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收录了清代四篇回忆亡妻、妾的叙述体散文,分别是沈复的《浮生六记》、冒襄的《影梅庵忆语》、陈裴之的《香畹楼忆语》和蒋坦的《秋灯琐忆》。粗读此书,我最大的感触是越有名气的人越喜欢装。以上四人,冒襄是绝对的持牛耳者,追忆的人则更是名震天下,即秦淮名妓董小宛。本来象这种才子配佳人的题材,是既可以写的百转千回又可以写的黯然神伤的,但《影梅庵忆语》却生生的变成了冒襄的自我标榜场,把个薄情寡义描述成克守义理有理有节,把个抱头鼠窜美饰为从容不迫淡定掌控,而追忆董小宛的部分却绝少有痛惜之情,最后竟连董小宛的死因都语蔫不详,真让人无语。更有“姬谓余曰‘我入君门整四年,早夜见君所为,慷慨多风义……敬君之心,实逾于爱君之身,鬼神赞叹畏避之身也……’”的段落,一个人对自己的吹捧竟能达到如此清新脱俗的地步,真让晚辈对他的敬仰之心,如涛涛江水连绵不绝,又如黄河泛滥一发不可收拾!象如此自恋的人,是绝不可能爱别人的,董小宛苦也罢,惨也罢,一切都只能怪自己瞎了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除《影梅庵忆语》外的另三部作品,各有长处。其中《浮生六记》的情感最真、笔意最清新自然,影响也最大,书中的女主角――芸娘更被林语堂盛赞为“中国文学中最可爱的女人”。那么在这里我们的问题来了,一个这么可爱的人怎么就越过越惨,最后竟困顿而亡、客死他乡了呢?究其原因,我想问题主要还是出在沈复芸娘自己身上。他们没有理解待人需要有“度”、接物需要讲“分寸”,说白了,就是眼界浅了能力不够。大家族生活、社会生活不是言情小说,更不是童话,是不能靠“傻白甜”吃定天下的。比如那为父亲找侍妾的事,本就是极微妙极尴尬极易引火烧身的事,推都来不及,何至于夫妻双双都裹挟了进去?裏挟就裹挟吧,又何至于要哄骗婆婆?哄骗就哄骗吧,又何至于后来夫妻密谋要将侍妾带走,终落得两头不讨好的地步?这对夫妻本就是不善处事的老实人,可惜他们不自知又偏好揽事、运用机巧,于是越过越惨似乎也就情有可原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世事有失必有得。虽然沈复和芸娘因为自己的老实、纯真吃尽了苦头,但似乎这样的一生才够荡气回肠、肝肠寸断。事实也是如此,没有这样的性格这般的经历,《浮生六记》是绝不可能享有如此盛誉的。很多时候,我们都在追求着、执着着主流价值观所给出的标准和准则,不自觉中已为其所束。李白诗云“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杜牧才说“十年一觉杨州梦,嬴得青楼薄幸名”,此皆当事者哀叹之声,却又是千古流传之句。由此,我们似乎可以发现生命原来是多纬度的,它有无数的舞台,这世上不缺成功,缺的却是被众人弃若敝履的赤子之心。拿《浮生六记》来讲,其个人的不幸,竟文学的有幸,这里面的得得失失已然算不清楚,好在芸娘死时并没有回悔自己的一生,沈复也没去算帐的意思,这可能就是生命为人们展示的多维吧。天下情怀,唯真不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