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8月25日至26日,中国东方文化研究会阳明文化委员会会长、王阳明先生第二十二世孙王梅林先生一行,赴广西壮族自治区来宾市调研,并与来宾市委书记农生文同志进行深入会谈,随后来到来宾市忻城县考察白虎山摩崖石刻及八寨历史文化遗存。
市委书记农文生对王会长一行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农书记充分肯定了在新时代大力弘扬阳明文化的重要意义。农书记表示,做人最高境界的“知行合一”思想文化与广西有如此深的缘分,进而把有关文化项目落户广西,这是广西人民的福报,我们要大力发展阳明文化。农书记强调,要充分挖掘阳明文化的思想魅力,进一步加大文化建设,结合红色文化挖掘及文化体育建设,创新文化展示,搭建服务平台,赋予文化有形载体,如博物馆、文化中心、历史文化遗存和古村落等,让老百姓能够实实在在感知到文化,并通过这些有形载体,使文化得到滋养,让老百姓得到熏陶,在潜移默化和春风化雨中,使人们的心灵得到滋润,德行得到提高。
王梅林会长对来宾市在阳明文化建设推广工作上所做出的贡献表示由衷赞赏,对来宾市委农生文书记对阳明文化建设推广给予的高度重视和支持表示敬意。王会长表述了阳明先生晚年来到广西即平定了叛乱,又过化了广西,即发展了教育又使社会达到和谐稳定,广西是其人生最后一站,八寨大藤峡的最后一战也是其巅峰之作。王会长进一步强调,阳明心学在提升区域精神文明,发展地方文旅产业,以及汇聚智慧、商贾、人才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鉴于阳明先生与广西的独特机缘,建议广西的阳明心学研究学者能从社会治理、军事思想、教育思想、乡村治理、民族融合、疆域治理等方面深入研究广西阳明文化与其他省份之间在心学应用的差异性,从而从不同角度挖掘阳明心学的思想精髓。
王会长一行深入自治区来宾市和忻城县“八寨”地区,再次追寻阳明先生当年平定“八寨”的历史文化足迹。普及推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文化视角促进乡村振兴,通过实地勘察调研培养巩固了经济薄弱地区的家国情怀。
王会长一行根据当年阳明先生的行动路线,先后驱车走访了忻城县红渡镇落墨(寨)、古蓬(寨)、古钵(寨)、思吉(寨)、古卯(寨)、周安(寨)等八寨。
“寨”为村庄的意思,有防守的意味,古有拥兵立寨之说。寨是自然形成的社会自治单元,在我国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地区采用土司治理制度,该制度在明朝时期达到全盛。据史料记载,明朝时期,忻城县“八寨”一带,匪患盛行,严重影响周边人民、过往商贾以及船只的生命财产安全,官府治理多次无果,逐渐成为当地社会治安的一大难题。明嘉靖六年(1527),朝廷任命王阳明西征广西平定思田叛乱,在先生良知之道和以天地立心以生民立命的亲民思想指导下,终于根除八寨和大藤峡一带长期难以解决的匪患顽疾,还地方一个安定,保一方百姓平安,深受百姓拥戴,当地至今保留着纪念阳明先生的历史文化遗存。
王会长一行每到一寨,都驻足抚思,追念先生当年不远千里,以年迈体弱带病之躯,来到“穷山恶水”的蛮夷之地。难国家之所难,急百姓之所急,最终圆满完成任务,留下功名流芳百世,为世人所敬仰。所到之处,阳明心学得以传播并深入人心。在周安(寨)有一万应寺,在寺外墙上绘有一幅壁画,描绘的是阳明先生主政时期断案的情景。反映出阳明心学中“致良知”思想在当地百姓中的传播并发挥着积极正面的教化作用。
据史料记载,将南丹卫移至周安寨设立卫所是阳明先生在亲自进行深入细致调查研究之后选定的“安定八寨”妙策,当年拟在这里建筑城堡,后来由于阳明先生积劳成疾在任上过世,城堡建设搁浅,后任没有接续就成为历史的遗憾。
现今,忻城县八寨地区民风淳朴,自然环境优美,一条“碧绿”的红水河在青翠的山峦中流过。此山此水,青山绿水,静谧中透着浓郁生活气息,这是一幅美好的人间画卷。王会长一行被八寨地区深厚的阳明文化底蕴和优美的自然风光深深吸引和打动。
此次追寻阳明先生足迹的深度踏勘调研,王会长一行表示收获颇丰,感受深刻,同时也深深思索着,如何把拥有持久生命力的阳明文化在乡村振兴中发挥作用,如何在文化传播中培育家国情怀。
此次踏勘调研,得到了广西壮族自治区来宾市委市政府,来宾市忻城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来宾市人大秘书长吴孝斌、忻城县文广体旅局局长樊绍光,忻城县土司衙署博物馆馆长陈寿文等全程陪同调研。
参与本次活动的人员还有忻城县县委书记韦猛、县长沈国章、县人大主任樊广平、宣传部长韦立华等主要领导及阳明文化委员会副会长黄熠锐,副秘书长吕雪华、蒙凤美等。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