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5年海绵城市试点以来,已有不少城市交出了自己的答卷,值得其他地方借鉴。

1.湖北武汉市青山区。

武汉是我国海绵城市试点城市之一,青山是武汉推进这一工程的示范工程。经过对9㎞土堤的海绵化综合治理,现为生态滨江公园,减少雨水径流面源污染,有效保护长江水源。为此,武汉成为我国获得C40城市奖的城市。

武青堤综合改造项目投资近20亿元。多级绿色植物种植系统通过吸收热量、遮荫和蒸腾作用,缓解了城市热岛效应。通过缓坡堤改造,增加堤防断面,加强堤防防洪能力,透水路面、树沟、雨花园等海绵城市设施实现,不积水、不内涝,水体不黑臭,热岛有缓解。

青年山江滩生态江滩建设理念创新有效地解决了暴雨引发的长江滞洪和水土流失问题,也打破了传统堤防人水相亲的束缚。青山海绵城市建设除青山江滩外,还涉及城市水系、城市管渠、市政道路、棚户区、老城区公建等多个项目。

青山绿水间,以前逢雨必涝,路面漫水,学生们需要踩着课桌进入教室,因为地势低,以前就是下雨。经海绵化改造后,水泥路面改为陶瓷透水砖铺装,校园内还设置了雨水收集模块,并配套净化设施,将雨水进行绿化、浇花等回用。如今孩子们不但不怕下雨,而且校园更漂亮了。

2.陕西省西咸新区沣西新城。

西咸新区属半干旱,半湿润气候区,由于地势低洼,排水条件差,排水条件不佳,导致水旱灾害频发。2015年,西咸新区入选国家海绵城市建设试点项目,作为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地区五大组团之一的渭西新城被列为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地区。

陕西省渭西新城的开元路,与以往的高架桥不同,此处的绿化隔离带显然要低于两侧道路,而每隔一段距离,路沿都是二至四个方形开口,豁口与拦截框相连。雨从路面进入隔离带后,将先流入内部拦污箱,经初步净化后再流入其中。隔水带下面是看不见的滤水层,它由石子、炉渣和沙组成,可大大加速雨水下渗速度,而不能下渗的雨水则经溢流井流出。而且溢流井建造高度也有讲究,它比周边绿地要高,能让雨水在隔离带中首先充分下渗并净化,当雨水达到饱和状态后,再流入市政管道,混入雨洪系统绿廊工程进行末端调蓄。

根据了解,陕西渭西新城目前已累计完成达标排放的海绵城市面积17.25㎢,占规划总面积的76%以上,海绵型道路26条,海绵型小区180万㎡,海绵型公园200万㎡,防洪、排涝、生态恢复类工程约25㎞。

渭西新城绿廊二期工程工地上,有长6.8㎞的雨后调节枢纽,在下雨天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因城市初期的雨水中含有悬浮物、泥沙等污染物,经过三、四沉沙池的过滤,可有效地将污染物去除,使洁净雨水汇入湿地系统,从而有效地补充湿地系统的用水。

通过测算,沣西新城的海绵设施可以减少70%的雨水悬浮总量和60%的氮素、磷等污染物,可以有效地缓解径流雨水直排河道带来的水系、面源污染,从而缓解城市水生态环境。

现已全部排除积水点,雨水控制率达86.5%,雨水资源化利用率达12.64%,地下水回收率达3.43米。在过去3年中,沣西新城建成四级雨水收集利用系统,包括建设小区、市政道路、景观绿地和雨洪调蓄枢纽;年有效回收雨水70000多立方米,收集的雨水可直接用于绿化和市政用水,形成源头减排、过程控制、终端处理的海绵城市建设体系。

假如传统的城市排水斩断了自然循环雨水通道,利用一系列景观工程的方法,使城市排水能够模拟自然对雨水的吸收、储存、蒸发,从而使城市排水系统符合雨水循环规律。分析认为,海绵城市的技术标准不统一,措施多,不利于推广。为收集雨水而采取的取水措施,储藏、过滤雨水的蓄水措施,以及如何有效利用雨水的用水措施。大型雨水收集措施的初期阶段是景观设计的重要环节。

如果是正常的雨季,雨水可通过自然渗透传导而储存到埋于植物根部100毫米以下的海绵块中。一场突如其来的雨,因为雨水对土壤的渗透能力有限,在短时间内地表就会形成积水。这种情况下,雨水引导净化装置,进入海绵块内,同时排风装置可将海绵块内的空气排出,迅速解决了城市积水问题,减少了城市内涝。