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非遗记忆直接相连的,不仅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见证,更是我们应对各种挑战的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保护非遗、创承非遗、传播非遗,既有助于坚定文化自信、民族自信,更有利于构筑精神、价值和力量。

随着科技的进步、时代的发展和生活形态的变迁,加快数字化进程已成为社会发展演进的必然选择,非遗的传承与发展也面临同样的话题。一方面,是传统技艺亟待谋求更多更好的保护与发展路径,另一方面,是数字科技与生活结合日渐紧密,如何才能让传统文化精华和现代生活方式更好融合,让非遗以年轻人喜爱的方式走入当下?第三届大运河文化和旅游博览会非遗展给出了他们的“方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这场被年轻观众们称为“神仙打架”的非遗展上,近千件作品精彩纷呈,辐射76个非遗代表性项目,覆盖有传统技艺、传统戏剧、传统舞蹈、民俗、传统美术、音乐、杂技等多个门类。展览以“非遗大观园”的游园形式,将非遗技艺与运河沿岸传承人的手作互动、展演、展示、快闪、销售等多种形式有机结合,生动体现了“见人见物见生活”的非遗保护精髓。

“江苏省无限定空间非遗进景区”是本次运博会非遗展的办展亮点,首次将传统旅游要素与非遗“活化”进行融合创新,观众以“游客”身份穿梭于非遗的“活态”场景中,如逛非遗大观园一般,体验最传统的非遗与现代人“吃、住、行、游、购、娱”紧密相关的生活共鸣点,呈现当代生活中的传统文化魅力。

展览的另一亮点,是以沉浸式数字交互体验的方式,将传统非遗产品进行最现代表达——两只憨萌可爱的幸运宝宝“云多多、喜来来”不仅“72变”,以陶瓷、金箔、泥人、绒花、木版年画、琉璃、金工、漆器、木雕等多种非遗技艺现身,仅陶瓷款就有哥、汝、官、定、钧、青花、龙泉等不同工艺和技艺呈现,同时还将变身CG战将,结合数字科技,通过3D扫描、实时引擎渲染、AR增强现实技术,以手机和大屏幕与观众互动,与近百个非遗手办实物实现交互,让非遗更好的走进生活。

“我们希望能够通过《乘运而来》非遗IP+数字科技融合的方式,用数字影音、虚拟现实、增强现实、3D扫描与重建、动作捕捉等数字手段,共同说好‘非遗故事’,赋予传统文化精华以时尚年轻的表达形式,满足热爱传统文化的年轻人需求”——江苏艾加数字科技的年轻海归创业者高一晗说。

虚实相生的非遗潮玩“萌娃”满载传统文化之光乘运而来,以潮流科技和数字交互手段与年轻消费者深度互动。以不同品类的非遗手工艺为载体,结合当代年轻人喜欢的“萌”系元素打造潮玩手办,通过创意与技艺的交融展示,利用数字技术赋能非遗消费的业态创新,让文化与科技的深度融合,以年轻人喜爱的方式,带来全新的文化消费体验。

非遗保护与发展中的数字化应用,正是通过数字技术在非遗数据采集、数据存储、数据传输、数据处理、数据分析、数据应用等方面的作用,助力非遗保护、展示、传承、传播,探索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未来,非遗领域的数字化应用将呈现出技术应用更为多元、基于数字技术的创新更为活跃以及数字化传播将成为新常态等多方面的趋势。

而加快数字化发展进程,既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传播的内在需求,也是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必然趋势。把最传统融入最现代,用最手工的非遗技艺碰撞最潮流的数字科技,让创新活化非遗,让非遗真正融入生活,这是本届运博会非遗展给我们带来的新期待。

(文/邬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