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豆豆

(按语:本文是一篇读书感悟,参与的活动是儿童阅读指导师中级课程的线上读书会,共读材料来自罗斯金、邦达列夫两位大师的两篇短文《面向智者的书》和《第二生活》,分享出来,期待和各位爱阅读的朋友共同进步!后附有共读材料。)

读完本周阅读材料,来自罗斯金邦达列夫两位大师的两篇短文《面向智者的书》和《第二生活》,我有一个很强烈的感悟,希望能和大家分享。这个感悟就是:读书,要读到点子上。关于这个感悟,我想从另一个关于读书能力的话题谈起,那就是:概括。

会不会读书,有一个很重要的能力,就是概括。

很多人迷信“高效阅读”这个词儿,以为掌握几个技巧,就能让阅读变得又快又有效,我认为这基本是妄想。没有量的积累,想要做到质的飞跃,这是不符合人类的大脑认知规律的。你以为的懂了,或许只是似懂非懂,甚至是完全误解。尤其是这种文选中选摘的短文,如果你对作者本人、他创作的背景没有充足的了解,对文选的安排没有思考,对文章的内容没有相互关联的总结概括,那你得出的评论很可能就是断章取义。

所以,我认为,读书要“博而后约”,要在泛读的基础上,心中有了对整体的把握后,加以思考和总结,才能让阅读真正高效。

那么,思考什么?总结什么?这是对概括能力的考验,是不是能高效,也恰恰体现在这里。

就拿咱们的共读材料来说吧。

从作者简介来看,罗斯金是英国十九世纪中的著名学者、作家、艺术评论家,擅长写散文;而邦达列夫是当代俄罗斯作家,擅长写战争小说。除了都是作家这一点,你看不到他们其它的共同之处。再看两篇短文的内容,罗斯金的主题是“面向智者的书”,也就是当你在读一本有思想有深度的书时,该如何去读?而邦达列夫的主题是“第二生活”,讲的是读书对人类生活的意义在于——将现实生活拓展到了第二种生活。

初看这两篇材料,似乎没有什么紧密联系。可这本读书会文选的编者,为什么要把这样两篇摘录编在一起,让大家来读呢?

这个时候,我们就需要去泛读作者的一些背景知识和作品,把握作者想表达的真正要点的同时,来找寻编者的思路了。

比如罗斯金,除了是学者、作家、艺术评论家,是当时艺术界的权威,“几乎是英国艺术观点方面的独裁者”,他还是科学家、诗人、环保主义者、哲学家,他的思想曾鼓舞了艺术和手工运动,推动了工人阶级的艺术教育,被誉为伟大的导师。

他的著作影响力之大,甚至波及了甘地、托尔斯泰和普鲁斯特。除了《给这最后来的》《建筑的七盏明灯》《近代画家》等这些代表作,还有本重要的代表文集叫做《芝麻与百合》,谈了读书和艺术方面的诸多见解。

咱们“面向智者的书”这部分摘录,正是选自《芝麻与百合》这本文集的第一篇《国王金库里的芝麻》。在这一篇中,罗斯金将书分成了一时的书和永恒的书,并对如何读它们做了细致阐述。咱们这部分摘录,是在回答他提出的问题,当你读“永恒的书”时,该如何去读?

他提到:“要真心实意渴望得到他们的教诲,而且进入他们的思想”,但进入他们的思想,并不是为了找共鸣,而是为了把握“他们”的意思,是找和你不同的想法;另外,在找不同时,还要学会辨识,是他们没说明白,还是你没读明白,或者暂时没能力搞懂?若是你没读明白,你就要不厌其烦地苦苦去挖;若是你暂时没能力搞懂,你就要先磨炼自己,让有这个能力去把握他们的想法。

对邦达列夫这篇,也是一样需要先去泛读。读完我们就知道了,邦达列夫除了是当代前苏联、俄罗斯著名作家,他还参加过卫国战争,经历过战火的洗礼,对人类生活和人生哲理有过相当深入的思考和探索。

他的代表作几乎都是战争小说,唯独有一本特殊的,就是他的散文集——《瞬间》,他认为,这是他“撷取出的瞬间,能够最大限度地概括、强化人们的各种感觉,使他们认真地思考一下自己。”

我们材料中的“第二生活”这本摘录,就是该文集的最后一篇《书籍》中的一小部分,《书籍》这篇文章,重点讲的是书籍对人类生活的意义。

他认为,书是“所有时代、所有民族精神财富的遗嘱执行人”,“是对思想发展和哲学流派的认识,是对社会民族历史条件的认识”,能够研究“人的感情”;“一个人阅读一本书,就是仔细观察第二生活”;“不曾醉心于一本严肃书籍的人——他抛弃了第二现实和第二经验,因而缩短了自己生命的时日。”

概括来说就是,书是精神传承的媒介、思想和历史的认识媒介、人类感情的传递。在“严肃书籍”的影响下,我们拓展了时空,无形中延展了生命。

到这里,我们就明白了编者的思路。结合读书会整本文选的主题:“让经典浸润生命。” 我想,编者想让我们来讨论的主题,应当是:如何去读有思想的经典书?

罗斯金的启示是:要读智者所写的永恒之书,读不同的思想,没搞懂就苦苦去挖,没能力就要去磨炼。

而邦达列夫的启示是:读严肃书籍,读精神的传承、思想和历史的认识、人类的感情,通过观察别人的生活,来找寻自己思想的答案。

读书要读到点子上。断章取义、或者不假思索的评论,都是对作者的不敬及其作品的亵渎。

希望自己能以此自省,永远做个认真严肃的读书人。

附共读材料两篇:罗斯金:《面向智者的书》,邦达列夫:《第二生活》。

罗斯金:《面向智者的书》摘录

首先,要真心实意渴望得到他们的教诲,而且进入他们的思想。为了进入他们的思想,就要善于辨识;不是为了发现他们所表达的你们自己的思想。倘若写书的人不比你聪明,那就不必去读他的书;倘若他比你聪明,他的想法在许多方面就会和你有所不同。

我们总是脱口而出地谈到一本书:“多么好啊――正是我所想的!”其实应有的感觉是:“那是多么奇怪呀!我以前从未那样想过,可我明白说得有道理;假如我现在没有想到,我希望有一天会那样想的。”因此不论是不是洗耳恭听,至少应该肯定的是,你们去找作者是为了把握他的意思,而不是你的意思。过后再去评判,要是你认为自己已经有资格这样做了;不过你首先要弄清楚意思。而且也应该肯定的是,如果作者有可取之处的话,你就不会一下子把握他的意思――可以说,要过很长的时间你才对他的全部意思有所领会。这倒不是他没有说出他的意思,没有用有力的言辞;而是因为他无法和盘托出;更为奇怪的是,他不愿这样,而是通过的隐含的方式和寓言道出,目的是他可以确定你需要它。我不大明白其中的原因,也无从分析智者们胸怀里那种无情的缄默,它使他们总是隐藏着比较深沉的思想。他们把思想给予你不是作为帮助,而是作为奖赏,他们从而确信你是受之无愧的,然后才允许你获得它。不过对待智慧的物质类型即黄金一下转送到山顶上去,那样帝王和黎民便可知道他们所得到的黄金都在那里,看来你们和我一样,都不清楚这是为什么。怕挖掘,怕焦虑,怕冒险,怕费时间,于是半途而废了,需要多少钱币去铸造。但是造化却不是如此对待它的。她把黄金放在大地上细小的罅缝里,谁也不知道是在哪儿:你可能挖掘多时还是无所发现;要想有所发现你就必须苦苦地挖掘。

对待人类的优秀智慧完全是一个道理。当你接触到一本好书的时候,你应该问一问自己:“我是不是愿意像澳大利亚的矿工一样干活?我的丁字镐和铲子是不是完好无损的?我自己的身体行不行?我的袖口卷上去了没有?我的呼吸正常吗?我的脾气好不好?”而且呢,这种干活的架势要坚持得时间长一些,即使令你感到神疲力倦,因为它是十分有用的。而你所探寻的真金便是作者的心灵或意思,他的文字就像岩石那样,你非得碾碎熔炼,才能有所收获。你的丁字镐就是你自己的心血、机智、学问;你的熔炉就是你自己会思考的灵魂。切莫指望不用那些工具和那份磨炼就能把握任何优秀作者的意思,往往你需要最猛烈、最精心的打凿,最耐心的熔化,然后才能给你一点真金。

邦达列夫:《第二生活》摘录

书——这是所有时代、所有民族精神财富的遗嘱执行人,是完美的保存者,这是从人类的童年发给我们的不熄的光源,这是信号和预告,是痛苦和磨难,是笑声和欢乐,是乐观和希望,这是意识的最高成就——精神力量高于物质力量的象征。

书——这是对思想发展和哲学流派的认识,是对社会民族历史条件的认识。在各个阶段,这些条件使人们产生了对善、智、教育和在自由、平等、社会关系的公正旗帜下革命斗争的信心。

以概念范畴进行思维,创造物质、体系和公式的科学能解释、发现和征服许多事物,但按其实质来说,它终究不能研究一样东西——人的感情,不能创造人的形象,而这正是应运而生的文学所做的事情。

一个人阅读一本书,就是仔细观察第二生活,就像在镜子深处寻找着自己,寻找着自己思想的答案,不由自主地将别人的命运、别人的勇敢精神与自己的性格特点相比较,感到遗憾、怀疑、懊恼,他会笑、会哭,会同情和参与——这样就开始了书的影响。所有这些,按照托尔斯泰的说法就是“感情的传染”。

几乎在每个人的命运中,印刷的话语都起了无与伦比的作用,最值得遗憾的人就是不曾醉心于一本严肃书籍的人——他抛弃了第二现实和第二经验,因而缩短了自己生命的时日。

(本文结束)

和我一起读书吧!我是杜豆豆,倾一生之力,读万卷好书,写有厚度的文字,过有深度的人生。欢迎关注我。在浮躁的时代,安心读书写作,养育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