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4日,又是一年重阳节。近代,九月初九被赋予了敬老节的新含义。因“九”是数字中的最大数,九,是久长久远的谐音,因此九上又九、九九重阳,含有长长久久、长寿尊贵的隐喻。

孝顺父母,也成为新时代重阳节的新民俗。

近期,在山东省菏泽市定陶区有一位老人蔡氏刚过完106岁的生日,她的大儿子已经80岁,最小的女儿也有71岁。老伴60多岁时去世,蔡氏抚养几个孩子成了家。几十年来,儿女们轮流照顾老人,蔡氏小时候裹过脚,平常走动儿子闺女总会贴心扶着,为了让老人吃好穿暖过得舒服,儿女们没少费了心思。

在儿女们的悉心照料下,蔡氏除了耳背,身体还算硬朗,也能干些家务活。 “多干点、少吃点”这句话她用来教育子女多年。虽说已经106岁了,她依然保持着勤劳的习惯,每天都闲不住,不让她干活她还不高兴。“母亲养我小,我养母亲老”,每每说起照顾母亲,儿子和女儿的脸上总是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看到这一家人的故事,不少网友表示羡慕不已。正所谓“家有一老,如有一宝”。不论自己年纪多大,只要父母尚在,我们就永远还是那个可以撒娇、可以被疼爱的孩子。

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

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

文学巨著《百年孤独》中有一句话:

“父母是隔在我们和死亡之间的帘子。你和死亡好像隔着什么在看,没有什么感受,你的父母挡在你们中间,等到你的父母过世了,你才会直面这些东西,不然你看到的死亡是很抽象的。”

毕淑敏也曾在《孝心无价》中说过一句话“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让无数人为之泪目。一般的家庭,父母都会倾其所有来养育自己的孩子,随着孩子长大,父母逐渐老去。这时也应该由父母享受天伦之乐和儿女膝下成群的福泽。有父母在,我们才知道自己的根在哪里,父母不在了,我们就好像飘在水上的浮木。

我前几天写了关于孝心的一篇文章,讲到为什么现在的小孩子都没有孝心了。其主要原因还是学校和家庭缺乏相关的教育缺乏。新一代的家长养育小孩更加关注孩子的成绩,甚至说只关注孩子的成绩,根本不重视对孩子的品德教育和培养。而孝是德育中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一部分,因为孩子许多美好的品德都是和孝有关的,比如感恩、诚实、有担当、善良、体贴、道德心、爱心等等。

孝心不需要教育,它是一种自然的反哺

孝心不需要教育,它是一种自然的反哺

父母需要孩子孝顺也并不是为了图孩子的什么,只是当自己老了的时候希望身边有儿女的陪伴,就像孩子小的时候父母陪伴孩子成长。虽然说“孝”是德育中的一部分,但“孝”其实并不是教育出来的,真正的乌鸦反哺,应该是孩子在父母对自己的爱当中有所领悟。

孝顺应该是一种对爱的领悟,父母让孩子领悟到这个道理,然后孩子再自然而然地反馈回去。它应该是一个很自然的行动,不需要教育。

近年来不断有一些新闻中出现孩子不愿意赡养父母甚至跟父母反目成仇的案例。对于这一类的新闻,我们总是习惯于去批判这些“不孝”的子女,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些子女确实不孝。但正如上文所说,原因一定不是子女单方面的,他们的父母在以往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必然有过让孩子感到害怕或者痛恨的经历,以至于他们成年后仍然不能释怀,就算要面对邻居甚至世人的唾骂仍然不愿意赡养或者善待父母。

育儿先育己,做父母的先不要想孩子能不能成才,而是先反思自己,我们有没有为孩子提供一个健康、积极、乐观的家庭环境供孩子健康成长?孩子需要先成人再成材,否则付出再多都是白搭。

评论区留言讨论,愿每个孩子都能在健康积极的家庭环境中长大,等到父母年迈时再像蔡女士的儿女一样尽心照顾和陪伴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