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瀚的海洋,不但给人们以广阔、美丽、宁諍的感觉,它的惊涛骇浪,更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然而,在海洋深处,还有一片神奇的世界,却鲜为人之。那里,丝毫没有光线,伸手不见五指,一向被认为是生物的荒漠,是地球上最后一块未开发的领域。正是这个神奇的世界,千百年来吸引着无数探险家,想深入其中,探求它的奥秘,然而终因种种条件的限制,直到上世纪60年代才开始起步。1960年1月23日,美国海军中尉唐 沃尔什和雅克 皮卡尔乘“的里雅斯特”号深海潜水器,几次成功地下潜到位于太平洋关岛附近的马里亚纳海沟中深度为10916米的査林杰海渊,从那以后,真正意义上的深海探险活动才拉开序幕。
认识海洋的外貌还比较容易,了解看不见的海底世界则十分困难。
海底世界是什么样的?地形、地貌如何?那里有些什么东西?一系列的海洋考察工作常常得从测量海洋的深度开始。
早在宋、元年间,我国渔民和航海家们就发明了“用长绳下钩,沉至海底取泥”和“下铅锤测量海水深浅”等方法。
稍稍改变一下绳头上重物的结构,把它做成各种式样的能够抓取海底物质的“测锤”,就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海底物质的性质。
后来又用钢丝代替麻绳,并且还用一种带有能够自动脱落重物的“测深锤”代替一般的铅锤。这样虽然可以测得更深了,但是缺点仍然存在——使用很不方便,测量不太精确。
用光和电测量行不行呢?不行。水的透明度太差,光照到海面上,大部分被反射,少部分被吸收;海面下二百米深的地方就几乎一片漆黑。水又是电的良导体,它能够强烈地吸收电磁波,所以用雷达测深也无能为力。
办法当然还是有的。人们发现,声波能够在水里很好地传播,我们可以委托它来充当海洋深度的“测量员”。用回声测深仪来测量海洋深度已经有好几十年的历史。测深仪在海面上向海底发出强大的超声波,声波以每秒1450米的速度向四面八方传播,碰到海底,马上反射回来,这就是回声。求出发出声波和收到回声的时间间隔,又知道了声波在海水里的传播速度,就不难箅出海底离海面的深度。
回声测深仪安装在船上,船只一面航行,一面测量。每测一次一万米的深海,声波往返时间十四秒都不到。如果把测量结果自动地记录到纸带上,我们根据纸带上绘出的连续曲线,就能清楚地看出航行路线上海底的深浅。
回声测深仪还能大致地告诉我们组成海底物质的性质。当然,光靠回声测深仪来了解海底物质的性质是不够的。我们可以用专门的“取样管”下到海底去取样,也可以用钻探的办法钻取海底的岩芯。海底物质取出来了,经过研究分析,我们就能了解海底物质的种类和性质,它们形成的年代和历史,还可以弄清楚海底的地质构造以及有用矿产的分布。
在浅海地区,这件事情好办:潜水员穿着软潜水服就能下到一百多米的深度,穿着用钢筒制成的硬潜水服可以到达三百多米深的海底。
但是,如果要到更深的地方去,那么光穿潜水服就不行了。这时候要乘深水潜艇或潜深球。
第一个潜深球是1929年创制的,它是一个直径1.45米的钢铸圆球,球壁厚度32毫米。人们乘坐潜深球向海底进军,潜水深度在逐年增加着:1930年——435米,1934年——923米,1949年已达到1375米的深度。
但是,潜深球必须要用船系着钢绳在水里活动,这是很不方便的。1948年以后,人们又设计制造了一种不用缆索牵引的能够独立行动的深潜装置-----深水潜艇。它依靠浮体装置可以上浮下沉,通过电动机带动螺旋桨,能够在水里自由行进。
潜水深度记录在继续增加着:1953年下沉到3150米,不久以后又增加到7200米。1960年1月23日,一艘名叫“的里雅斯特”的深水潜艇来到太平洋的马里亚纳海沟的洋面上,花了两个多小时的工夫,终于沉降到创纪录的10916米深处。在强烈的探照灯光的照耀下,潜水员们在这里看到了一条长约三十厘米、眼睛微微突起的扁扁的鱼和一条三十厘米长的红色海虾,这两个深水动物自由自在地游过舷窗,简直令人难以置信。
要知道,海底越深,压力越大;深度每增加十米,压力就增加一个大气压。在水深1000米的地方,海水可以把木材体积压缩一半;在7600米的深处,空气会被压成像水那样密实。来到10000万米深的海底,压力将等于地面大气压力的1000倍;个头不大的“的里雅斯特”深水潜艇,经受的总压力竟达15万吨之巨。
有了这样或那样的潜水设备,我们就能够直接观察海底地形的细节,亲临其境地考察神秘的海底世界。此外,我们还可以通过电视传真、红外线照相和激光全息摄影等,把海底景象如实地传送到海面或地面上来。
现在我们终于大体上掌握了海底地形、地貌的基本轮廓。
过去我们总以为,海洋底里一定是十分平坦的。其实完全不是这样。海底同陆地一样有着相当复杂的地形,有高山平原,有盆地深沟。
靠近海岸的海底,落潮时露出水面,涨潮时被海水淹没。这叫做“潮间带”,是大陆和海洋的分界线。
潮间带往外,海底坡度一般都很小,十分平缓,水深通常在200米以内,叫做“大陆架”。大陆架是陆地向海洋延深并被海水覆盖的部分,属于浅海海底,它围绕在大陆的周围,各处宽窄不一,宽的超过1500公里,窄的连10公里都不到,平均宽度是74公里。
连着大陆架的是一个相当陡峭的斜坡,叫做“大陆坡”,它是大陆架向大洋底的过渡地带,深度急转直下,从几百米到二三千米。
从大陆坡再往外,那就是世界海洋的主体——“大洋底”了。在整个海底面积里,大陆架和大陆坡的面积只占百分之二十二左右,大洋底的面积占了百分之七十八。
大陆架浅海区的地形是比较平坦的,起伏都不大,其上覆盖着一层主要是由河流从陆地上带来的泥砂和石块;但是大洋底的地形却比较复杂,有广阔的平原、盆地,有宏伟的高原、山脉,有孤立的海底火山和珊瑚岛礁,洋底表面还铺着一层厚厚的软泥。因此,把海底地形说成是一个巨大无比的水盆,这不过是一种形象的比喻而已。
人类对于海洋的认识,有一个由浅入深、由片面到更多的方面的过程。现在人类巳经不再像古人那样对海洋感到陌生、可怕了。人类主要通过物质的生产活动,逐渐地认识了海洋的现象、海洋的性质、海洋的规律性、人和海洋的关系。海洋的确是一个宝库,无穷无尽的资源等待着我们去开发。同宇宙航行和原子能利用一起,开发海洋已经成为当前世界上的三大科学技术之一。
海底11000米幽深的海底,压力大,水温低,没有光照,常年处于黑暗状态、缺氧、食物稀少,简直是荒蛮之地和生命禁区,会有生物存在吗?人类能够到达吗?一对父子对此给出了肯定的答案。他们就是深海探测历史上的一对英雄父子,父亲是奥古斯德 皮卡尔,儿子是雅克 皮卡尔。
奥古斯德 皮卡尔是一名瑞士气象学家,早在1933年他就提出,要使深潜器下潜到2000米以下,必须在深潜器上加一个压力舱加以保护。二战结束后,皮卡尔在比利时国家科研基金会的资助下,建成了第一艘“水下气球”式“弗恩斯”III号深潜器。
1951年,皮卡尔带领儿子雅克 皮卡尔来到意大利港口城市里雅斯特,在瑞典有关部门的支持下,设计他的第二艘深海潜水器。这艘深潜器长15.1米,宽3.5米。皮卡尔父子将它命名为“的里雅斯特”号。
经过反复修改、设计,“的里雅斯特”号日臻成熟。时光流淌到1960年1月23日,人类深海探险历史中最重要、最精彩的事件拉开了帷幕——“的里雅斯特”号深潜器从太平洋关岛海域下潜到马里亚纳海沟10916米的最深处,从而为人类征服海洋揭开了最壮丽的一幕。
那天,或许是苍天也在考验这艘己经被施放到太平洋马里亚纳海沟上方宽阔的洋面上的深潜器。洋面上掀起5米高的大浪,但小皮卡尔和同伴鼓着最大的勇气,一定要深潜到马里亚纳海沟的最深渊去探个究竟!
上午7时许开始缓缓下潜,不久深潜器就被黑暗笼罩。一路下潜都很顺利。但下潜到9000米时,突然出现意外,舷窗外的玻璃“咔嚓”响了一下。也就是说,压力达到91兆帕斯卡时,玻璃出现了裂缝。但小皮卡尔对父亲的设计十分信赖。他们继续下潜。经过6个多小时的下潜,重150吨的“的里雅斯特”号深潜器终于第一次把人类带到了世界大洋的最深点一一马里亚纳海沟挑战者深渊。深潜器离大洋洋底只有5米,深度指示为11530米,该深度指示经订正后为10916米。
在没有太阳的洋底世界里,海水温度才2.41°,两位探险家在这里进行了20分钟的科学考察。他们亲眼看到了呈黄褐色的洋底土壤,这是硅藻软泥。人们原以为在如此巨大的高压环境下,任何生物都无法生存。然而在探照灯的照耀下,小皮卡尔却发现了类似比目鱼的鱼在游动,这种鱼长约30厘米,宽约15厘米,身体扁扁的,眼睛微微突出。他们还看到了一些小生命在活动,其中有一只大约长2.5厘米的红色的虾,正在绕过舷窗自由地遨游。
这两位探险家证实了即使在大洋的最深处也绝不是寂静的世界,依然存在着生命。皮卡尔父子实现了他们的最终梦想,成为深潜器设计最成功的人和传奇式的英雄,也使深海潜水探险达到了高潮。
【本文节选自《探险记系列3》,作者:刘丹,有删减;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