餐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们午饭选的这家叫Vicky的餐厅被几棵盘根错节的老树罩着,阳光让透明的玻璃房里充满暖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黑猫在草地上打盹,颜值颇高的一家三口在屋内伴着鲜花和阳光享受美食,场面十分温馨甜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家是典型的地中海风味,混合了西班牙和意大利南部风格,内部装饰简单,菜品不贵,但味道很赞,随意中处处是惊喜,本地人也经常光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新鲜蔬菜沙拉用的是以色列自产的各种蔬菜,都很好吃。那个菜花的做法跟我们中餐里不同,味道独特,有淡淡的烧烤味,不知用了什么秘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灿烂阳光下美食好像都有了海的味道,特别像在海边野餐的感觉,彩色的盘子跟食物和心情很配。那些汉堡其实个头都不大,应该是西班牙Tapas的风格,里面牛肉烤得很香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海鲜饭料足味美,螃蟹、鱿鱼、鲜虾的味道浸透了米饭,一上桌瞬间一抢而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饭后甜品合集,吃到那根“油条”就更确定了这家的西班牙血统。混了果仁的冰激凌也是我最爱,最后那块巧克力有点甜。国外点菜最不会错的就是甜点啦,一般随便一家店都完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特拉维夫林立的现代化高楼下总能发现交错其下的低矮建筑,在有些区域特别明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对于有些价值的历史建筑,总是会想方设法保留下来,改建成博物馆、餐厅、商店等,尽量在保护的同时也发挥其实用功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保护的代价有时相当大,曾经就用特殊的方法将整一个历史社区中所有的房子平移几百米,为新建的建筑群让路,图上这个装置就是当年这次搬迁的工具之一,相对于某些简单的“拆”,“迁”似乎更有意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老房子里的博物馆现在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让年轻一代记住民族的历史,上帝的应许之地,留着蜜和奶的国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很多新兵入伍时都要来参观,女兵在模拟作战室里凝神观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特拉维夫这座年轻的城市,用自己的方式讲述着独特的故事,在历史与未来,保护与发展,传统与开放中平衡、前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离开的那天在卡梅尔市场碰到一群极富感染力的青春少男少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了某个慈善项目向路人募捐,热情主动而又彬彬有礼的犹太少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头带黄鸟的小鲜肉萌萌哒却还有些腼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记住这些活力四射,青春洋溢的笑脸,相信他们的未来。(文:长腿叔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