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疗毒副反应中的“周围神经病变”通常是导致肿瘤病人对化疗充满“恐惧”或者被迫终止化疗的主要原因。

这一副反应多发生在化疗的早期,患者的病变部位常在手脚末端,主要表现为出现感觉异常(如:皮肤表面灼烧、寒冷、刺痛感、肌肉痉挛疼痛、触摸东西感觉像戴了手套似的)、感觉弱化(麻木无知、触感不明显)以及感觉消失(浅感觉、深腱反射消失)等。

据临床调查表明,这些临床症状往往会严重影响患者化疗期间的生活质量,导致化疗用药剂量的降低,甚至可能因患者不能耐受而终止化疗,直接影响生存期。更为可怕的是,“治疗虽停,损伤难复,缠绵日久”是这一类副作用的固有表现,相关报道就指出,40%的肿瘤患者在治疗结束后5年内存在“周围神经病变”症状,10%的患者抗肿瘤治疗后的20年仍有类似症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何减轻化疗的毒副反应,尤其是在化疗结束后仍然长期存在的“后遗症”的消除,是很多病人或家属最为关心的问题。

那么,具体应该如何做呢?有没有好的治疗方法消除化疗所带来的“后遗症”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医“减毒增效”,有效改善化疗毒副反应!

从中医辨证的角度来看,手足麻木疼痛等周围神经病变,属于“痹症”“不仁”等范畴。痹症的产生大致可归纳为两个方面:一方面,肿瘤本身导致的身体虚弱,气血难以濡养手脚末端是其中的重要原因之一;另一方面,化疗属于“药毒”,虽然可有效清除大部分存在于体内的癌细胞,但由于化疗药物的“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特性,往往也会给正常的组织和细胞带来伤害,导致周围神经病变。

因此,在治疗化疗药物所引起的周围神经病变方面,中医的治疗通常也会强调预防用药,病证结合两个方面:

(1)预防用药:

即在化疗开始时就用中药进行干预,减少副作用的出现,而不是在出现相应副作用时再进行治疗。从临床治疗的大量病例来看,预防性使用中药有助于减少周围神经病变发生的概率及严重程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肿瘤病人本身就处于身体正虚,癌毒旺盛,体内环境阴阳失衡的状态,且化疗易导致脉络受损,因此在化疗病人特有的生理病理基础上就更容易出现正气不足、血行无力、瘀滞脉络、手足失养的情况,从而出现手足麻木不仁等周围神经病变典型症状。预先运用益气活血、温经通络兼扶正抗癌的中药有利于恢复体内阴阳平衡,从病机上减少周围神经病变发生概率,减轻病人痛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病证结合:

对疾病的治疗既要顾全大局,对疾病的整体进行把握,同时又要对局部症状着重治疗。在化疗联合中医治疗的过程中,如何用药是决定疗效高低的关键。治疗化疗药物引起的周围神经病变时,一定要重视抗肿瘤的大前提,若是一味运用补气活血或者温经通络治疗该症,而忽视抗肿瘤治法,是舍本逐末的做法。

因此,中医的治疗往往会从抗肿瘤治疗和改善化疗的毒副反应两方面着手。临床研究也表明,化疗联合中医培本消癌疗法,中医药可起到为化疗减毒,减轻化疗毒副反应;以及为化疗“增效”,增加化疗药物对癌细胞杀伤作用两方面的功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比如67岁的郑先生,2016年5月30日进行右肺恶性肿瘤根治术,术后进行4周期PC方案化疗(紫杉醇 +伯尔定),化疗2周期后出现手脚麻木,双脚较双手麻木更加严重,偶有刺痛,近半月来进行性加重,并且感觉食欲减退、乏力明显,畏寒,来诊时可见其舌象为舌质暗有瘀点、苔薄白,给予中医培本消癌疗法治疗,方以益气温经、活血通痹为主,服药14剂后二诊,郑先生自述四肢麻木,乏力等症状较之前明显改善,因此,调整药方继续服药。1月后三诊时,四肢麻木、乏力、畏寒已经基本痊愈,食欲恢复正常。后期长期以中医培本消癌疗法治疗,增强身体免疫力,减轻其他治疗所引起的副反应,随访至今,病情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