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三官经”的全称为《太上三元赐福赦罪解厄消灾延生保命真经三官经》是一部在讲述修道之人为何要修斋礼忏、如何去修斋礼忏以及修斋礼忏意义何在的无上经典。

东汉汉安二年,祖天师在鹤鸣山首创天师道。创教初期,天师以五斗米为信,授予教徒符箓佩戴,并为众信徒规定了入教仪轨。《三国志·张鲁传》一书曾记载,当时天师道有为病人请祈的“三官手书”,具体做法是:“书病人姓字,锐服罪之意。作三通,其一上之山,著山上,其一埋之地,其一沉之水。”意思是说,如果有教徒生病,就需要把自己此前所犯的罪过一式三份写出来,一份放在山上,一份埋在地中,一份沉入水里,此后即可疾病全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凡是信仰道教的人士都知道,三官大帝是道教徒的基本神仙信仰,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其各司其职,共同构成了道教神仙信仰,并与信徒礼忏和上章表词之事形成主客呼应。世人有祈求,神明有护佑,才由此而形成了道教相对完整的神仙信仰体系。以书其罪过禀告神明的方式来进行疾病治疗,便是最早的教徒自我忏悔的形式。不论是自我消灾,还是上祈国祚,与神鬼相通之事必然需要洁净之体和洁净之心,这是忏悔的本初,也是忏悔之后所要达到的目的。

《三官经》共计一千六百七十五字,虽然篇幅不长,却字字珠玑。整部《三官经》的中心主旨即“忏悔”二字经文中起到决定性作用的一句话是“不恤己身,不修片善”,由此才会招致天地所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忏悔修善,不仅可以修持自身,更可福应万灵,这是诵持字字真诠、行行灭罪的《三官经》可以起到的实质作用。《玉皇宝忏》上说“性一纵,则积甚丘山;心一悔,则释如冰雪。故本行经教之昭示,乃罪福因缘之了明。”这段话的很好地解释了“忏悔”的缘由,便是明罪福因果;“忏悔”的目的,便是要断恶修善。

“三元神共护,万圣眼同明。无灾亦无障,永保道心宁”。道心安宁,是每一个修道者所期望达到的修行目标,也是所有禳灾祈福之人所希望看到的结果。礼忏,首先要诚心以待,才有可能实现“卷卷句句消灾障,行行字字灭罪衍”的不可思议功德。

“凡诵经者,切须斋戒,严整衣冠,诚心定气,叩齿演音,然后朗诵。切勿轻慢,交谈接语。务在端肃,念念无违,随愿祷祝,自然感应”。每篇经文之前都有这样一段经注,其说明的正是礼忏诵经时对诵经者的要求。三官大帝在经文中还要求信徒做到“心心恳祷,尽一皈正,恍恍惚惚,耳目心定,神魂安静,精神复旧”,才可以实现“无量功德”和“其福无边”的神力感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莫道天宫院,诚心福自来”。道教讲“心诚则灵”,在礼拜和忏悔的时候要有一颗虔诚之心,才可以感格高真。而任何诚心都需要有“恒心”的加持,才更具有感召万灵的作用。所以天尊以诵持经典“至满千遍”的方式来要求信徒的行为。《无上玉皇心印妙经》中有一句话写道“诵持万变,妙理自明”,诵读且行持,才可使忏悔之事具有了实际的意义。

所以,诵持《三官经》是学道修行的第一步。修道之人在诵读经典之前,必定先吟诵净心、净口、净身之咒,以涤荡身心污垢。这是道徒对祖师的敬重,也是对自身修为的加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玉皇经》中有一段写道:“皈依上圣大慈悲,发露真心伸忏悔。万劫千生诸罪垢,愿从忏悔悉消除。将此身心奉上真,惟愿罪根悉原宥。”

《三官经》不仅仅告知了世人种种不应犯下的罪过,更为世人提供了便宜的解决之道。祖师创全真道,因内修“求返其真”,主张功行双全,以期成仙证真,这就需要每一个信徒要学会洁净身心之法,去污除垢,消灾解厄,以纯真之心行祖师之道,才能证圣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