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战国时代法家思想是主流主流,儒家几乎没有立足之地,在法家看来,社会就是应当只有法制存在。再加上战国时期本来就是连年灾祸,基本上没有礼义廉耻的教化,从现在的角度看就是野人,国家社会的合并发展就是屠谬。

大泽乡起义也只是懵懵懂懂的第一次民间起义,象征意义很足,表明了被剥削始终会反抗。起义的时候也是装神弄鬼,自己给自己壮胆,其实就是一群已经没了生路的劳工为了生存不得不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1

每个朝代都充斥着大大小小的起义,能够喊出名号的就不下百起。封建时代只要有水灾旱灾,本来落后的水平就算是励精图治也可能造成灾情严重,灾民灾情严重活不下去自然就会起义,更何况本来就不可能都是能吏清官,一般有灾情就会有起义,只是起义一般都被安抚或者消灭了,基本对朝政没有很大波及而已,大泽乡起义也不外乎于此。

陈胜吴广首次起义赋予了不同凡响的意义而已,在每一个封建王朝起义兵乱基本上都是必然的(秦朝只是恰好是第一个封建王朝罢了),只是可大可小,也不是每一个起义都撼动了朝廷统治而已。当然,这个第一次对王朝政权的起义,从后世我们读过了解过的历史整个来看,是具有开端意义的。与之对立的秦始皇或者秦二世,则自然而然地被定义为暴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战国时代乃至秦朝本来就没有严格成型的暴君说法和思想,所有的一切都是新的,秦朝这个说法都是新的,语言,文字,制度都是新的。

02

战国时期基本就是杀来杀去,连年征战,礼义廉耻那是春秋时期的事情,所以我们看战国时代的做法基本都感觉到粗暴的隔阂,燕刺秦之前的史书中有这么一段说法,荆轲说喜欢马,马就杀了送过去,荆轲说喜欢美人的手,手就给砍了给送过去,燕想避免灭亡,也不是想合纵连横,励精图治或者苟延残喘十年报仇,而是在现在乃至后世看来都难以接受的方式,刺杀一国元首。

换个说法或许更容易理解秦朝,秦朝短短十余年间可以理解为后战国时期。秦朝虽然是作为一个崭新的王朝,但并没能够完全脱离战国时代的影响。

战国和秦朝都不是后世观点的“文明人”,非要以现在的思想来说当时本来就是野蛮思想占据主流的秦代古人是暴君,多多少少是不够公正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战国时代的秦国更加注重法家思想,其余各国各有各的想法。焚书坑儒就是典型的缩影,可以说基本上断绝了其他思想,但不是说就没有其他思想的人,不是去咬文嚼字,斤斤计较,是看大势。

秦朝是什么,是得益于法家思想盛行的秦国的改革后国力逐渐强盛而用暴力打败其余国家,从而形成政治权力中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3

秦始皇有功有过,他的功远远大于他的过。郑国渠至今还在使用,这不是他的功劳吗?

修筑万里长城,虽然耗尽人力,但为后世阻挡了北方游牧民族的进攻,这是一件大功。

废除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这使得华夏统一,在精神层面上,这奠定了持续至今的民族认同感。

从苛政和焚书坑儒来讲,基本上都是每个封建皇朝都有类似的行为,秦朝相对于后面的封建皇朝,法家的思想更多一点,比如剥削劳动人民,什么让劳动人民经常打仗,不给劳工钱延误了。

从焚书坑儒的角度上来说,秦始皇是暴君,一点问题都没有;但在放在历史时代背景中来看,非要用对手思想来认定一个在特定环境中做出了符合自己身份的的事的人为暴君,实在有失偏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秦是因为法家强大进而统一,奠定秦统一基础的是法家。秦朝的灭亡正是因为法家不能管束约束帝王的行为而崩溃,儒家对治理社会其实没什么实际价值,建立的社会伦理当处于矛盾尖锐的社会现实时,几乎丝毫不能阻止乱世的到来。完善法家使帝王,当权者受到约束才是社会稳定的基石。

结语:

世界上每一个国家刚刚建立时必定是拥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即使后续会逐渐弱化。强有力的重要政权则意味着对地方的绝对控制权,在此条件下极其容易形成苛政,而秦朝正处于这个阶段。因此从功过想比较而言,嬴政更像是一位明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